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的文化内涵及演变历程探寻
2021-04-08侯彬彬
侯彬彬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
一、前言
古往今来,饕餮纹因其独特的构图特点受到众多学者争相研究探寻,古代典籍中关于饕餮的描述不计其数,如《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所说,“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 以言报更也”,这是对饕餮纹最早的描述;又如东汉服虔引《神异经》云:“饕餮, 兽名。身如羊, 人面, 目在腋下, 食人。”宋代《宣和博古图》是最早出现“饕餮纹”字样的著作,至此便开始对饕餮纹进行单独研究。
在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陈列馆中陈列着一尊非常珍贵的食人“饕餮纹”觥。饕餮眉眼狰狞,眼睛圆而鼓,血口大张,正在吞噬一个人,仿佛立刻将人食戮殆尽,人则是惊恐绝望,神色苍白,身体紧缩,已经丧失了求生欲望。
此外,法国巴黎博物馆也收藏有周代的“饕餮食人纹”卣。该卣表面的饕餮眼睛大而突出,嘴巴大张露出獠牙,面目狰狞,前爪压着一人,人的头部已经进入饕餮口中,卣的主器是饕餮的首颈,三足则是由饕餮的前后足及尾构成。饕餮食人一说各不相同,美学界学者们认为饕餮食人纹呈现的是一种狰狞美。人类由于也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所以使用野蛮手段,暴力就成为文明社会的产物。人们除追捧原始神明英雄外,还对自己的种族,先辈以及攻城略地进行歌功颂德,这也就是大部分青铜器创作的由来。
饕餮纹除出现在青铜器外,还应用于青铜乐器上,主要有埙类乐器、鼓类乐器、钟类乐器及铙类乐器,常见于商周时期,用于祭祀活动,如求雨祭天祈福等,当时的乐器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人们认为音乐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乐器也是君子之物,乐音象征君子之德,有着崇高的道德意义。饕餮纹样大量出现在乐器上且居于主要位置,可见其在商代乐器中的地位。
二、饕餮纹的政治功用
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可以发现,作为通神祭天使用的礼器占据绝大部分。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样除作装饰之用外,还蕴含着神秘的通天之意。《道德经》中有记载:“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乐器发出乐声,乐声蕴含着所求,乐声随饕餮纹一同上传至天神。通过研究该时期的饕餮纹样式还可以追寻当时的时代精神,除装饰,通天之外,其还是威慑统治奴隶阶级的强大武器。
“国家大事在祀在戎”,青铜器作为礼器,从本质上说,是古代维护政权统治的武器,与军队,官职等有着等同地位。青铜器时期巫术统领着人的精神层面,上层阶级通过巫术安邦治国,某种意义上巫术也统领着上层阶级。每逢国家大事,举国上下都要先行祭祀测吉凶,听从神明的旨意再做定夺。先秦文献《礼记·典礼》中云:“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这段话解释了人们如何占卜,如何选择良辰吉日及占卜的一些规则。综上所述,巫术对古代政权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饕餮纹作为青铜器主要的装饰纹样,其政治地位也就显而易见。
三、饕餮纹的演变历程
(一)饕餮纹的起源
饕餮纹源起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陶器,黄河流域龙山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均能见到大量的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夏代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纹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在青铜牌饰的表面,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镶嵌成贪婪的怪兽图案,两只眼睛都是圆形和凸起的,有一个眼窝,鼻子和脊柱相连,两个角卷起来,有些身体上装饰着鳞片的斑纹。整个饕餮纹除了双眼外,其他部分都非常抽象,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饕餮纹,它开创了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先河。
(二)商代饕餮纹的发展
商代饕餮纹样式已经非常普及,并且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装饰纹样,当时商人十分尊崇鬼神,凡事都要占卜测吉凶。这一时期的饕餮纹似乎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和影响,给人以神秘敬畏之感。商代的饕餮纹经历了由简单抽象到复杂具体的演变历程。
商代早期由于青铜器铸造工艺不发达,饕餮纹样比较简单,最简单的只有一对眼睛,其他部分都省略。饕餮纹一般呈带状分布,主要装饰在器物的颈部和腹部,一上下加以回纹作花边或无花边。鼻子和翅膀普遍笔直,为椭方形,有的直接没有没有眼睛。兽角则存在于大型的饕餮纹样中,小型纹样中几乎很难辨认。嘴的形式有两种:裂嘴和闭嘴。头连成一片,多由粗线、曲线和卷曲线组成并连成一个整体,很难将其区分出来。躯干分为两部分,尾巴像鱼尾上下分开,称之为岐尾,岐尾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一种饕餮纹现象。躯干由三层组成,尾部上层卷起,下两层也是岐尾形。饕餮纹多用凸起的阳线构成,纹路一般较宽,但也有纹路较窄和细线的。大的器皿纹饰较之小器皿则要复杂丰富一些,一些饕餮纹的两侧有半个饕餮纹或岐尾进行装饰。这一时期,饕餮纹特征相比较之后的样式较为简洁粗犷,青铜器壁较薄,纹饰表现为单层,几乎没有底纹。
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器壁逐渐变厚,饕餮纹样也比早期更为精细神秘,不过依旧是抽象形式。该时期出现的浮雕饕餮纹造型比较圆润,兽目大且突出,复层饕餮纹是这时期的特色,用少量粗线条装饰,用繁密的雷纹和布局均匀的羽状纹构成,无法区分头部和体躯,尾端则卷曲分散犹如燕子的尾巴。饕餮纹两侧有鸟纹装饰,兽的两尾向上微卷,线条装饰有粗旷和纤细两类,或是杂揉组合构成。
商代晚期是青铜器发展的巅峰,器皿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造型华美,风格华丽复杂,层次鲜明。饕餮纹一般占据器皿大半的位置且位于器皿主要部分,采用平雕和浮雕手法制出脸颊,额头,爪,躯干等,并且有云雷纹做装饰。主要图案的特征是清晰,具体写实的,给人恐怖感。与此同时,饕餮纹图案组合复杂繁密,动物特性也被夸张放大。号角类型非常丰富发达,各式各样,这一时期流行的角型有内卷角、外卷角、羊角、龙角等。带有威慑形式的双角扩大了它们的位置,占横截面的近一半,其中有些甚至是龙和蛇的形状,这种想法是非常奇怪的;兽目炯炯有神,嘴巴很宽,动物的牙齿从锯齿状发展到交错的獠牙。饕餮纹虽繁缛复杂,狰狞可怖,充满神秘气息,却又透出几分淳朴和善良,粗狂的风格中也不乏有细致的刻画,将人面和兽面的特征相糅合,充分展示了饕餮纹巅峰时期的盛况。
(三)西周至春秋晚期饕餮纹的发展
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基本继承了商代晚期的风格。“周人尊礼尚施,敬鬼事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西周奉行“敬天保民”的思想,采取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鬼神之说渐渐丧失其威信力,饕餮纹也就逐渐丧失了其威慑作用。
西周早期饕餮纹仍在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占主导地位,构图变化丰富。同时,云雷纹的装饰逐渐较少,不再繁缛复杂,因此,西周早期的饕餮纹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风格,一条条纹带简洁洗练,装饰于铜器口沿下,尤其常见于成康时期的青铜器上。昭王时期的饕餮纹样式呈现出华丽精细的风格,整个器身布满饕餮纹,以雷纹为底,兽面狰狞可怖,主体中双角及躯干的位置上增添了很多齿轮类和波浪形的装饰,使纹样显得庄严神秘,又带有些许富丽的气象,充分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风格。角型中比较常见的是牛角饕餮纹,几乎看不见其他类别的角形。在此时期,出现了一种商代后期所没有的新的长垂角的饕餮纹样式。动物图案的角宽而结实,从前额向上到上柱,扁平的褶皱,然后向下,一直到下柱,尖端被钩起并卷起,占据了青铜器表面的主要部分。这种样式在西周早期是独一无二的。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也由原来的神秘、诡异逐渐转变为朴素、明快。连续式图案取代了传统的对称图案,复杂丰富的图案发展为简单明亮的条状图案。饕餮纹初步形成粗犷变形的风格。整个饕餮纹躯体已消失或变形,不追求形似,只有兽目勉强能辨别,兽目也蜕化成两个小圆圈,口、鼻、爪子更难分辨。当然也有极少数饕餮纹保留了早期饕餮纹的样式,但也变得简单抽象,纹饰粗减。
西周中晚期之后,饕餮纹样式变得浑朴简小,从位于器物的主要部位为主降为附饰,装饰在鼎,鬲等器物的足部,器身的纹饰逐渐消失。春秋晚期,晋国铜器上的饕餮纹呈现为盘绕的龙形状。战国之后,饕餮纹仅见于一些铜器衔环的铺首上或是作为器足上部的装饰。饕餮纹从此没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结语
西方历史学者吉纬德说:“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它是‘一个甲骨卜辞所无法解答的巨大谜团’。”从商代到春秋晚期,饕餮纹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这代表了一个神话时代的终结,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对神怀有强烈的恐惧感,从此便敬而远之。在当今社会,饕餮纹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不再作为祭祀通天之用,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将隽永留存,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