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肖邦《夜曲》的意境
——以Op.48 No.1 为例

2021-04-08张琳苑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夜曲戏剧性织体

张琳苑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266071)

一、引言

肖邦的有些作品听起来很静雅,甚至有些忧郁,他的音乐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向听众描绘了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他内心中的想法,他的夜曲旋律恬静、优美、抒情。思想内容丰富,给人很深刻的感受,形式绚丽多彩。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在肖邦的众多钢琴作品体裁中,夜曲能体现他个人风格,非常珍贵的一组作品。

本文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旋律特色、和声织体、节奏、音色等因素的详尽分析,通过分析肖邦夜曲乐曲创作特点,在理解作品和解读作品,从而更好的诠释肖邦的夜曲作品。

二、肖邦与他的《夜曲》

(一)关于肖邦的钢琴创作

肖邦创作了很多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为钢琴而写,像他这样毕生创作都在钢琴领域的音乐家在音乐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曲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奏家。他的钢琴作品所涉及的体裁非常广泛,包括奏鸣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以及前奏曲、圆舞曲、夜曲、玛祖卡、波兰舞曲、练习曲等等共创作了200 余首作品。他的音乐显示了独特的波兰民族风格,也有他自身散发的诗人的气息。作品有一种梦幻的特质,略带淡淡的忧伤,不光是青春少年是特有的浪漫幻想还有临别时对祖国的恋恋不舍,以及对未知前途的迷茫踟蹰。

在肖邦的众多钢琴作品体裁中,肖邦的夜曲是最为出色及精致的作品,他的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夜曲的由来及肖邦的夜曲

夜曲是源自于西方的一种音乐体裁,钢琴体裁夜曲的创始人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夜曲这种体裁的特征十分明显,具体来说,这种体裁的曲子大都速度舒缓,旋律柔和、细腻,具有歌唱性,并带有一些多愁善感的沙龙情调。随着他创作上的成熟,逐感伤主义的束缚逐渐被突破,赋予夜曲以崇高的意境和精致的思想内涵,他成熟期的夜曲作品内容表达他内心的敏感、孤独、忧郁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绵绵诗意,梦幻柔情的一面,一部分乐曲还有激昂悲愤情绪的表露。

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的继承了传统的夜曲的表现风格,他使夜曲的形式趋于自由,他是以费尔德夜曲作为起点的,他继承了夜曲体裁创始人费尔德的三部性结构、织体等特点,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左右手旋律性、踏板的应用等。从此“夜曲”贯穿了肖邦整个创作生涯。肖邦共写有21 首钢琴“夜曲”,在世时,曾亲自发表了18 首,其余3 首是在他去逝后由他人代为出版。本首是其中的第13 首,作于1841 年,这首区别于其他夜曲风格,表现的是肖邦成熟的个性,忧虑和思索中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音乐紧凑而激烈,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融刚劲于柔情之中,深沉而宽广。

(三)关于夜曲Op.48 No.1(c 小调夜曲)

该曲为三部曲式。呈示部抒情性比较强,三段曲式,呈示段(1—8 小节),中段(9—16)小节,再现(17—24)小节。整个呈示段在材料上比较统一, 统一的因素在于中段的材料是经过呈示段的材料延伸变化而来, 并且也保证了呈示段始终保持着抒情的格调。

再现部是动力再现了呈示部。动力再现的两大因素,一是沿用了三连音节奏, 但是将节奏拉长。二是声部加厚。这两大因素都来自于中部,目的是为了整个乐曲的延续性与统一性。需要注意的是, 在再现部即将结束时出现了一小段的扩充, 其和声主要来自于那波里和声。

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精彩的旋律性

肖邦钢琴旋律优美如歌,在夜曲中,旋律具有歌唱性、宣叙性及华彩性,对旋律进行双音和装饰音处理,通过对旋律“加花变奏”使旋律线更加优美,增加了表现力,更加体现了夜曲的魅力。肖邦不仅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并且随着创作的进一步成熟,一种戏剧性力量的悲愤出现,给夜曲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作品中,采用波浪式旋律线条,旋律线从较高的音开始,逐渐向上达到一个高点之后,逐渐回落,像波浪一样的连续不断起伏的旋律。在旋律小字2 组的g 开始,落到d 音之后旋律线向上进行到一个相对时最高的、感情最饱满的音,然后回落到最低音,表明旋律的起伏。波浪式的旋律进行不断发展着,似一句长长的叹息。情绪哀痛,落寞,且深沉,忧郁中伴随着庄严,是虔诚的心诉着心中的渴望。像是陈述一个故事,向人们诉说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深受的灾难,而此时他的国家波兰正在遭受俄国的侵略。

除了波浪式旋律之外,还有旋律上升型和旋律下降型。直线上升型常识从较低音开始向上级进到高点,表现出一种向上的情绪。类似的旋律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半音级进式的直线上升型的旋律线条,连续几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呈小二度向上级进,使得情绪更加紧张、不安,力度也不断加强,不断强烈爆发的激情,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断高涨,肖邦内心的情感波澜都通过这些旋律线条表现了出来。

旋律在逐渐推向最高点之后,音符急转而下,谱例3-3 中,从第一小节的小字四组的c 音进行到小字一组的e 音,以直线下行型旋律向下进行。在旋律的第四小节也是一个直线下行的旋律线条,从小字四组的e 音进行到小字一组的g 音。直线下行与直线上升型旋律表达的情感恰好相反,表现出下沉的情绪。在旋律最高点立刻向下进行的直线下行型旋律为接下来引出新的乐段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

(二)特质的和声性

肖邦音乐中的和声运用丰富多彩,他的音乐中存在着独特色多声部和具有旋律特征的低声部旋律线条。他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与贯穿了一定复调技法。运用了各种手段来丰富作品的织体形式和伴奏。如扩大伴奏音域、加大分解和弦音程空间。肖邦在织体上爱用厚实、密集的织体,随着感情力度上的变化,双手逐渐加入双音,织体多层次性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再现部完全是第一大部分的再现,在伴奏音型中加入前面的三连音,带来了动力化和戏剧化的变化,这是肖邦的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气概得到完全体现。Doppio movimento 意为快一倍,速度、织体与呈示部不同,旋律在柱式和弦的高声部。织体变厚,情感得到宣泄,表现出反抗、愤怒的情绪。一方面是对祖国的沦陷悲伤不已,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不得归于故土而暗自神伤。

总体上看,肖邦《夜曲》的织体变化很多,旋律线条明显,且相互交错。节奏清晰小巧,音区对比明显,和声具有特色且微妙,充分体现了肖邦在作品创作中的风格。在肖邦的创作,《夜曲》与其他体彩略微不同,旋律线条突出,和声独特,织体多样,给予夜曲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清楚感知到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独特创作风格,感受到梦幻的音乐,也给予了夜晚不一样的感受,更具魅力。

(三)巧妙的戏剧性

肖邦的夜曲创作于1830 年,他早年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几首夜曲,歌唱性的旋律透露着多愁善感的情调。肖邦到了巴黎之后,在当时的社会和艺术潮流影响之下,使他的音乐创作风格逐步产生了变化,难以排解的乡愁,特别是他远离故土,又看着祖国沦亡,孤独、矛盾、痛苦始终萦绕在肖邦的心中。因此在夜曲的创作方面也和其它体裁一样,出现了一个新的倾向,悲剧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出现在了他的《夜曲》当中。

作品Op.48 no.1 是肖邦《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像是肖邦质朴、毫无修饰的内心独白。一种强大的戏剧性力量将音乐推向高潮,但又瞬间终止。于润洋先生把这部作品称为“戏剧性的夜曲”。这首夜曲的重要特色体现在A 部与B 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反差,A 部主题的旋律透露着些许庄严和肃穆,虔诚的像一个信徒。而中段旋律在原有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动力性的展开,大量的双手半音八度进行瞬间使音乐变得紧张和急促起来,一步步的推向高潮,旋律又在最高点上一泻直下,在惊心动魄中引向再现的部分。再现部在最开始就标注了agitato(激动的)越加厚重的音响把音乐一步步又推向高潮,到达顶点后,满腔的悲愤骤然宣泄了出来,激动人心的旋律急转直下,情绪中的悲愤似乎接近于绝望,音乐在此又达到了一个戏剧性的顶峰,这样的对比似乎体现出了肖邦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对美好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如此强烈的戏剧性激情在顷刻间跌入情感谷底,音乐在平静的旋律中慢慢消失。

四、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肖邦创作的《夜曲》旋律线条较为突出,歌唱性很强,低声部伴奏织体由和声组成,高声部的旋律令人深思,优美且抒情。肖邦的《夜曲》大部分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独白,抛弃了贵族自身的矫情,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肖邦的浪漫情怀完全表现在旋律当中,从音乐中感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那些或充满激情、或愤怒爆发、或悲剧的片段掺杂在那优美的乐曲中,于是冲突性对比便产生了。肖邦浪漫、孤高、内向、平和,可是他却面临国难与背井离乡,于是他的天性与忧愤完全展现在旋律之中。这首《夜曲》是肖邦离开祖国十年后创作的,不仅有夜曲的特性,更具有英雄性和戏剧性,激昂悲愤,展现出英雄性的画面。

猜你喜欢

夜曲戏剧性织体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快乐新年
快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