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2021-04-08陈雪晖
陈雪晖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福建 厦门361022)
一、引言
课堂教学要解决三个根本性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教怎么样,其对应学生学习就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三个根本问题就是教、学、评,也是课堂教学的整体。美术是一种艺术,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基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在美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与“学”的精准对接以及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必须破除教、学、评不一致的教育壁垒,探索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规范发展。
二、以学业指标为导向,明确教学评的一致性方向
随着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艺术素质评价为手段促进美术核心素养提升被广泛应用。学业指标是指通过校内学习,进行多元、多维度学业指标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明确教学评一致性方向是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基础,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小学美术教育,应坚持以学业指标为导向,进一步找准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方向。
(一)内化本质,明确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是通过整合教学与评价,使评价不再凌驾于教学之上或者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紧密连接,与学习过程良性互动,从而最大程度大成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实际的教学成效。小学美术的学业指标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显性维度指标,也包括“方法、过程、策略”以及“价值、情感、态度”的隐性维度指标[1]。考察分析不同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以目标逆向思考为手段,确定教学评一致性的总体思路,即以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推动学习目标的转化。
(二)把握标准,掌控方向
基于课程标准,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要重点把控三个一致原则:
一是基于评价目标进行课程设计,保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评价内容相一致;
二是基于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保持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相一致;
三是基于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反馈,保持评价维度与评价形式相一致。
在小学美术实践教学中,重点就是要研究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根据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如何进行评价,把握了这条主线,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思路,那么便掌控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方向。
三、以目标递进为路径,明确教学评一致性思路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内容,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课程目标都是由若干子目标构成,系统把握目标结构,理解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是明确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思路的重要路径。
(一)把握学段目标的递进性,匹配恰当的评价标准
小学美术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段目标的递进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关色彩的课程为例:一年级的《五彩的烟花》、《花地毨》,从生活中提取色彩元素,让学生初步感知色彩,二年级《流动的色彩》、《染色游戏》,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色彩游戏的乐趣,再到三、四年级《魔幻的颜色》、《色彩的冷暖》,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与色彩相关的知识,最后五、六年级《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和谐》,运用色彩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通过把握不同学段的目标的递进性特点,实现对于评价标准的准确匹配。
(二)把握个性发展的递进性,匹配恰当的评价形式
在把握学段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素,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这是评价设计的前提,也是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个重要环节[2]。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明确理念、把握内容、分析学情、制定目标、选择方法以及效果验证,作为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学情分析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教学评的最终效果。在班级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对新知识接受的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过程中将这些差异化因素化解,提升评价的匹配度是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把握学习内容的递进性,匹配恰当的评价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学业评价的各维度标准因学习内容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递进性,学习内容的递进性决定了评价内容也应由浅入深进行适度的匹配。小学美术课程第一学段的表现主题以描绘动、植物为主,以想象、简单手工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到第三学段表现主题以人物、风景为主,以写实、设计、综合材料运用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变化体现了小学美术学习在内容上的递进性特点。
四、以方法创新为手段,明确教学评的一致性效度
(一)精准把控学习要素,以评促学凸显学为主
评价目标促进自学开展,让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重重复复》为例,这节课的评价要点之一是测评学生是否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基于目标导向,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提前寻找生活中的重复排列内容,通过导学单自习形成重复排列的美术概念。以评价内容促进知识补充,让学生提高知识构建能力。将评价内容告知所有学生,让学生有意识的按照评价单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收集,并有选择性的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对于知识体系的了解走进课堂,通过课堂学习,在对于新知识进行补充和反刍,构建自我知识体系。
此外,以评价结果促进学习改进,是以评促学的另一重要体现,基于评价结果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导,能够根据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优化,进而实现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二)锁定目标评价形式,以评促教引导教而优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介入课堂教学,能够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引导教师如何去调整教学。用传统的师生问答法评价学生学习,只能作为一种交流性评价以获取简单的信息记忆,其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教材,而知识能不能转化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和用于时间,则需要借助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任务和评价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方面,要以学情为基础提升教学针对性,提高课程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关联,掌握不同维度之间的评价方式选择,例如,知识、技能维度评价首选测验、评分、竞赛、评语的方式,情感维度评价首选谈话、调查表、自评表的方式,态度维度的评价首选口头评价、同学互评的方式,基于维度特点和课程关联性的评价方式选择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典例反馈来完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评价标准是相对抽象的参照指标,则很难形成好的样板参照,在进行一些列评价之后,若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再进行提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给出典型案例,利用点力反馈,解释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交互评价中可以提高学生大胆表达和质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要掌握交互评价在课堂评价中的比重。
(三)持续创设课堂模式,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1.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寓教于学、学教融合的目的。以人教版二年级《做一道好“菜”》为例,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解菜肴的色彩与形状,尝试表现一道美食。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请学生当小主人,为客人做一桌当地的特色菜肴,说说自己喜欢吃的菜,品品菜中的学问,欣赏中式菜肴的造型与摆盘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翻转课堂,凸显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不仅仅只是技能技法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以生为主的课堂,并以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落脚点。以人教版三年级《登山游戏》一课为例,课中以三个问题贯穿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是怎样使游戏时间变长——探讨游戏路线的设计;二是怎样使游戏更生动——讨论登山游戏的情境描画;三是怎样使游戏更好玩——研究游戏规划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凸显学生的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以评价引导为主,让学生经历创作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对于新知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3.巧用工具,检验评价学生课堂理解能力
白板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巧妙且有效的,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检验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人教版三年级《前前后后》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白板对图形进行移动、拼摆,既可以与学生互动,效果直观,又便于教师巩固知识点,同时,利用白板来检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既方便操作,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4.新颖设计,激发美术课堂学习活力
一方面要从趣味性出发,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从先进性考量,拓展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诗情画意》为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诗歌与绘画相辅相成的关系,能选择一首熟悉的古诗,为其配上恰当的图画。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竞赛场,把学习转化为游戏,第一关为看画猜诗,第二关为听诗选画,第三关为择诗绘画,将学习要素融于闯关游戏中,再通过游戏过程反馈评价结果。在解决教学重点——了解画意,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源,将诗歌从平面引向立体可视化呈现,借用视频、动图、AR 等方式引导从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结合中心思想去体会诗作的意境就更直观。以课程目标为评价内容,以评价手段引导目标达成,实现课堂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
四、结语
“以德树人、学科育人”目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是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立足于美育高度的小学美术教学新探索,只有找准方向、明确思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效度,从而为课堂插上翅膀,让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