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实践研究
2021-04-08范海青
范海青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0)
一、东北民歌概述
东北民歌是指中国东北三省地区的传统民歌,以及东北地区新的民歌,都是经过改编和创新的。东北民歌经过改编,为原有的乡土民歌材料增添了新的时代元素,民歌的内容和旋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传统的东北民歌是东北地区代代相传的民歌,以民歌的方式传播和流传。流行的东北民歌主要通过歌手和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传播。传统的东北民歌主要有《摇篮曲》、《茉莉花》、《小拜年》、《反对花》、《正对花》和花腔女高音作品《今年梅花开》以及由郭松老师改编过的《新货郎》等。其中一些优秀的歌曲没有被前辈记录,但流传于民间,在人民中很受欢迎,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演唱。
二、东北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与价值
(一)东北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分析
《小拜年》来自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的一首演唱课。它是一首典型的二人转。“二人转”是东北人培育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它土乡土色,红火热闹,深受东北人的喜爱。它既有秧歌性,又有说唱性。既可以二人对唱,又可以“单出头”、“坐唱”等形式演唱该歌曲的节奏非常的欢快,中间的间奏还运用了代表戏剧性的衬词,烘托出了十分欢乐的气氛。歌曲带有地方性戏剧的特点,有的歌唱者手拿绢花边歌边舞,场面十分热闹。《小拜年》在东北地区的很多地方流传,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有自己地方性的旋律,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通过学习以及演唱这首歌曲,使同学们感受到欢快以及浓郁的东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音调。
(二)东北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东北民歌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或风俗习惯。将东北民歌的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开展地方音乐教育,促进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继东北民歌资源的开发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民歌音乐,把东北民歌作为音乐课的重点,使同学们能够详细了解到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并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通过不断学习,当地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2.有利于促进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课在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将东北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在学习民歌时通过感受歌曲的氛围,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歌曲所描绘的内容及人物形象都会伴随着音乐在大脑中浮现出来,心中也会有所感触,上完音乐课内心感到无比的愉悦,从而更加的热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这种心里感受潜意识的生成了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就是给予学生内心美不断地生成的过程。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学生们在课堂中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不仅从小就接触到音乐文化知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音乐教育,还能从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有利于推动东北民歌发展的时代要求
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中国民歌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许多民歌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大多数民歌仍然面临着不遗传的问题。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教育传承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并不是十分的重视,所以,大多数人对当地的民间音乐知道的也很少。
三、东北民歌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实践教学
(一)东北民歌进课堂的教与学
在东北民歌进课堂的教与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以最原始的素材为基础,形成一种最接近当地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是与肢体动作、当地语言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让学生本身可以同时当成演奏者、表演者和歌唱者来参加到音乐中,可以使每个同学都能学会和体会到音乐的风格。下面从在课堂中教师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两方面进行论述。
1.课堂中的教
首先,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和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兴趣不高涨,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本身对音乐有所爱好和兴趣时,学生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音乐。那么怎样让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民歌,这就需要老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能够相关联,学生普遍能够乐意接受自己身边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事物,或者是自己本身能够体会到的事物。所以作为老师,对那些比较单一模式或官方的模式尽可能的避免,灵活地利用生活和音乐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音乐的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以《茉莉花》这堂课为例,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先播放东北二人转的片段,幽默风趣的旋律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些音乐素材都是和我们家乡生活息息相关的,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歌曲的距离。
2.课堂中的学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比如说在《茉莉花》导入新课中,学生们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听着音乐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进出教室,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形成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的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历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创设相关音乐情景,学生们进一步加强感知和实践。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游戏教学法”。小学阶段学生们都喜欢玩游戏,扮演各种喜欢的角色,伴随着音乐,情不自禁找到情感的依附点,学习效果也比之前传统的学习歌曲好很多。
(二)东北民歌进课堂的教学思考
在《茉莉花》教学过程,除了传统课堂的讲座,示范和欣赏外,还有情境法,身体节奏法,启发法、游戏法等。多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参与整个音乐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相关音乐情境并组织与音乐相关的游戏。营造出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在个人经历和模拟中独立学习和探索音乐,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使音乐学习变成为一种娱乐的活动,并在教育乐趣中调动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东北民歌进课堂的反思与建议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东北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已成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东北民歌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教材改革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应该引入更多的东北民歌题材,进行适当的教材改革,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优秀的民歌。民歌来自人民,复杂的教学体系无法复制和使用,教育者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内容的积极性,适当调整内容。比如在编制民族音乐教材时,把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用故事的方式编写到书中,让学生每当听到或唱起民歌时都会想起有关歌曲的文化故事。东北民歌主要以小调为主,另外还有宫徵调式,在音乐形式上,小调旋律性很强,而且结构比较规整,用于人们闲暇娱乐等活动中。小调音乐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婉转、曲折的,许多小调在表现上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正好满足了小学生强烈好奇心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展示东北民歌小调的个性。不同风格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层面。如:《东北风》、《放风筝》、《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由于叙事和抒情交融在一起,很多艺人在形式上经过精雕细刻,使之演唱更加的完美。
2.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所认识。首先,我们要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更加愿意认识和学习民族音乐。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进展。例如可以在学校课间的广播上播放有关民族音乐的歌曲以及戏曲,在宣传板上大力宣传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学校多举办-些有关民族音乐类型歌唱比赛,还可以召开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小竞赛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识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从小学开始就将传承和保护的理念植根于思想中并体现在行动中。
3.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学民族音乐的主要途径,只有把教师对民族音乐的素质提高上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到民族音乐的知识。学校领导还应该更多的去听课,发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并指出不足之处,共同探索教学模式并不断改革创新,正确引导教学,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学校应多组织教师进行进修,使教师的素质进行整体的提高。学校还可以多组织社会上民族音乐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在学校进行演讲,教师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明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与教学方式。学校也应让教师去各个学校听课,了解其他学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自身的音乐教学更加完善。
四、结语
东北地区民歌在中国的民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理解民歌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意义,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繁荣祖国的民族文化做贡献。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新课标中指出要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首先,让学生学习多元音乐文化和了解多样的音乐形式。学校和教师要改革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建设一个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要把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把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加入到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当中,要求教师不仅要会基础音乐知识,还要有民族文化底蕴。充分了解东北民歌音乐历史文化知识,能很好的将民歌音乐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历史,培养民族凝聚力。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