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节奏感鉴赏能力音准

刘 馨

(广州科学城中学,广东 广州510530)

一、引言

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感知、体验为主。此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占据更高的比重,学习知识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教师需要为学生的终身艺术发展打好基础。明确这几点后,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音乐教学中首当其冲的任务。

二、乐感概念简述

乐感才能在聆听音乐时获得更大的心灵触动,如果没有乐感,那么无论聆听怎样的优美乐曲都会无动于衷。乐感属于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它具体包括了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音乐存在的本身并非为了传递简单的听觉信息,而是为了传达某种情感和意识,拥有乐感可以帮助人更好的理解乐曲中的这些渗透性元素,从而更加立体、全面的感知和鉴赏音乐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乐感的提升与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些人天生具备良好的乐感,即便先天乐感不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增强。正如游泳健将需要有良好的水性一般,音乐学习者、创造者也必须拥有乐感,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三、高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乐感的措施

(一)强化节奏感训练

节奏感属于乐感中较为基础的一项。我们都知道,每一个音乐作品之所以有不同的特点,除了因其曲调上的差异外,还有就是节奏快慢不同。甚至将同样的乐谱用不同的节奏去演绎,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风格,节奏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也可帮助他们从节奏快慢的角度去更好的鉴赏音乐作品。但是节奏感并非知识,它是一种感受,一种领悟,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必要的节奏感训练活动。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声音,一些持续性的声音有其独特的节奏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声音,观察声音的节奏感。比如水龙头不断滴水的声音,窗外的下雨声。用录音设备将这些声音收录下来,重复播放。感受声音的快慢,以及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下带给听者的感受,跟着声音一起打节拍。学生通过体验会深刻感受到,快节奏往往令人情绪激动,而缓慢的节奏则会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这便是节奏感增强对其鉴赏能力提升起到的实际性作用。当然,教师在课堂也可以将一些节奏较快和较慢的乐曲对比播放,让学生们跟随乐曲的节奏用手指在课桌上齐齐的敲打,通过这种方式将抽象的乐感外在化。

(二)组织和声听觉训练

和声听觉指的是听者对于一段乐曲音程、和弦、和声连接的感知与辨别能力。要求其纵向分清乐曲中的各类音程,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性质,同时横向掌握调内的音程连接、和弦连接、四声部和声进行的规律等②,这同样是音乐鉴赏与创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通过合唱的方式进行和声听觉训练是较为简单但却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合唱团,让学生们练习《欢乐颂》等简单合唱曲目。合唱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演唱的同时聆听其他同学的演唱,做到“一心二用”,在多声部配合中,合理调整自己的演唱,达到与其他同学完美的配合。还可以提高难度,在学生们完全能够熟练完成自己所负责声部的演唱后,教师要求交换声部,完成其它部分的演唱任务,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迅速提升,效果显著。

(三)音准训练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演绎建立在良好的音准基础上。音准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最终达到听音写谱,看谱演唱的水平。尽管学生们平时在课下经常哼唱歌曲,但是很多都存在严重的音准问题,这也影响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赏析。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水平呢?同样可以设计专门的音准训练。比如,教师演奏钢琴乐曲,学生欣赏过后,教师减慢速度,每次弹出一至三个音,学生需要用唱音的方式发出相应的音,如果音准错误则需要受到惩罚③。通过反复的听音和唱音,可有效纠正学生音准不足的问题。

四、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鉴赏中创造

艺术创造源于生活,许多音乐艺术家都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神曲。音乐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声音,这便是音乐创作最佳的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鉴赏音乐,感悟音乐是从生活中来的这一道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乐曲,还要让他们以身边的声音为灵感去创作乐曲。

生活之音这一章节突出的人文主题思想便是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入:将报纸、塑料袋、钥匙等物品带到课堂中,然后揉搓报纸、塑料袋,摩擦钢锯,钥匙之间相互碰撞,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在这样的声音中去寻找节奏。接着才为他们播放《盖邮戳的音乐》和《打字机》这两段音乐,让学生从中去寻找自己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声音,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我听见了吹口哨的声音!”,“有喧哗的说话声!”“还有老式打字机的声音。”还有的说:“我主要听见了管弦乐的声音。”在充分肯定他们的答案后,笔者说:“对,这两首乐曲都是利用了工作时特有的声音所创作的。《盖邮戳的音乐》是两名邮政工人边吹口哨边工作,将两种声音节奏化,使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而《打字机》则是将打字机作为乐器,加入了管弦乐,表现的是办公大楼中喧嚣的工作场面。同学们,你们现在可以收集到哪些声音?你能将它变为悦耳动听的乐曲吗?”接着,学生们一个个开始翻课本,轻轻拍手,用铅笔在纸上划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尽可能的使声音富有节奏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音乐艺术来自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学会从生活的角度去鉴赏音乐。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认识到节奏在乐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一举多得。

(二)在情境中感受

每首歌曲或乐曲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以及作者的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旋律、格调上有自己的特色,这要求学生在鉴赏时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乐曲蕴含的独特情感,深入挖掘乐曲的人文内涵,而不是机械化的从知识和技巧的角度去解读音乐作品,这样的鉴赏才能称之为完整的音乐艺术赏析。那么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不同的作品时,创设出与作品类型相一致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生命之歌”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在生命不同阶段中代表的意义,欣赏伴随人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在欣赏《猎人送葬》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几首摇篮曲来导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现这样的画面:安静的黑夜中,屋内灯光昏暗,母亲轻轻摇动婴儿床,襁褓中的婴儿睡的十分安稳。情境与摇篮曲的背景音乐相呼应,立即将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师生再总结摇篮曲的特点:曲调优美、抒情,旋律平稳,节奏缓慢,律动整齐,以2/4、4/4、6/8等复拍子为主,调式以明朗的大调式为主,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摇篮徐缓摇曳的特征④。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下,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专业角度去鉴赏乐曲,深入理解其特征。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婚礼上播放的音乐,分析婚礼音乐的特点,这样他们在最后鉴赏《猎人送葬》时就能更准确的分辨出主题,并对音乐艺术和生命产生敬畏之情。

这样的音乐鉴赏因为有了情感的参与而更加深入,相比于直接从旋律、节拍、音域等角度去讲解,效果更好。有了这一课的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后在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时都试着融入情境中,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

(三)在聆听中感悟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音乐鉴赏教学的模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该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⑤”也就是说,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以聆听和感受为主,这也是最基本的音乐鉴赏方法。只不过在这种基础的鉴赏方式下,可以适当创新,比如通过分段欣赏,激发想象,描述想象的方式去综合理解一首乐曲。

以《沃尔塔瓦河》的鉴赏教学为例,整首乐曲的欣赏总共可以分为八段。第一段主要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的演奏为主,教师可以分段播放,比如在听完第一段后,让学生闭眼聆听后说一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有学生说通过清脆的长笛声仿佛听到了山泉在潺潺流淌。有的说感受到了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水花四起……接着教师播放第二段,表现出小溪汇合,向前奔流的场面,第三段森林狩猎,第四段乡村波尔卡舞曲……直至第八段充满欢乐和力量的乐曲表现出了河水冲出险境,流向远方……每播放一段,学生进行一次感悟性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利用一些图片引导他们的想法。通过将乐曲分段,学生对每一段的风格以及不同乐器的演奏特点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五、结语

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教师必须制定出长久可行的计划。在落实这一要求的过程中,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不断坚持创新,以自身扎实的音乐基础摸索新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终身艺术发展为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工作。

注释:

①宋冬梅.浅谈如何培养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乐感与鉴赏能力[J].读天下(综合),2018(05):242-242.

②谭欣荣.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感[J].成功:教育,2018(019):178-178.

③李海霞.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培养探究[J].成才之路,2020(015):50-51.

④郑晓宇.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文艺家,2019(005):163-163.

⑤王林苑.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信息周刊,2019(23):0490-0490.

猜你喜欢

节奏感鉴赏能力音准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