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文化浅析中西方艺术异同:以14-16 世纪为例

2021-04-08洪思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

洪思涵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

一、中西方社会的环境差异简述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农耕文明得以长期发展,维系民族生存,“平原广袤”、“傍水而居”等一系列的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是平缓且少有动荡的,是交融汇聚、难以区分的。以农耕文明对于自然的依赖所产生的哲学为基础,决定了我国哲学发展道路的方向从一开始便是内化的,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意味着在无数次起义与翻覆的迭代更新中,唯有易于新任统治者巩固其地位的思想文化才得以发展弘扬。

就欧罗巴大陆而言,其本身大陆松散,海洋环聚的自然环境便决定了其文化的流动性,在学习与规整的过程中区分出了体系间的学术差异,趋于理性,又因为政治体系的松动多变以至于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态极少为统治政权服务,相对的人口流动性却对于宗教与精神信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日后的学术分支和多元的知识储备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简述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统治一方面大力加强专制王权,另一方面加紧思想统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至永乐时期,明成祖为防止异端思想兴起更是将编纂后的四书五经作为士子求学为官必读之教材,凡有违者则视为异端予以排斥。至明中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剧烈,宦官当权,政治黑暗,各地藩王接连反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思想领域也发生着极大变化。在程朱理学已显陈腐的时刻,陈献章“澄心”的理念使得“久抑而未彰”的心学得到复兴,为王阳明的理论打下了基础。后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阳明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并试图用其代替当时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系统,挽救当时的政治危机,其本意为唯心主义找到新的理论依据,却在无意间起到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人们思考的积极作用,至于在后期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派别,为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和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在开拓创新的思想更迭中,大多数思想基础的建立也基本逃不开振国兴邦,改良社稷等基本命题。

早些时期的西方,动乱与纷争为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多方的迫害,基督教在起先发展时也多利用哲学作为工具进行辅助传道,例如保罗在传教时便有必要地应用了古希腊哲学,奥古斯丁将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结合也是如此。自公元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颁布《米兰赦令》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后,公元380 年,东西罗马皇帝采用奥古斯丁等人敲定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为正统,作为罗马国教,颁布了《帖撒罗尼迦赦令》,基督教在欧洲得到全面正式的传播发展。哲学也因祸得福,由于迫害,部分哲学家转移至阿拉伯民族的统治区域,并在没有种族和信仰限制的环境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百年翻译运动”。直至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宗教与皇权于13 世纪由于利益关系爆发冲突(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加重教会赋税,教宗开除法王教籍后随之受到追捕围攻),使得宗教权势开始迅速衰败。后随着十字军东征与黑死病爆发,加之教会的横征暴敛(如赎罪券的通行)等一系列因素致使教皇看上去更像世俗君主,而并非精神领袖,马丁·路德终于在1517 年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而在此期间及前后的两百年中,哲学与艺术也得以空前发展。

三、从内容与形式浅析中西方艺术发展差异

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空前发展,继“胡惟庸案”后丞相一职废除的同时,另一个新团体迅速崛起,那便是文官集团。

在文官集团中,下至广大预科儒生,上至朝堂一品大员,其受到的教育为儒学正统,唯一的信仰偶像便是圣人天子,信仰社会结构分明,深受规则约束,圣人天子作为偶像有血有肉,毋庸置疑。这便与西方社会中以怀疑为基本规则的哲学与无法证实其存在的偶像上帝形成了根本的区别。因此,就我国的社会文化状况而言,信仰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无论是百姓求神拜佛,抑或是士大夫追求精神寄托,都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拥有更为平坦的心境,得以免除痛苦,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诸国却不断试图用理论证明或是揣测上帝与信仰的真实性,起先天主教的发展与随后基督教的兴起无一不是借助了希腊哲学的理论支持作为依据进行传播。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与熏陶下,中西方的艺术发展便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国自古以来便更为重视精神的内化,由于外在信仰的稳定与坚固,致使我国多数知识分子在依傍皇权服务社稷,获得名利的同时,并不在意社会文化的固有规则。作为文人的清高秉性与其本就丰富渊博的学识促使其在书画创作中更进一步探讨自我精神世界的可能性与价值。

如沈周的《庐山高图》、徐渭的《墨葡萄图》以及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表现趋向等。而西方的部分艺术家们在创新开拓时兼具了对于神学与科学的探索,将自己对于信仰的理解融入艺术作品之中,同样的人物圣像描绘,在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张力,以达到极富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同样是叙事性的场景描绘,在勃鲁盖尔的语言里流露出的也同样是与前代画家迥然不同的情感。承袭了古希腊以来对于理性与“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便有意摒弃对描绘对象庄严肃穆神性的主观处理,更为客观地还原所描绘对象自然理性的真实,这便是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带给其艺术领域的一定影响。

四、材料与技法的影响

在中西方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除却上述因素以外其表现形式由于材料与美学概念的不同使得其差异更为显著。由于我国在艺术创作时有着“书画同源”概念,因此国画的多数笔墨运用与书法运笔用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墨”这一材料的特性也决定了在创作表达时的技法特点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内在精神性的抒发,正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之感,加之多数品评画录的倾向与艺术家本身较为排斥写实的工匠技法,在否定客观描摹的同时更注重对精神和内在的传达与表现,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绘画题材也更广泛,诞生了不少佳作流传至今,其中诙谐意趣甚浓,这与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中“尊崇理性”与柏拉图提倡的“放弃不切实际的夸大与幻想”的主张几乎完全相悖。在“谢赫六法”之中,“气韵生动”往往在列举时首当其冲,“骨法用笔”也作为评判化作的优劣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位居其次,这也更是说明了在我国历来的传统绘画里,无论内容还是形制,内在精神与气韵的表达往往更为重要。

欧洲绘画在油画出现之前,曾历经古代胶彩画、丹培拉绘画、丹培拉与油彩混合技巧绘画阶段,相对于绘画技法而言,由于其速干的特性及绘制载体,更利于叠加塑造反复描绘,不同于绘于绢本或纸面的中国书画,更加突出形体的真实性,鸡蛋丹培拉作画时更是有“排线法”作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其产生的效果由于层层叠加后仍然能够透出色彩,因此作品的观赏性巧妙和谐,“油性丹培拉”更是为后期的“混合技法”油画,即“间接法”油画做了铺垫。在这样的绘画技法所促成的表现形制中,更有利于描绘表现对象并赋予其意象体现,而难以形成笔触色块等直接通过形体阐述的情感表达,直至16 世纪,直接画法的出现才使色块与形状在抒情时有所凸显。

五、结语

环境与时代造就了艺术创作的特征性。同样描绘客观实际,我国的艺术重意象,崇古,以文人等上层阶级的审美意识取向为主,西方重写实,科学性,可服务于上层社会也能贴近社会生活,结合鲜明的哲学观点反映到社会与时代事件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文化与道德风尚,在艺术表现时便会追求现实世界中无法企及的自由状态,借由笔墨意象进行描绘表达,而西方在自由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孕育了无法被证实却又共同认可的精神领袖,因此,真理与科学、秩序化便是他们探索追寻的目标,由此诞生了较为客观的写实艺术。在两种不同的精神情态下,时代的缔造者们便会追寻自己未曾企及的意识领域,从而延伸出艺术演进方式的差异。艺术为环境与时代的派生物,也可反作用于时代,点明、提出关键性问题,为社会建构提供结构框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自身的道路,是当代中国艺术工作者需要探索和实践的。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身边的艺术
可爱的艺术罐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