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人才的培养探讨

2021-04-08杨丰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特色

杨丰齐 伍 欣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418008)

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过程复杂繁琐,其中基于地域文化创新型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与提高现实应用创新综合素养是核心任务。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需依托文化创新应用教育观念,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性,完善融合育人培养体系,树立以研促教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资源优化与高校利用,实现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入发展与合理应用开发设计。

一、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与体系

(一)在教学体系方面

社会人文层面注重学生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感性认识,突显教学中的人文性与系统性。空间研究层面注重设计在地域文化与空间层面的整合体现。在技术实践层面注重历史文化特色元素与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地域文化再利用与保护方式。市场运营层面在设计中注重市场化思维的融入,并能够从经济效益等角度优化设计方案,在其基础上拓展地域文化复兴与传承的渠道。

(二)在教学目标方面

在基础层面注重学生主动表达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地域文化价值特色理解探究等综合素养提升。专业层面注重学生调研资料梳理归纳与研究分析能力提升,通过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提炼地域文化价值特色与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在实践层面注重学生从文化传承与社会公平等角度入手进行艺术设计研究,以此提高设计结果的可用性与有效性。

二、优化课程建设

(一)突显应用型教育特色

高校教育类型不同,其中应用型与理论型最为常见,而突显应用型教育特色是当前研究热门话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更不能脱离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唯有将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有效整合,才能推动艺术教育深入改革。地域文化具备审美性与实用性等功用,而艺术设计活动整合了技术与文化等学科内容,是发挥地域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对此,应当加大传承地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育力度,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因素较多。其中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因素不能忽视,应当实现专业间的融合,积极拓展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空间性,设置精品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合理控制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比重。积极设立地域文化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与运用地方文化,夯实实践课程发展进程。大学生思维开阔,探索欲望更强,而艺术教育在培育特色人才方面应当摆脱统一性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与学期课程模式,为丰富国家未来艺术发展形式,在课程中应当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延伸与创新。地方文化体现在民俗情结与精神文化等方面,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创意源泉;对此,应当在必选课中加入当地民族史论文化理论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发展与形态等相关知识,在专业课中加大地方民族图形与字体等元素的创造力度。教学中收集整理地域文化素材资料,引导学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实现历史战争与戏剧文化、传统音乐等地方色彩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以进一步发展艺术设计特色课程。

(二)模块化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与创新性原则,结合教学特点与培养目标,将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功能明确的多个模块:一是涵盖速写与形态构成、设计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二是涵盖非线性编辑与试听语言、网页设计等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三是涵盖影视后期制作与PS 图像处理、Flash 动画设计等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四是涉及毕业设计与专业实训等实践教学模块。

模块化设置更利于课程功能明确,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基础扎实掌握,以及与实践运用的无缝衔接[1]。

三、优化教学思路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与教学内涵欠缺、教学特色不足等问题,学校地域与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上为体现,教学成果趋同,不利于高校教学体系优化转型。同时艺术设计教育进程严重滞后于艺术设计本身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与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照搬照用、应用型教育尚未落实、应用型教育发展观尚未形成等因素影响有关,特色人才培养停滞不前。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发展文化强国除注重文化产品质量与文化资源优化外,更应当注重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提升,创新也是设计教育的生命;对此,设计教育应当以创新为发展目标。

(一)构建联合教学平台

积极借鉴国外高校课程联合教学经验,整合相关学科的多专业合作教学平台,并开放课程平台,引导学生自由选课与资源共享。加强高校与文化管理等部门的联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体验。整合社会与管理等非设计学科资源,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2]。

(二)突出本土特色

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加强与地方机构的联系,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艺术设计,丰富现实观念。根据社会发展观念,依托高校所在区域建立设计基地,充分开展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创新地域文化利用与传承模式。地域文化体现在旅游产品与城市风格等方面,从当地旅游业入手分析,旅游产品设计趋同,游客接受度相对较低,为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可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创新研发,最终实现共赢。

除此之外,旅游商品设计、玩具设计、工艺礼品设计等缺乏特色,与特色人才缺乏不无关系,导致产品设计的审美与使用价值缺失。为设计出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在设计时应当遵循地域理论实践基础,注重产品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设计角度等均存在差异,借助地域文化力量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不仅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快速改革,更利于当地旅游等产品设计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对此,更应当加强校企联动,推动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3+1 培养模式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问题分析解决等能力的锻炼阶段,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与触类旁通。课堂授课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与实践体验,可采用3+1 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年在企业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深化所学的基本技能与知识理论,帮助学生实现岗位角色过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毕业就业生的竞争力。

(四)设计训练

设计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设计应用能力,完成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训练要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社会主旋律与时代背景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作品注重原创性与趋同性。可以围绕社会时事或习总书记提出的执政理念等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二是设计体现出应用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规模化与产业化等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可以独立或协助团队完成设计项目,具备造型设计与后期合成等综合能力。不同类型作品体现出的应用功能不同,作品可单独创作也可以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协作完成作品,根据人数等调整时间长度,以确保作品质量。尤其是在色彩教学方面,完善色彩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色彩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加强色彩技法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合理安排进度。毕业设计教学时间相对较长,内容包括调研确定剧本内容、剧本大纲创作、确定个人作品风格、编辑合成等,合理安排进度更利于设计任务完成以及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升[3]。

(五)落实集群导师工作室制

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与创建地域特色本土化教育等方面的推动下,应当围绕地方行业与市场等积极创建实践型人才培养工作室基地,实现实践课与基础课的结合,以切实发挥应用实践作用。利用与传承地方文化,更利于地域文化性格形成,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养成。积极开展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项目,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与协作精神等,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创建的项目,在教师引导下合理开展创业训练项目,教师为项目开展负责,并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学生联合视觉印刷与产品陶艺等其他工作室自由创作。采取集群式工作室模式,更利于个性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了艺术形态多样化。在地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教育中,引入艺术大师介入指导与参观参赛等培养模式,增强现实地域文化自信心与感触,提高学习欲望与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室制度,增强制度权威性,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注重地域文化开发传承与特色设计,从而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思路,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评价方法优化,摒弃传统交图打分的评价方式,实现过程性关注与评价,进一步丰富评价形式与主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设计单位专家与教师、设计管理部门等都可以评价主体。多评价主体参与艺术设计教学全程,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发挥创意与理解现状,确保设计结果可行性,同时能够为艺术管理与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价值参照,实现合作方共赢。组织各评价主体协商设立地域文化特色项目库,便于主题确立与突出研究重点等,从而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传统思维模式对应用型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艺术设计不仅要注重创新,更应当注重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整合,从而创作出打动世人的作品。尤其是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应当积极发展特色培养方式,注重设计作品与东方文化内涵的整合,从而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双一流”语境下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再生·融合创新”育人生态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K19BGD041;怀化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设计学专业基于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51。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应用型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花月夜》
《星.云.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