APP下载

经典的力量(外一篇)

2021-04-08和文平

壹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红学马尔克斯曹雪芹

◆和文平

在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谈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影响,恐怕没有人能超过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百年孤独》无可争议地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中这样写道:“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魔幻现实主义遵循“变现实为幻想后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经过巧妙地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如同平地惊雷,在中国文坛产生了“爆炸效应”。加西亚·马尔克斯成为众多中国作家模仿学习的大师。《百年孤独》成为众多中国作家刻苦研读的“圣经”。莫言、陈忠实、韩少功、马原、扎西达娃、苏童、阿来、余华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都深受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的影响。据说当年莫言一打开《百年孤独》刚看了个开头,就说“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评委会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他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作家余华说自己在写作中遇到困境时,是马尔克斯解救了她,《百年孤独》他读了三遍,他认为这是一本天才的书。作家王蒙评论说,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没有哪一本书能超过《百年孤独》,没有哪个作家能超过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内容庞杂,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特的艺术手法,读来令人眼花缭乱。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反映的正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精神。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殖民统治,摆脱各自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时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马尔克斯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孤独实质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哲学,它意味着以一种冷漠和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马孔多的灰飞烟灭暗示了拉丁美洲百年苦难的终结。

《百年孤独》没有固定的叙事框架,没有故事悬念,甚至没有人物主角。这本书在艺术上有这样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独特的时空设置。小说一开始那句很有名的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串在一起,打破了时空界限;二是神奇的孤独世界。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备受了孤独折磨,阿尔卡蒂奥沉迷于炼金术而不能自拔,奥雷里亚诺没完没了地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妲反复缝制殓衣,这些都是孤独世界里的生活表现;三是浓重的魔幻色彩。小说里充满了神秘怪异、荒诞离奇的情节,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吸引读者的魔幻效果。正是由于这些艺术特征加之复杂的人物关系,《百年孤独》一直被认为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上大学时读过这本书,但仅仅读过开头几页便放弃了。直到步入天命之年,我才有一次怀着一颗平静的心,重新翻开它的扉页。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静心阅读这本书,读到障碍处,每每会以叶剑英元帅的两句诗“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自勉。这次的阅读可谓是酣畅淋漓,马尔克斯绚丽奇瑰的文字撞击着我的心灵,我迷醉在他的小说营造的魔幻与现实之中。刚开始阅读时有些吃力,但越读越渐入佳境,那种你没有体验过的文学魅力便显现出来,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散发出来的神奇力量。

一个人要想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就一定要读经典。如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样,刚读时也有很多人读不下去,但只要静下心来就会读进去,就会爱上甚至是痴迷上它。

相信经典的力量,能流传下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怀着虔诚而平静的心去慢慢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20世纪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经典。

也说《红楼梦》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四大名著中的名著。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写的是雄王名主,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水浒传》写的是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西游记》被鲁迅先生列入“神魔小说”,是中国古代唯一能够当作童话来读的作品。只有《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特别是少女为主的世界,然而并不是幼稚无知的世界,曹雪芹以阅尽沧桑的目光,看透了整个社会,悟透了人生的悲凉。无怪乎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同志讲过:“中国有四部经典名著,谁不看完这四部小说,不算中国人!”“不读三遍《红楼梦》,没有发言权。”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红楼梦》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那样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作家王蒙说:“中国的文学作品,能够从总体上反映人生的只有《红楼梦》。”

从总体上反映人生的书也是一本最难读的书。30年前,我在大学期间曾读过《红楼梦》,但仅仅读过而已,不甚了了。去年春天防疫期间,正是读书之时,我又重读《红楼梦》,这次是投入地深入地读,终于有了一些收获。

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是众多女性的代表,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无论是离仇别恨、伤心往事、四季更替、草木枯荣,她都会黯然落泪。《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从小说第五回中写贾宝玉游幻境指迷十二钗来看,一共是36个女子,即正册、副册、又副册中人物。

当然,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人物是最主要的,在正册人物中,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弄权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特点是“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以至于引起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绿鬼之流”,她也多次向林黛玉、史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

曹雪芹用芙蓉花和牡丹花来形容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林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父母的相继去世是影响林黛玉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她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直到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的最好的形象,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子,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红楼梦》中说林黛玉“处姐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询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也”。诚哉此言!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是“山川日月之精英”,她的超凡脱俗真应了那句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二、“我们是《红楼梦》的罪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因一部小说而产生一门学问的,只有《红楼梦》。虽然“红学”一词直到晚清才正式出现,但红学研究自《红楼梦》产生之日就已经开始。

红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曾被视为与甲骨学、敦煌学并列的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显学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存在着很多疑团,对这些疑团的研究成果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

红学研究迄今已走过两百多年的历程,但真正成为显学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新红学诞生,红学逐渐成为举世瞩目的学术热点,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红学流派众多,而围绕《红楼梦》研究产生的争论也此起彼伏、蔚为大观,以至于台湾学者余英时先生感慨《红楼梦》是一个碰不到的题目,谁要是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来。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一生痴迷于其中,皓首穷经,苦寻真味。

近代以来,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术大师都参与过《红楼梦》的研究与讨论,从红学研究第一人高鄂开始,更有五四以来新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胡适、蔡元培、俞平伯、冯其庸、周汝昌、李希凡、周思源、周岭、刘心武等名家参与其中,他们的研究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学等多个学科,主要围绕“作者之争”“背景之争”“版本之争”“思想内涵之争”“艺术成就之争”“研究方法之争”等进行,逐渐形成了考证派,索引派和批评派三大流派,产生了《石头记索隐》《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红楼梦新证》《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很有影响的著作。红学研究甚至超出了学术层面,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是建国以后政治第一次大规模地介入学术,这场被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在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俞平伯先生晚年谈及自己一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时说,《红楼梦》是小说,这简单的道理却长期被我们这些研究红学的人所遗忘。在俞平伯看来,用文学的眼光来读《红楼梦》才是正当的兴趣,热闹的红学研究反而掩盖了《红楼梦》自身的艺术光芒。俞平伯临终之际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是《红楼梦》的罪人”。

三、“家亡血史原因探析”

近年来《红楼梦》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史学研究,兴趣自然集中在《红楼梦》的现实世界上。曹雪芹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完成了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作者以隐秘的手法,故意将真事隐去,借用贾雨村言,看似太虚幻境一般,实则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社会矛盾加剧,整个封建王朝已经是落日的辉煌,呈现出盛极而衰的态势。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领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四次接驾过南巡的皇帝。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逐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境遇潦倒,生活艰难。《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在贫困的生活中创作的,开卷第一回曹雪芹就以真实讲述依托自己早年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的眼中才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贾宝玉的眼中才看得出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生活在大观园这个小小的女儿国的一大群美人,“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与诗。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垢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垢丑恶连成一片,最终吞噬了这一小块芳香美丽的花园。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贾王薛史其实就是“家亡血史”,大观园的四个女主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暗示的是“原因探析”。“家亡血史原因探析”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红学马尔克斯曹雪芹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红学研究溯源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