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美食电影的创作特点
2021-04-08朱敏
朱 敏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一、引言
在电影的创作发展中,美食一直是颇得导演,观众青睐的热门题材,“民以食为天”,“食”具备先天的亲和力,对于受众是较为直接的认知元素,是创作者表现作品主旨,传达情感的有效利器。《浓情巧克力》,《巴菲特之宴》,《饮食男女》……无数优秀的美食电影都对于食物所具备的影像美感,隐喻作用做出了诠释,而日本相较于其他国家,所创作的美食电影不仅质与量都位于影坛前列,作品整体还具有很高的文化辨识度,尤其进入21 世纪,《小森林》,《海鸥食堂》,《深夜食堂》,《南极料理人》等一系列美食电影长居“美食电影推荐名单”前列。日本的美食电影是如何在保持本土化特色的同时,又获得全世界受众的普遍认同的?其创作具备哪些鲜明的特点?
二、美食电影的概念
柏林电影节从第57 届开始设有“美食与电影”展映单元,旨在分享各类与食物,烹饪有关的纪录片,短片,电影。而在前人对于美食电影的研究中,沈宏非在《如何定义“美食电影”》中提到:“以做饭或吃饭为主题或卖点的电影,通常被称为美食电影”①,例如由森淳一导演的《小森林》,采取了纪录片拍摄惯用的圆形结构,将故事划分为十分钟以内的小片段,每个片段都以一道菜的料理和食用作为主要内容,而聂俊珍在《舌尖上的狂欢——中国饮食电影研究》谈到:以饮食为主题或借喻主题来展开剧情,或者以饮食为线索推动故事向前发展,饮食活动对主要角色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或起着点明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这类影片,称为饮食电影。”②例如由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美食并非故事主题,但是其对于影片中主角间的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故事中,同父异母的姐妹正是通过共同制作美食,品尝美食来加深了感情联系。
总之,美食题材电影中,美食在内容的呈现上应该占据一定比例,应该作为明线或暗线贯穿全片;美食电影应该讲“食”谈“情”,在形式上需要“饱富”人们的眼睛,而内容上则需创达真情实意,治愈人们的心灵。
三、日本食育文化对美食电影的影响
日本对于美食题材电影持有的热情态度,笔者认为与他们的日本食育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食育最基本的作用本在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而日本是第一个将“食”上升到“育”的国家,并随着其国情变化不断地改革食育计划推进目标,最终,“食欲”理念扎根于日本历史,成为了日本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其食育文化的发展,食育思想在美食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通过展现当地特色食物,以培养爱国爱乡情怀
《小森林》以第一人称的自述,介绍了主角所处的家乡小森在春夏秋冬各季制作的特色美食,展现了一个日本东北地区普通村庄的风土人情,而主角则通过这次“归根探寻”,在对家乡的逐步深入了解下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塑造。
(二)通过与家人共享美食,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
《海街日记》,《小偷家族》中,导演都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一家人围坐一起共同享用美食的内容,在《小偷家族》中,幼女由里和柴田家最开始的亲近是源于日式火锅中的豆腐;在《海街日记》中,妹妹浅野铃与同父异母的姐妹们加深认识和了解的地点大部分都是在饭桌上。
(三)对于食物品质的追求,来强调健康,认真的生活态度
伊丹十三导演的《超市之女》中,女主花子作为超市员工,与宰屠牛羊的壮汉争执,甚至被关冰窖,喝下含有鱼血的冰水也要为客人争取合格新鲜的肉品,同时,片中表现夸张,喜爱“斤斤计较”的日本家庭主妇聚在一起细细品味鳕鱼饭团的画面也非常耐人寻味。
对于食物味道和品质的追求和日本对“匠人”精神的崇尚和传达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美食电影中,从食物的料理到享用,随处可见日本民族对待粮食的爱惜和珍视。
四、日本美食电影的创作特点
日本美食电影基于“以食育人“的主导理念,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备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对场景的调度,色彩的使用,人物对白和动作的把控等,日本美食电影很好的体现了“治愈”特点,同时,食物也对人物塑造,影片主旨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隐喻作用。
(一)日本美食电影治愈特点的分析
“治愈”一词源自于古德文“hale”,本意为一个人恢复到健康,完整,健全,清洁,纯化的行动,将该词“发扬光大”的正是日本,基于近代日本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特点,人民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骤加,因此,如何减轻人们生活压力,消除疲劳感,为紧绷的神经做按摩成为娱乐业和文化产品创作发展的重要指标,“治愈系”电影应运而生而生。
日本美食电影的治愈特点,一方面体现在画面风格,令一方面体现在叙事上。
日本美食电影往往色调柔和,会采用饱和度,亮度相接近的色彩来统一画面,使得画面整体色调柔和平缓,同时,导演也会利用人类对于色彩的情感感知特点,通过冷暖的对比来突现食物特色。例如,《小森林》中会利用周边环境的冷色调,来突出食物的暖色调。
同时,美食电影在展现食物时一般也会使用近景和特写镜头,保持画面构图的对称性,并且会利用食物特写来完成转场描写,例如由深川荣洋导演的《街角洋果子店》中,就多次使用了食物的特写镜头。
此外,在美食电影中,对于处理食物和咀嚼食物的声音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处于适当频率的,周期性的声音会带给人类普遍的愉悦性。实际上,人类听觉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会比视觉的更加抽象化,也更容易带动起受众的情感,所以日本美食电影中不会遗漏角色烹饪食物和咀嚼食物的声音。
日本美食电影往往会对于料理过程进行细致的拆解,为受众娓娓道来烹饪过程,这就导致片子注重镜头的纪实性,电影的主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类,对于日常生活的着重描写往往让影片不会加以过多修饰,角色之见的对白也不会太过紧凑密集,例如,冲田修一导演的《南极料理人》,不仅对于队员们日常琐碎的细节铺洒了大量笔墨,许多长镜头的移动都非常缓慢,从而为我们展现了南极考察队员安静,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日常,平淡却又充盈。
(二)日本美食电影中美食的隐喻作用分析
通过对食物进行符号化解读,可以看出美食是从“口中所感”,再进入“心中所及”的,美食电影开始时,会从料理的烹饪和享用在视觉和听觉上所造成的较为浅显明确的愉悦感入手,与受众慢慢产生感情联系,最终再通过叙事与受众产生深入的情感沟通,即,人欲的隐形书写应该是美食电影的最高追求。
小静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茶泡饭的滋味》都是选取平凡普通的家庭中最为平凡普通的食物来作为影片题目,本意即通过平凡的口味来隐喻平淡但是至真温情的家庭生活,可谓延绵不绝,有滋有味。而与之相反,导演伊丹十三的著名作品《蒲公英》可以说借助食物彰显了人生百态,食物在片中,就象征着鲜活的生命和热烈执着的追求精神。
《蒲公英》以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共同帮助单生母亲成功开设拉面馆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期间穿插了8 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中,食物都会以明线或暗线的形式存在,虽然角色之间关联度并不强,但是他们共同书写了一曲食物文化的篇章,将“民以食为天”彰显得淋漓尽致。
首先,《蒲公英》通过对品食之人的夸张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可以探察到导演对于生活细节的洞察之力,片中白衣男子因为在观影时旁人咀嚼声太大拿其性命相胁迫,卡车司机跟随师傅研究如何品尝一碗拉面,从观其形到品其味都充满考究,对于一碗拉面的恭敬之道让人印象深刻。
《蒲公英》中,食物暗示了一种平等的价值衡量体系,故事中小职员在高级餐厅力压群雄,与使者谈餐饮文化,让一群装模样作样的老板面红耳赤;端庄正经的礼仪老师教授年轻女性如何吃意面不发声时,一旁的外国老人却在遵循日式吃法大声的吸食意面;草地上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看似落魄潦倒,但却在认真研究法国红酒的酿造工艺……这种对食物在食用体质上的差异与冲突描写造成了非常诙谐有趣的效果,食物代表了本真的力量,往往会突破世俗规范,从而联系起不同种族,不同地位的人群,成为情感联系的纽带,在食物面前,人人平等。
此外,饮食所具备的情欲化特点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创作中都具备研究价值,孔子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和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最本质的欲望需求,会让人自然而然触发联想机制,从而由物质接触转化为情感接触。在《蒲公英》中,对于“食色性也”的解读充满韵味,片中,白衣男子从采集蛤蜊的少女手中品食新鲜蛤蜊的片段,男子嘴唇的鲜血滴在蛤蜊上造成了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蛤蜊在形状和触感上,因为和女性私部具有相似特性,在通俗文学中一般都具有性的暗示意味,其次,白衣男子将女人裸体作为食物托盘品尝食物,也是将其作为了性互动的替代行为。
五、总结
总之,美食作为电影创作的主题和内容,不仅仅在形式上具有先天的视觉优势,在内容上也容易触发受众情感,日本美食电影基于对美食文化的解读,在创作中加入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使得作品负载了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思维厚度,对于研究日本影视创作特点和中国本土美食电影的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注释:
①沈宏飞.如何定义“美食电影”[N].东方早报,20010.3.7
②聂俊珍.舌尖上的狂欢-中国饮食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