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美国戏剧的国内研究综述

2021-04-08范梦园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世纪学者戏剧

范梦园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一、引言

美国戏剧发轫于20 世纪初期,蓬勃发展于20 世纪20 年代,成熟于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至今人才荟萃,佳作频出。与20 世纪的剧作相比,21 世纪的美国戏剧呈现如下特点:在创作手法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技巧交相辉映;在题材上,同性恋、少数族裔、“911”恐怖袭击事件等成为主要书写对象;在主题上,对美国社会道德腐败的讽刺、对个人身份的追寻等成为思想主旨的核心。

伴随着美国文学的迅猛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应是持续推进的。然而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上,苏晖教授以《外国文学研究》期刊为窗口,指出了我国美国戏剧研究中的弊端:21 世纪前十年,国内鲜少关注21 世纪的美国戏剧。然而近年来学界对于美国戏剧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涌现出一批21 世纪美国戏剧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本文尝试以国内近十年发表的专著、期刊论文为出发点,对21 世纪美国戏剧的研究进行整理和评述。

基于国内研究的特点,本文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和“局部研究”两大方面对国内研究加以审视,在此基础上,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戏剧研究进行展望。

二、整体性研究

国内基于21 世纪美国戏剧的研究成果以整体性研究为主,这一特点在美国戏剧相关的学术专著和期刊文献中有所体现。国内涉及二十一世纪美国戏剧研究的专著共7 部。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的21 世纪美国戏剧相关论文约50 篇,其中整体性述评占一半以上。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主要从戏剧文本、戏剧舞台、戏剧奖项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性研究。

(一)戏剧文本的整体评述

新时代美国戏剧的宏观研究以整体性介绍为主,其次是对戏剧主题、文化思潮的概述。学者们大多根据剧作家或者剧本题材、流派将21 世纪的美国戏剧分类,分别阐述各个门类的特点,从整体上观照美国戏剧思潮的流变和戏剧主题、创作的发展。

国内对戏剧文本的观照经历了从“初步涉猎”到“广泛关注”的转变。最早涉及21 美国戏剧总体评述的专著是《当代美国戏剧60 年》,其中涉及21 世纪美国戏剧的论述仅占小部分篇幅。周维培和韩曦在这本专著里介绍了21 世纪前十年的美国戏剧,宏观概述了剧本梗概、题材、主题、创作手法等。随后,吾文泉、韩曦等学者花了更多的篇幅来介绍21 世纪的美国戏剧。在吾文泉的专著《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中,他将《黄面孔》、《广播高尔夫》、《第三王国的渐变》等族裔戏剧引入读者视野。在《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中,韩曦将《巴格达动物园的孟加拉虎》、《艾略特三部曲》《时光永驻》、《余波》等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战争戏剧,《森林在歌唱》等同性恋题材戏剧,《超级甜甜圈》、《虚荣》等喜剧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些整体性的研究只是以介绍性的方式来梳理21 世纪的戏剧,尚未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和纵向的深入探索。

除了对美国戏剧的整体介绍,近年来学者们宏观总结了21世纪美国戏剧的主题和剧本背后折射的多元文化背景。牛蕾探讨美国戏剧的多元化特点以便为中国戏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参考。她从美国多元文化着手,探寻出美国戏剧“在逆境中不断向前的魅力之魂”[1]在于其从创作题材、观众、演出阵地三个方面不断地创新以实现多元文化的并生与共存。

(二)戏剧舞台的宏观概览

剧本与舞台表演是戏剧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随着文学与艺术等学科“跨界”互动的流行,国内学者也从戏剧舞台的呈现来全面归纳二十一世纪美国戏剧的特点,追溯“美国社会思潮、历史变迁、政治变革以及审美价值取向[2]”。

在戏剧舞台研究方面的学者以许诗焱为代表,她从戏剧舞台视角着手,接连发表了两篇关于美国戏剧舞台创作的综述性文章。她从戏剧的主题、表现手法以及评奖标准出发,对2018 年和2019 年的美国舞台创作进行概括。她认为2018 年的戏剧舞台以“重构”和“融合”两个特点,即重视对经典的重演和对现实生活的重现,寻求主流与非主流表演风格的“交织互动”[3];2019年的戏剧舞台呈现出的三个特点:“舞台创作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不忘政治担当;一贯相对保守的百老汇开始接纳布莱希特式的舞台表现手法;各大戏剧奖项继续多元化,女性、族裔、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等原来在美国剧坛相对边缘的群体,在各大戏剧奖项的学科前沿获奖名单上所占有的比例持续走高,在美国剧坛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男性似乎遭到了“逆向歧视”[4]。

由此可见,戏剧舞台与戏剧文本都是人们洞悉美国戏剧的重要途径。作为戏剧文本的表现形式,戏剧舞台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学者们对美国戏剧舞台的初步摸索暗示着他们从挖掘戏剧文本的文学性转而探索戏剧表演艺术性,这使得美国戏剧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相互交融并焕发无限生机,这一实践为美国戏剧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戏剧奖的整体分析

有学者指出,“三大戏剧奖(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戏剧奖、纽约剧评人奖)的获奖名单堪称是一部以优秀剧目为线索的、浓缩的美国百年戏剧史”[3]31,因而三大戏剧奖项代表着美国戏剧的“风向标”,成为学者们近年来关注的主要对象。

国内有一批学者持续关注美国戏剧奖,他们从获奖作家和作品出发,归纳21 世纪美国戏剧在题材、主题、评奖标准等方面的流变,聚焦戏剧奖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在戏剧奖研究方面成果斐然的学者有韩曦和许诗焱。

韩曦在2014 年和2019 年分别发表了与戏剧奖相关的论文,她立足于三大戏剧奖的起源、发展状况,细致梳理了它们在新世纪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做出的应对策略。

此外,通过对21 世纪的获奖作品和作家身份加以梳理,她厘清了戏剧奖项在评奖标准上的变化,得出“三大戏剧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开放,在现实中突围与妥协”[4]107的结论。

许诗焱聚焦21 世纪普利策戏剧奖的获奖作品和作家,来剖析后现代剧场的特点。她从作家、作品、评奖标准三方面提出新颖的见解。

首先,在剧作家方面存在三个显著特点:第一,获奖作家中,女性作家、少数族裔剧作家人数大幅度增加。第二,剧作家们在创作水平上突飞猛进, 在创作主题、写作视角上坚持创新,实现了巨大突破。同时,许诗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女性剧作家走出家庭而关注政治、历史等宏大主题时, 男性剧作家反而在作品中更多地聚焦家庭生活,似乎男女剧作家的角色在21 世纪的普利策舞台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换位’”[6]97。第三,21 世纪普利策戏剧奖得主大多数兼具“戏剧家”和“编剧”两种身份,并在文学剧本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方面都大获成功。

其次,在获奖作品方面,许诗焱关注剧本中的互文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转向。

最后,许诗焱围绕普利策戏剧奖评奖过程中出现的“文本与演出”、“专业水准与大众品位”、“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一系列争论展开论述。

戏剧奖项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来归纳获奖作品之间或者作家之间的异同,试图把握21 世纪美国戏剧的发展动态。同时,学者们密切关注学界动态,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来探讨戏剧奖相关论题。例如许诗焱运用大卫·萨夫兰提到的“普利策戏剧奖模式”对21 世纪的普利策戏剧奖作品进行梳理[5]。

此外,国内学者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穷尽式的搜集工作。例如许诗焱密切关注豆瓣、知乎等国内网络平台上网友们对21 世纪戏剧的反应,她全方位地记录了读者或观众对剧作的感受。

三、局部研究

除了整体性研究,还存在围绕某一戏剧流派或者单一剧本进行的局部研究。随着21 世纪美国戏剧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嬗变,学者们的切入角度和研究方法也随之改变。总体看来,学界重点关注的戏剧流派有族裔戏剧、“9·11”主题戏剧、生态戏剧、音乐剧等。

(一)族裔戏剧

21 世纪美国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族裔戏剧开始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国内学者批评研究的对象。纵观国内学界关于21 世纪美国族裔戏剧的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探讨的对象大多数是新世纪以来荣获戏剧奖项的剧本或者剧作家,切入的角度多集中于创伤、文化、种族歧视等,研究成果既包括对某一作家或作家群的综述型研究,也有针对某一剧本的单一研究。其中美国非裔戏剧是21 世纪美国族裔戏剧研究中的热点,学者们既从整体上管窥非裔戏剧的创作及研究动向,也从局部着手细度某一剧作。总体来看,国内学者重点关注苏珊·洛里·帕克斯、林恩·诺塔奇这两位剧坛新星。

苏珊·洛里·帕克斯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黑人女性,也是最受国内学者关注的族裔剧作家。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迄今为止正式发表的帕克斯相关的文章共有20 多篇,其中有14 篇论文聚焦帕克斯2002 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强者/弱者》。万金、陈爱敏是最早着手帕克斯研究的学者,在2012 年发表的文章中,他们概括性地介绍了剧作家的生平以及创作历程,揭示了《强者/弱者》的主题和艺术手法[6]。

孙刚从2013 年到2016 年持续关注《强者/弱者》并接连发表5 篇相关论文。他主要运用元戏剧的相关理论、男性气质理论、创伤理论、陌生化理论分别论述了剧中的元戏剧手法、男性气质构建、黑人创伤、黑人女性身体书写、陌生化手法。近年来,还有学者从历史书写、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戏仿等角度切入该文本。

此外,也有学者以比较分析法来关注帕克斯完成于21 世纪的另一部剧作——《操蛋的A》。闵敏将帕克斯的两部“红字戏剧”《在血泊中》、《操蛋的A》与霍桑的小说《红字》对照,通过分析红字“A”的象征意义以及三位女主人公海丝特命运的异同来印证帕克斯“重复与修改”的历史书写策略[7]。白锡汉探究了《在血泊中》和《操蛋的A》中的两位黑人女性——海斯特的“主体性特征”[8]。

琳恩·诺塔奇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另一位族裔剧作家。《毁灭》作为琳恩·诺塔奇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扛鼎之作,近年来成为学者们聚焦的中心。最早发表的文章是许诗焱于2010 年在《外国文学动态》上的介绍性文章《“后现代时期的当代剧作家”——评琳恩·诺塔奇和她的<毁灭>》。随后学者们围绕剧本的创作手法、主题和人物情节展开探讨。隋忆越、朱娜、陈爱敏分析了《毁灭》中情节、主题、人物以及布莱希特艺术手法在剧中的运用。吴立昕结合《快乐餐桌上的碎屑》、《内衣》、《毁灭》三部作品,分析林恩·诺塔奇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世界的关照。近两年来学者们不断创新,从创伤、权力与话语等新视角来关注《毁灭》中的女性人物、共同体书写等内容。

除此之外,拉美裔等少数族裔剧作家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在翟慧丽的专著《从模仿到独创 美国戏剧的发展研究》中,作者介绍了三位活跃于21 世纪的少数族裔作家,并简要概括了他们的作品和中心思想。苏永刚、李保杰“在美国古巴移民文化的语境下”[9]考察拉美裔剧作家克鲁兹的移民身份和文化认同,并通过分析《安娜在热带》的主题、人物、背景设置等为例说明了剧作家的创作深受巴西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影响。

(二)“9·11”题材戏剧

21 世纪的美国戏剧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其中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题材的戏剧接连涌现并从2008 年开始受到学界关注。总体来说,学者们既通过文本细读关注剧本的叙事手法等形式,也结合创伤理论、伦理学批评等方法聚焦文本中折射的多元文化、种族歧视、创伤、共同体等内容。

国内最早聚焦美国“9·11”相关戏剧的学者是费春放。他以《居家人/喀布尔》、《伙伴们》、《地狱之神》三部剧作为例阐述了“以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为代表的非商业剧场对9·11 恐怖袭击事件及前前后后一系列悠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问题做出的三种不同样式的反应”[10]。

施清婧从整体上探讨了9·11 戏剧在创作和被读者或观众接受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论述中,她介绍了美国“9·11”主题戏剧的主要作品,例如安妮·内尔森的《伙计们》(The Guys,2011)、尼尔·拉布茨的《施恩座》(The Mercy Seat,2002)、乔纳森·贝尔的《画像》(Portraits,2002)等21 世纪以来鲜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9·11”戏剧。在梳理了21 世纪美国三大戏剧奖的颁发情况和当代“9·11”主题戏剧的创作情况之后,施清婧发现,“在非盈利的、非主流的小型舞台上,都有“9·11”主题戏剧的一席之地”[27]43,但在以百老汇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戏剧界,“9·11”主题戏剧未被充分关注。最后她得出结论:“9·11”主题戏剧在美国主流戏剧界处于“他者”边缘地位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政治戏剧不受重视的传统、差强人意的艺术水准、美国国内政治走向、演出场所条件有限”[12]48这四个方面。

李淑玲从2016 年到2020 年持续关注“9·11”题材戏剧,她从剧本的艺术特征和内容两方面着手分析。在2016 年发表的文章中,她介绍了“9·11”相关戏剧和收录相关剧作的专著,并从多维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主题这两个方面聚焦美国“9·11”戏剧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文化功能”[11]。之后,她从创伤叙事、英雄叙事和反恐叙事三个方面分析了《伙伴们》中的艺术特征、功能指向及意识形态属性。

此外,李淑玲还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施恩座》中人物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道德取向、身份选择和伦理意识”[12],并探讨该剧对美国民族特征的伦理检视。

《耻辱》作为2013 年荣膺普利策戏剧奖的一部“后9·11”题材剧作,越来越受学者们青睐。骆守怡从创伤视角剖析了“9·11”事件以来美国穆斯林无法逃避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崩溃[13]。李青霜等学者从文化角度探寻了剧本里的穆斯林文化危机、美国梦的破灭、种族歧视等问题。

(三)生态戏剧

在时代更迭之下,环境与生态成为文学世界里的焦点,生态文学和生态主义批评相伴而生,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美国戏剧里的生态戏剧。在《舞台上的北极问题——美国生态戏剧<希拉>评析》一文中,康建兵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揭示了《希拉》中隐含的北极生态危机和北极因纽特人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面临的危机。在2016 年发表的《生态戏剧:21 世纪美国戏剧新动向》一文中,康建兵梳理了“生态戏剧”的概念和起源,并“依托美国重要的生态戏剧节概述2000 年以来美国生态戏剧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概念和特征进行探讨”[14]。

虽然国内学界对21 世纪美国生态戏剧有所关注,但未曾有持续且深入的讨论,迄今为止最新的一篇文章是2018 年王蔚发表在《当代戏剧》上的《美国生态戏剧的兴起及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启示探究》,该文对21 世纪的美国生态戏剧只是简单地提及,并未有深入细致的探讨。由此可见,作为21 世纪美国戏剧的一个新热点,生态戏剧还存在大量的空白,等待着国内学者去慢慢填补。

(四)音乐剧

音乐剧研究并不只是艺术专业的专利。作为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剧也逐渐进入文学批评家的视野。2015 年举办的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戏剧委员会为国内音乐剧研究拉开序幕。在会议上,普利策戏剧奖评委大卫·萨夫兰教授做了相关报告,启发国内学者开展美国音乐剧的研究。陈爱敏、张巧珠以21 世纪4 部优秀的音乐剧为蓝本,从剧目类型、音乐风格、呈现形式和主题四个方面厘清21 世纪美国音乐剧的发展脉络,阐释其具体特点。这是文学批评领域的学者们对美国音乐剧做出的首次尝试。

学界集中探讨的一部音乐剧是2016 年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汉密尔顿》,剧中的人物设置、叙事方式等形式和历史、文化书写等内容进入学者研究视野。陈爱敏、银家钰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探析剧本里的历史书写。

此外,他们进一步地思考“音乐剧与戏剧、文学与音乐、娱乐与政治”[15]的边界问题,讨论剧本如何实现对既有历史的颠覆,以及如何实现文学与艺术、喜剧与悲剧、娱乐与政治的多重跨越。李晓昀、李晓红从音乐风格、题材叙事、角色塑造三方面探讨剧本的革命性和美国梦主题。其他学者从文化等维度分析了剧中体现的移民群体美国性和非特殊性。

四、结论

国内现有研究呈现出以下亮点:

首先,整体性研究与局部研究同时展开。学者们既从宏观上把握戏剧文本、戏剧舞台和戏剧奖项,也从单一作家或剧本着手探讨。

其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更多元。为了推动美国戏剧研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学界仍然存在少量重复性的研究;基于作家和作品的介绍性、描述性研究偏多,依托理论进行分析的论述偏少;学界多关注文本的人文关怀以及现实意义,对戏剧美学形式的研究稍显不足。

因此,学者们在选题方面要更加谨慎,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要注意厘清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关系,采用相关文论来挖掘剧本中的闪光点。

此外,戏剧跨越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这启发学界可以从戏剧文本和表演艺术两个维度来实现文学与艺术的互动。

猜你喜欢

世纪学者戏剧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有趣的戏剧课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