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探究

2021-04-08王海燕刘圆圆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楼空间信息化

王海燕 刘圆圆

(辽宁科技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114051)

一、前言

教学楼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建筑,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营造校园文化的关键部分。近几年,由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对教学建筑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建筑设计理念十分落后,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使用,因此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且可以长久适应时代进步的教学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二、现今高校教学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形式与功能单一

在“灌输式”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教学楼大部分延续了中小学教学楼的形式,长方形的盒子内黑板粉笔加课桌。大学不同于小学所学的知识,大学教学的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长方形的盒子与黑板粉笔组成的教学空间就显得不够科学合理。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建筑空间已不再适用,不再能满足学生日常的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楼设计过程中,教室与各个专业空间各自为营,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教室只是提供了课堂学习的空间,走廊只是连接各个空间组织人流疏散的空间,而中庭空间也只是作为一个人流集散和过渡的空间。传统教学楼的设计着重于学习,忽略或是弱化了可供师生交往、日常活动的空间。教学楼只局限为一个教与学的场所,空间形式过于单一,空间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二)艺术文化缺失

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建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产生于社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转化的背景。学校多借鉴工厂的模式,教室模仿车间的形式,其最显著特征体现在学校的各空间场所的标准模块化。传统教学楼只考虑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其外部造型十分死板,建筑体块简单,校园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建筑与环境结合的不够紧密,建筑与环境之间相对独立没有联系,缺乏人与自然的交流。人文精神有所缺失,许多设施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师生的使用感受,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不够丰富,材料运用单一,许多教学楼立面只是利用单一颜色涂料进行粉刷,校园整体缺乏活跃性元素。

(三)信息化网络设计欠缺

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变化,网上授课,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已经是当今十分热门的教学方式,学生摄取知识的方法也从平面书本上升到了多维的网络空间,计算机也成为了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品,教学楼内缺乏学生上网学习所需的条件,例如自习室内插座较少、没有网络覆盖、公共空间缺乏上网的条件,教学楼内可供信息共享的设备少,智能化设计缺失,导致师生的学习生活受限。

三、当代社会对高校教学建筑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学建筑以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国家更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故而现今的教学模式多以引导性教学为主,结合当下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各学科之间学生的交流。传统教学楼的设计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教学模式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建筑的空间形式,打造创新型教学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的教学建筑应更注重空间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强化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注重交往空间的设计与表达,结合信息化进行考虑设计出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筑。

四、促进高校教学建筑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智能化设计

智能化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建筑内部系统的智能化上。根据教学楼内的实际需要,对楼内的一些设备进行智能化设计,例如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供水供暖系统等。在教学楼内增加一些智能化设施,例如人脸识别系统,可以为教学管理提供便利。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大学校园内学生利用电脑在网络上学习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在教学楼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满足师生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该考虑计算机的使用条件,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结合计算机网络、WiFi等通信系统进行考虑,教室内多设置一些用于学习的电子产品,增设资源共享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多元化人才。

智能化设计也体现在现今教学模式的信息化、电子化上,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只是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更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在网络上的交流也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经。故而高校教学模式应逐渐网络化,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多样,例如利用VR技术或者3D动画开展创新性教学,多设立一些网络课程,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空间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可以互动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在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注重建筑空间多样化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现今高校的学科种类繁多,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所需的教学环境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学建筑的空间多样化。在设计高校建筑的过程中,应注重空间的灵活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空间,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流动性空间。例如将教室的墙体做成隔板,利用隔板来分割不同类型的教学空间,这样空间就具有了多变性。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故而高校教学楼的设计在满足教学的情况下还应融入更多的服务功能,这些服务空间可以结合教学楼的底层进行设计,可以利用底层架空或者屋顶花园,创造一些公共空间,围绕公共空间布置一些服务功能,例如书店、水吧、打印社、银行等,这些服务空间的建立将给予师生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交往空间设计

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是指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休憩、休闲等日常活动的开放性空间。①考虑到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打破以往的教学空间相互独立,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设计理念,将空间设计的更为集中,加强建筑之间的内部联系,设置不同学科的共享空间,促进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对交往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与教学楼内的走廊、楼梯间、门厅和庭院结合设计,不但可以丰富建筑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变以往的封闭空间形态。

(四)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使建筑与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让建筑和环境有机的融合,赋予建筑一定的生命活力。②在学校教学建筑的环境营造方面,应考虑生态共享,形成环境优美、舒适闲静的教学空间。设计中可以考虑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将室外环境引入室内,增加室内绿化,或设置室外绿化平台,增设屋顶花园,结合绿化设置人们可以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传统的教学楼布局模式十分分散,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现今高校教学楼在设计中应加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更加整体化,良好的建筑环境可以使人更加振奋,陶冶情操。

(五)注重可持续性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学科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各种教学的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些都需要建筑有较大的适应性,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教学空间应设计的更加灵活多变,能适用各种学科的教学。教学楼的布局也要结合未来学校的发展,为以后留有扩建的空间。③

可持续设计是现阶段以至于未来都需要注重的话题,现今教学楼能源消耗严重,我们在设计时可以结合已有的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卫生器具的冲洗,利用太阳能发电用于照明、生活用电,以及利用特殊的条件到达自然通风的效果等,这些节能技术的使用都可以使教学建筑更长久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思考与总结

随着社会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的信息化已是必然,传统高校教学建筑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使用需求。教学楼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多的是去促进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机遇与挑战的多功能性空间。在对高校教学建筑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使用功能,还应结合校园的人文环境、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和科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如何在满足现阶段要求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出可以适应现在以及未来教育模式的教育建筑是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的话题。

注释:

①王妍妍,陈家欢.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09):61-63.

②常宏天,刘圆圆.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0(06):44-45.

③王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国高校教学楼设计的新趋势[A].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C].中国建筑学会,2004.

猜你喜欢

教学楼空间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空间是什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创享空间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教学楼自动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白城市新区学校教学楼结构设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