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2021-04-08李正兴陈惠萍
李正兴, 陈惠萍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途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怎样才能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对此,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当前,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深化“四史”教育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
1.深化“四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四史”的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科书”。用好“四史”资源,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四史”是引导大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蕴含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生动诠释。其二,“四史”是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必修课。“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四史”中蕴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三,“四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示了崇高的道德风范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总之,“四史”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化“四史”教育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2.“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途径
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各地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学术界也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审视当前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存在着以下有待深化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四史”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利用好思政课这一载体构建大学生“四史”教育体系,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首先,思政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四史”的历史底蕴,与“四史”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次,思政课有着相对健全的教学体系,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四史”知识,在史论结合中领悟理论真谛,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四史”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彰显实践育人。再次,思政课形成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具有与“四史”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成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体力量。总之,高校思政课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可以有效解决“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师资等问题,也有助于形成常态化的“四史”教育体系,这是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途径。
3.“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顺应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既需要在内涵上不断丰富与发展,又需要在形式上不断改进与创新”[3]。“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顺应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时代要求。这是因为,“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存在着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学要求相契合的内在耦合关系”[4],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四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文献等,既可以为扁平化的内容叙述增添立体生动的案例素材,又可以为抽象的理论观点提供具体的史实支撑,从而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宽历史视野,增加历史厚度。其次,有利于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四史”是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具有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我们既可以利用革命故事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利用红色经典开展自主研习,还可以依托革命纪念场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再次,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运用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可以产生直达心灵的浸润力量,从而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好地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关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学界已有较多的讨论和共识。然而,对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索。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按照课程化、活动化、立体化的要求,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着力打造“四史”教育的立体课堂,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1.立足“课程化”,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用好“四史”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四史”融入思政课,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充分运用好“四史”素材,讲好红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使“四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历史活动、历史事件构成的,可以具象化地通过一个个红色故事串联而成。讲好红色故事,就是通过人物讲事迹,通过事迹讲历史,透过故事悟精神,透过精神教育人。在各门思政课程中,要注重结合课程内容讲好“四史”红色故事,运用“四史”素材活化课程内容。这是“四史”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基本途径。
围绕“四史”教育完善课程供给。推进“四史”教育课程化,不仅要将“四史”融入各门思政课必修课,还要围绕“四史”设置相关选修课程,不断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的“四史”教育课程体系。中宣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要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并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改革开放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选修课程,加大“四史”教育课程供给,满足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需要。
推进“四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优化教材内容,使“四史”内容合理嵌入各课程教材之中;又要结合开设“四史”选修课的要求,开发运用本土“四史”文化资源,编写有关“四史”教育大学生读本、教学参考读物、自主学习辅导用书等,为大学生学习“四史”提供参考。目前,思政课存在着“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5](p7)等不足,推进“四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既有利于弥补思政课教材的不足,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四史”的需要。
2.突出“活动化”,深入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加强以探究式学习为特点的课堂实践活动。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围绕“四史”内容设计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四史”的探究式学习。如布置学生自主研习经典著作和党史文献,深化学习思考并在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布置学生围绕“四史”内容开展口述历史活动,达到对“四史”见微知著的学习目的;探索开展历史情景剧教学、红色故事会等自主参与的课内实践活动,增进“四史”学习的代入感。通过以“四史”为内容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实现“四史”教育中强化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重点抓好参观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四史”教育为主题,充分利用好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纪念场馆,组织开展参观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通过在参观体验活动中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加深切地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参观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既相对便于组织实施,也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既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向。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还要注意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四史”教育的校内实践活动。例如,坚持把“四史”教育作为主题,策划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党日团日活动;组织开展以“四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校园文体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发思考,能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中收到寓教于乐之效。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3.着眼“立体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四史”教育立体课堂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四史”教育的“云端课堂”。“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把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四史”教育“云端课堂”。比如,创新教学方式,推广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四史”教育信息传播效率。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四史”线上直播课,或者“线上学史”主题活动,开展在线交流活动,拓展“四史”教育的学习渠道。促进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向[6],也是“四史”教育立体化的首要方面。
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发“四史”教育的“专业课堂”。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课程思政则是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四史”是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重要资源。各门专业课程都要将“四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向学生阐释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揭示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着力开发“四史”教育的“专业课堂”,才能与思政课教学形成有机的合力,促进“四史”教育入脑、入心、入耳。
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构筑“四史”教育的“生活课堂”。开展“四史”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将“四史”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四史”文化浸润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可以结合校史校情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开设红色文化讲坛、“四史”学术论坛,不定期举办红色文学作品、红色影视作品、红色书画作品等展演、欣赏活动,利用“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庆日开展群众性红色文体活动等,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努力构筑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生活课堂”,就是要使“四史”元素在校园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可知、可学,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四史”教育熏陶。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原则
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从整体上构建“四史”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运用有针对性的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1.科学构建整体性的“四史”内容体系
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学习‘四史’要坚持整体性原则。”[7]“四史”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在内容上进行整体把握和科学建构。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党史是“四史”的核心和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四史”的主题,党的领导是贯穿“四史”的红线。大学生“四史”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贡献,深刻领会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从而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要以强化理论武装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理论成果为基本线索,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地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努力促进大学生“学史明理”。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目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要对“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要依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找准“四史”与各课程的结合点,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重点把握“四史”的主题和主线,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重点渗透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讲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重点融入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讲清楚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重点结合“四史”中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讲清楚党和人民伟大奋斗孕育的伟大革命精神,坚持用高尚的道德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通过科学设计“四史”教学内容,形成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是“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
2.坚持运用有针对性的“四史”教学方法
坚持历史学习与理论武装相结合。“‘四史’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8]“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紧扣“学史明理”的要求,把历史学习和理论武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用科学理论解析“四史”,用“四史”素材阐释科学理论,努力在“史论结合”上下功夫。一是结合“四史”着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伟力,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真谛,引导学生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二是结合“四史”着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三是结合“四史”着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人生哲理,阐释党和人民奋斗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坚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只有坚持“史论结合”,才能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坚持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思潮相结合。“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认识“四史”,准确把握“四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又要注重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2]。只有按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把正面思想引导和错误思潮批判结合起来,有立有破,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坚持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5](p18)。“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四史”教育中,教师要“在历史中发现、呈现和引导主流价值”[9],从而把正确的历史观传承下去,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历史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突出历史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够以史为鉴,把握现实,开创未来,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四史”中领悟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反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视野、辩证的韬略看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
3.推动形成主体性的“四史”教学过程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是教师,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前,有的教师对“四史”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运用“四史”教育的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等。为此,“应当把学习‘四史’、提高专业能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10]。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培训,通过经典研读、专题辅导、实践研修、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丰富“四史”知识,夯实历史功底,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更好地学会开发运用“四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只有提高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素养和能力,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保证“四史”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看学生,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四史”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强化自主学习和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用新手段与新方式传达理论的高度和厚度”[11]。在教学中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增强交流互动;要积极探索经典著作研习、红色文艺创作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要按照“学史力行”的要求,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彰显“四史”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才能使“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育人使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