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在教学中锡剧的传承和发展

2021-04-08强桂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锡剧流派唱腔

强桂珍

(江苏省锡剧团,江苏 南京210000)

纵观锡剧两百年的发展及传承改革的历史,从表现形式上看,经历了最初的对子戏、幕表戏以及进入上海后的小同场、大同场等等形式。伴奏音乐在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由单一的老簧调发展成为现今的簧调系统、大陆调系统、铃铃调系统,由于伴奏音乐的日渐丰富及逐步成熟,演员的唱腔也随之丰富了起来,加之锡剧在与其它南方剧种的交汇融合中,不断地汲取各剧种表演、演唱等各种技法,这就为锡剧流派的最终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锡剧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依孙中先生著《锡剧音乐研究》绪论中的阐述,锡剧从诞生到1955 年的正式命名就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1)滩簧阶段时期,这是锡剧剧种的孕育期,因几经查禁,发展缓慢,延续了长达两百多年。

(2)文戏时期,这是锡剧剧种的发展时期,清末民初滩簧唱进了上海,摆脱了查禁的威胁,常、锡两邦合流,统称为“常锡文戏”。

(3)锡剧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为常锡文戏的是名为常锡剧,1953 年始称“锡剧”,但“常锡剧”的名称一直延用到了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直至1955 年5 月江苏省文化局正式下发通知,将“常锡剧”正式更名为“锡剧”,至此起源常、锡民间的这一艺术形式才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戏曲艺术种类。

以上摘自孙中先生的《锡剧音乐研究》绪论一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锡剧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完善的两百年历程。就锡剧最初的载体来看,最早期的社班有袁仁仪的袁家班、顾嘉生的顾家班,李庭秀的李家班,杨云祥的杨家班,匡耀良的匡家班,梅金海的梅家班,刘荣炳的刘家班,虞耀明的虞家班等等不一而足。

建国后我们又相继成立了江苏、无锡、常州等一大批锡剧院团,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锡剧班社和院团,为锡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锡剧作为苏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六十年代以江苏省锡剧团为代表的一大批锡剧团体,涌现出了众多的流派以及各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笔者的先生王兰英老师就是锡剧王派唱腔艺术的缔造者和代表的人物。笔者自进入省锡不久就拜在王兰英老师的门下,成为先生的嫡传弟子。我在近四十年的锡剧演艺生涯中,所饰演的《双推磨》、《玉蜻蜓》中的“苏小娥”、“申大娘”等角色,都是先生手把手地口授心传的。那个年代,笔者和先生巡回演出,吃、住、行、演都是在一起的。每当先生演出,笔者就在侧台边,边看边学边模仿。而每当笔者练早功、练唱腔时,先生也会时不时来到我身边手把手地教,逐字逐句的把唱腔教给我,特别是会把流派的基本特点及独特流派意味,反复地吟唱出来给我听,让我用心琢磨及用心体会,同时先生会在我学习、模仿她的唱腔时一段一段、逐字逐句地给予我纠正和指导。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双推磨》中“苏小娥”出场的第一句“黄昏敲过一更鼓”,老师曾这样指导说,这句的第一个字唱的是一个单音“哆”,然而“哆”用“黄”字唱出来的时候,气息的送出要掌握一点先弱后强的感觉,当“黄”字唱到欲收未收的那刹那间应迅速而又稳定地把第二个字“昏”字带出来,从而形成“哆”音欲断而未断时“咪哆”两字音,紧紧地粘上第一个“哆”音上。当自然过渡过到“敲过”时,“过”字的结尾处一定要运用咪嗦咪唻这样的小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甩小腔。

如果说沈佩华老师所创立的沈派唱腔最大的特点是“糯、嗲”,姚澄老师所创立的姚派是“大气”,那么,我的先生王兰英老师所创立的王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清丽、曼妙”。在先生身边生活、学习、工作了十几年,我深得先生的真传,我也由此把王派唱腔艺术及其特点传承了下来,以上例举的仅仅是锡剧艺术传承里的流派唱腔的传承问题,实际上锡剧艺术的传承涵盖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然而我从事的职业演员专业,因此所论及的传承就只限于流派唱腔及表演上面。

二、锡剧流派口传心教的传承方式

在唱腔和表演上,得到的传承的过程而言,笔者认为在这些方面的传承,主要的形式应靠流派创立者,或流派继承人对初学者进行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承。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和论点,这也是笔者自退休后进行课堂授课以来所得出来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自2015 年起,笔者被邀请到江苏省戏曲学校教授省锡13届学员班,当时的学员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一、二岁,此时的孩子们大多还是懵懂少年,他们对锡剧,对锡剧流派可谓是一无所知,更别说什么锡剧流派的特色了。稍好一些的或许也只是在小学时上过锡剧兴趣班,会唱这么三、四句锡剧的小唱段而已。

笔者进入学校上课时,教授《双推磨》的三位女生。首先,把王派唱腔示范唱给孩子们听,并将唱腔录制下来,后来孩子们用上手机后,我就录在她们的手机上。笔者按照《双推磨》的顺序教一段,录一段。由于孩子们是初学,笔者并不刻意地说明王派特色是什么,表现在哪里,而只是耳提面命地把唱腔、台步、形体动作等等一一地教给她们。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先学样、先学像。因为刻意而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讲给她们,她们是理解不了,消化不掉的,由于学校的教学是讲进度的,因此我首先考虑的在传承流派的基础上,重点想方设法让她们完成学期或学年的学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选择性将我所传承下来的王派艺术的特点、特色、运用等讲给孩子们听,并选择个别孩子进行重点传承和培养,笔者把所有的双休日都交给孩子,我要求孩子只要双休日就到家中,像当年先生带自己一样带在身边进行一对一且有针对性地授课民,我就是这样通过口传心授,让孩子先了解王派艺术,后理解王派艺术,最后再走上舞台展示王派艺术,演绎王派艺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锡剧王派艺术传承的最终目的。

前面说过锡剧艺术的传承涵盖面很广,就唱腔流派而言,最有影响力,最具生命力的无疑是王兰英老师的王派,沈佩华老师的沈派,姚澄老师的姚派,梅兰珍老师的梅派和王彬彬老师的王派。在众多争奇斗艳的流派各领风骚的同时,我们任何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去吸收、会借鉴,乃至于学唱,这样博采众长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方法,同时发展和更加完善个人所传承的流派唱腔的内容、内涵,正是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以及相互的交融融合,各流派都相应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它会在锡剧艺术的各个部门及领域都得到相应的传承和发展。

三、锡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式探索

近十年来,以省锡剧团的发展来看,锡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只限于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发展,最多的则是对新形式的表演、表现方法的探索。如近几年省锡分别推出了《玫瑰村》、《大风歌》、《紫砂梦》、《董存瑞》等等一系列新题材、新形式的锡剧艺术剧目。省锡的生产实践对于锡剧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省锡剧团如终保持着业内领头羊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不难看出锡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应分二条路走,就传承而言要侧重于基础教学,而就发展而言则需要舞台的演出实践。这并不等于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传承并没有发展,也不等于说在演出实践过程中只有发展探索而没有传承。以笔者个人为例,笔者就是在和先生一起演出过程中传承了“王派”唱腔艺术的。然而,如果没有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授,那么就很难让我能成为“王派”唱腔艺术传承者。如今,我也步入了“王派”唱腔艺术教授者的行列,我们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上锡剧舞台,他们会继续在这个舞台经历长年的磨炼、摔打,积累经验,充实自己,从而保证锡剧艺术的永久流传和长足的发展。

仍以省锡剧团为例,从唱腔流派的传承而言,我们有以许美霞为代表的姚派传承人,有以卞雁敏为代表的沈派传承人。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姚、王、沈创立及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唱腔流派后,几十年来经过艰苦摸索及反复的舞台实践,省锡剧团又出现了以倪同芳为代表的“倪派”唱腔,以及以周东亮为代表的“周派”唱腔,这两派唱腔的确立,正是锡剧始终走在发展道路上的最有力的佐证。“倪派”唱腔“柔美婉转”,鼻腔共鸣的运用是这一流派的鲜明特色。而“周派”唱腔则是“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极具磁性”,这是“周派”的最大特色。

前文多以流派唱腔为例论述了锡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那么我们锡剧的演出形式及剧目题材如何传承和发展呐?那么多年来,我们同样在坚定地走在探索之路上,就这两方面,我们这几年推出的《大风歌》、《紫砂梦》、《显应桥》、《董存瑞》这一系列剧作中,都印刻着我们探索的足迹。例如在演出形式上,我们在《大风歌》、《紫砂梦》中运用了舞蹈这样演出元素。在唱腔伴奏中我们运用了民族交响及管弦交响这样的伴奏形式。在剧目的题材上我们有反映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玫瑰村》,有赞歌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主义题材的《董存瑞》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锡剧艺术涵盖的不仅仅是上述的几个项目,它还包括舞台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灯光设计的传承与发展,音乐设计与运用的传承和发展不一而足。囿于篇幅,本文不能就锡剧艺术中的所有门类的传承和发展一一作详尽的论述,,锡剧艺术的传承必须通过基础教学夯实底子。这样,就会有继续在锡剧艺术道路上去摸索的基础,从而通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以及不间断的舞台实践,或将登顶锡剧艺术的巅峰。

猜你喜欢

锡剧流派唱腔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