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突破:5G 时代动态影像艺术中时空维度的感性表达
2021-04-08方姝胡洋
方 姝 胡 洋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73)
一、前言
动态影像艺术产生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凭借着胶片、磁带、网络三种不同制作媒介平台形成了三个典型的影像时代,发展到80 年代以后尤其到了90 年代,随着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的兴起,远程通信、人机交互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动态影像艺术中的许多作品展示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及其对艺术本体的影响。时至今日, 通过技术变革形成的虚拟沉浸式影像形式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形成对大众影像的一种全新体验和另类解读。
动态影像艺术作品产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拓性体验,是一种颠覆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像实践。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等传统艺术形式,与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前卫运动互相渗透。
1965 年10 月4 日,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利用便携式摄像机通过车窗连续拍摄了教皇的镜头画面,这一天标志着动态影像早期艺术创作的开始。随着动态影像艺术的全球化进程中国的动态影像艺术实践也悄然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张培力被认为是中国动态影像艺术的发起者。他的开创性作品《30x30》(创作于1988-1989)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动态影像艺术作品。动态影像艺术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承载着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和情感的认知。当然,多元化社会发展,在视听技术与受众感官体验上也带来了新的审美挑战。
二、动态影像艺术表达的历史形态
动态影像艺术在审美过程中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其作品是以影像为媒介,专注于艺术家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形式,更加注重观者想象力的影射。试图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视觉感知模式,从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促成深刻的变革。
20 世纪中后期,由索尔巴斯等视觉设计大师借助电影片头将动态影像的设计理念融入影视行业当中,并将其被大众所熟知。电影片头设计是运动的版面、字体、音乐的巧妙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索尔巴斯和凯尔·库伯设计的电影《Seven》(《七宗罪》) 的片头被人们视为动态影像设计产业的里程碑。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直至20 世纪80 年代,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的学说,在“人造现实”的方式加以阐述的背景下,互动影像艺术作品得到了发展,它摆脱了科技的全能操控性,将设计的中心回归到传统的艺术秩序上。使得后现代文本,如拼贴、戏仿、并列和挪用,突破了现代主义的限制,将图像、文字、语言、声音和运动组合在一起,形成互动影像艺术作品的美学潜能被发现,这也是第一次使抽象的非物质秩序得到具体感官上的解释。
随后,动态影像设计逐渐开始跨学科融合,多领域运用。在频道包装、影视广告、线上平台、应用程序、游戏等领域上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动态影像艺术消除了原有的艺术界限,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兼具传统认知与情感交互,顺应着时下受众特性,完成了在现实与虚拟、感性与理性、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定位和结构设定。创作者们可以结合平台需求,为其量身订制不同要求的动态影像作品,例如:HTML5 语言下的小网页以及未来基于5G 通信技术的终端平台,为营造独具一格的视觉体验做好了铺垫。
三、5G 时代下动态影像艺术的应用
学术界将“5G”的概念定义为集中了半导体、通信、智能硬件、新业务与应用、人工智能的一个全新体系。在5G 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动态影像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了更为广泛的提升空间。
首先,信息传送速度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视觉数据;其次,5G 移动终端设备的变革会影响人们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华为推出的5G 可折叠双屏手机依托两个屏幕的融合、拆分可实现同时接收、容纳、感知和处理更多的信息。
2018 年,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八分钟》将24 名轮滑运动员和24 个智能机器人进行同台演出,在声、光、影像等方面进行交互创作,形成了全新动态影像艺术,给观众带了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
在5G 时代,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带宽的速度,低时延并支持大量终端的接入,从根本上突破了信息传输能力的限制,并且能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服务。5G 高速的带宽可以支持动态影像艺术领域影视制作内容的广泛传播,移动云计算技术可以把移动设备的内容转移到云端,极大程度降低设备功耗,解决移动设备存储资源不足的问题。5G网络还有利于VR 视频直播、上传、分享,从而促使用户对移动终端的各类APP 提出更高的交互、体验需求。将5G 技术与物联网结合,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促进动态影像艺术的跨越式发展。
四、动态影像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时空维度
在动态影像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其表现出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通过排序、布局和组合达到将现实时空转变为叙事时空的目标,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交融在一件作品中,为叙事创造出相应的环境,呈现了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反叙事性。
(一)叙事时间的延续与并置
这种叙事模式,从时间分类上说分为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阅读时间三类。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被讲述的时间、观众阅读时间不尽相同。三种时间的相互交错,观众在观赏时都能够融入其中,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艺术聚合效果。然而从时间的心理效应上来说,人在观看影像作品时对时间快慢、长短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时间设计有烘托气氛、表现情绪的功能,通过抽帧和跳剪可以带来时间的跳跃感营造出喜剧效果,还能带来紧张的气氛;连续剪辑带来的时间连续性能表达运动的连续和完整过程,体现流畅、完整、自然的视觉效果;影像在时间的倒置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时光倒流的感觉,时间的加速则带给我们有趣而可笑的快速变化。
对于动态影像的制作者来说,将同时发生的所有事件置于同一个平台,让观众自主选择并结合自身经历形成一段自我影像,这种自由的叙事时间并置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中广为应用。
(二)叙事空间的多重维度延展
“空间”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距离或间隔。随着空间叙事学的兴起,“空间性”可以理解为:叙述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发生,所叙之事可以按一定的空间格局加以安排。隐喻的故事空间源于现实空间,为叙述空间所折射。动态影像艺术的故事空间是通过想象与联结创造的。叙述空间的多重边界消失:
一是媒介与叙事形态的边界趋于模糊,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媒介与叙事在不断地交叉融合。
二是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边界日趋模糊。在互联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真实与虚拟身份不在泾渭分明,网络虚拟形态自身也变为了一种特有的真实。
三是多重边界的消逝将最终导致生活与叙事的融合。
动态影像艺术的虚拟现实空间是人工智能与生物行为交互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提供了一种视觉扩张的虚拟空间艺术语言。通过智能界面对交互数据进行虚拟可视化的操作,是艺术家和体验者的观念思维与前研科技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令人震撼的、无限空间的、真实模拟的反叙事性体验。
如在2018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谷歌展示的虚拟现实绘画项目就十分火爆。用户戴上虚拟现实显示器,运用配备的手柄,就可以在Tilt Brush 虚拟现实绘画软件上操作,在空气中创作任何想要的3D 图像,打破时空限制,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是将VR 理念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的典型案例,5G 时代理论上可以做到每一个基站的速度为20Gbps,每一个用户的实际速度可接近1Gbps,与此同时,时延将下降至1 至10 毫秒,这将极大推动VR 产业的发展,使运用VR 技术的动态影像艺术作品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就动态影像艺术发展而言,依托数字网络技术形成的多种影像艺术在创作方式、信息承载以及具体的传播形式上全面推陈出新,构成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利用5G 时代下延申出来的新技术,着眼于创造新的影像语言和新的编码方式,结合多种元素和符号,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图案,使人联想到图形和主题关系所形成的有机网络。更好地了解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来论述分析动态影像艺术时空维度的视觉营造。通过感性诱导影像的动态演出,塑造出具有一定预见性、融合性、突破性的动态影像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