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服装设计的美学艺术探寻
2021-04-08杨迪
杨 迪
(广东南方歌舞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000)
一、引言
舞台服装设计基于话剧、歌剧、戏曲、舞剧等舞台艺术,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艺术,或仅仅为了满足日常穿着的需求,而是借助于戏剧舞台这样一个独特空间来呈现自身魅力的艺术。舞台服装设计在艺术形式和舞台美术方面不可或缺,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且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它不是绘画,画家可以通过二维空间,将心灵世界转化为物质存在;它也不是音乐,音乐家可以通过将乐器幻化成音符满足听觉需求;它更不同于只为满足穿着者个人要求的生活服装。
服装设计是舞台美术的一个类别,并非单纯带来视觉享受的艺术,它不会独立存在,而是来自于戏剧和舞蹈,两者相互依存、在舞台这种完整、独特的空间中表现自身魅力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
二、舞台角色形象的美感来自服装款式
外部形象对演员在舞台上塑造角儿尤为重要,而作为主要外部形象之一服装,不仅能够让表演者更加自信,也可以让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同。这决定了舞台服装的款式设计要以舞台角色的形象作为依据。在舞台服装设计的形式上,可采取多种对比的方式来设计,即松紧对比、长短对比、对称与不对称对比及宽窄对比,且两者同样重要。而在舞台服装的结构设计上,可采用长短和松紧不同的方式,在服装风格上则可借鉴现代和古代、写意和写实等不同的表现技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角色个性得到呈现。需要指出的是,舞台服装的款式和结构在设计上同等重要。由此可见,同样是服装,舞台服装和生活服装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舞台服装的款式和结构是以舞台艺术表现力为切入点,服务于整体舞台艺术表现的。当然,部分舞台服装被设计成夸大的式样,这是因为舞台服装服务于演员,具有时尚性,也帮助演员在角色形象和舞台艺术上获得具象的呈现。
对于服装设计者来讲,对一件服装的款式有预先的认知是开始服装设计的基础,这种预先的认知包含了对导演塑造角色的理解,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舞台剧以哪段历史作为背景?演员自身的特点又是什么?还有,导演的执导风格是什么?音乐包含了哪些情绪因素?舞台服装设计师对以上问题要有切实的掌握才行。故而,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中,也要考虑服装是否和剧情吻合,现代和传统服装是否有明确的区分,繁复的服装和简约的服装是否精准,以及角色是否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等主题,只有掌握了以上主题中的设计元素,才能设计出符合戏剧功能的舞台服装。
三、舞台气氛依靠丰富的色彩来营造
作为舞台语言符号的服装,其繁杂性能帮助演员完成表现角色存在意义的目的,已成为舞台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舞台服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点掌握服装的着色问题,因为色彩表现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性格,风尚,审美情趣和兴趣偏好,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能够彰显角色的修养和情感。然而,除呈现角色形象和性格外,为了能够更多地体现舞台表演的主旨,对舞台服装来说,表现特定时代的背景和舞台审美的特性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这决定了舞台服装是以角色为根本的,要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区别对待,并平衡审美需求和舞台功能,根据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舞台剧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灯光和布景决定着舞台的色彩,服装是连接二者的要素,表现着舞台的主题和色彩特点,因而成为舞台色彩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加之服装作为色彩板块具有天然的流动性,服装色彩也就对舞台氛围起到了营造功能。服装设计是依赖舞台为其特色来展现的,因此,在色彩搭配上要随舞台剧主题而做出改变,比如,在赈灾晚会上,主题是悲痛和悼念,营造的是缅怀和祭奠的氛围,而国庆晚会则相反,营造的是活泼和快乐氛围,因此舞台服装在色彩选择上也要随主题和风格有所不同,款式和结构自然也就不同,具体来讲,赈灾晚会必须是冷色调,而国庆晚会必须是暖色调。综上不难看出,舞台服装色彩是通过舞台场景和背景来决定其饱和度、色调和明暗度的。
四、选择适当的面料材质
在面料的选择上,舞台服装有着一定要求,这是因为舞台灯光的存在,服装面料要有吸收光源的特色,比如棉、缎、麻和丝等材质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实际设计中,也要考虑艺术的不同形式,通过二次制作来展开更多种类的材质纹理,继而形成更佳的视觉效果。此外,在服装材质选择上也有一定之规,或透或密,或硬或软,或挺或垂,或轻或重、或薄或厚、或哑或光以及弹性,都要根据舞台服装表现出的成效、角色的行为和演绎的形式来决定,以满足舞台人物表演目标的需求。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幅度发展,现代的舞台服装材质在基于表演风格的前提下,在选择上也出现多元化:塑料材质、金属材质和丝织物等均可作为舞台服装的面料,如,强度和质感比较轻的面料更多地被用于舞蹈服装设计,因此在选择时要尽可能采用飘逸程度和悬垂感强的材质。对于主要用来反应生活的现实主义话剧来讲,舞台服装就更趋于真实性,表现沉稳和实际的生活,面料的主材大抵是厚重的生活面料。而现代展演服装的设计师则更重视面料的质感,采用多元化的技法实现二次制作,或硬或软,或细或粗,或薄或厚,并结合强度和质感进行各异的设计,且做到一定程度的创新,这是因为展现现代舞台是展示性服装的用意和目的。这时就可以使用褶压、褶堆、抽纱等处理技术,增加现代舞台服装在立体展现方面的强度和力度。
五、审美的前提是精湛的工艺手法
裁剪和制作是服装工艺的两种手法。裁剪手法通过合适的服装帮助更好地展现人的形体美。应该说,服装辅助了每一类舞台艺术,为舞台人物服务,这些角色的特征通常都是以语言的传递、肢体的举动和歌曲的演唱等不同舞台艺术形式来塑造的,理所当然,作为外在符号的舞台服装也通过展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来塑造舞台角色。服装设计与裁剪手法要考虑舒适感和美观度两个层面。只有在分割线和结构线上做文章,才能使服装剪裁得更美观,而在行动和演绎两个方向做出计划和安排,则可获得更加合身的服装,这尤其反映在舞剧上,因为舞剧更关注服装舒适度,是以舞蹈为核心艺术的。它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表演形态,统一了综合性、时间性和空间性。演员通过表演服装表现角色的肢体行动和细腻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服装设计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舞台服装的裁剪方式包括立体裁剪法和平面剪裁法两种形式,但无论是演出展示性服装还是日常生活的服装,都要尽可能以人体结构为剪裁的前提,即剪裁时要贴近人的身体进行,掌握身体的结构,从颈、肩、胸、腰、臀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量好每个部位的尺寸,调整各个部位的松紧度,做到精准和细致,完成肢体动作收放自如的目标。至于日常生活服装,工艺缝制形式和结构设计变化有限,因此在裁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设计理念并不适合肢体表现力丰富的舞台,也就无法应用于舞台服装设计,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服装的设计存在局限,不能等同于基于舞台需求和演员形象来设计的舞台服装。相比于生活服装,舞台服装在结构形式、裁剪技艺和缝制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故需要持续创新。
六、时代感深刻影响着舞台服装
不可否认,时代背景和环境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舞台服装设计的走势。也就是说,当时代不同、剧种不同和剧目不同的情况下,舞台服装设计也在表现理念、美学思考、操作方式和制作走向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脉络。
以舞台剧《天鹅湖》的服装设计为例,可以看出这部剧中的舞台服装因不同的时代背景,比如在20年代,40年代、90年代,而有所不同。不仅是时代在改变,观众也在改变,20年代的人物服装和当下的服装相比,就显得更长,覆盖了更大的身体部分,衣服下摆长及臀部,且有更大的开裆,这不同于当下,现代的时代潮流更加自由,人们有着更高的接受程度,且思想和观念也较前开放,打破了各类限制和拘束,由此可见舞台服装设计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舞台演员自身的个性和形象也不能忽略。如果一件衣服满足舞台剧情和人物角色的需求,但和演员本人的气质龃龉,那么,这件衣服显然也不能被认为是好的舞台服装。此外,还有一个界定要素,即演员和服装等因素的组合是舞台角色成功演绎的前提,因为舞台角色由气质各异的演员饰演,结果一定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舞台服装的选择上要做出区分。
七、舞台服装要和演员气质及剧情的需求相吻合
有很多界定因素需要在舞台服装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第一是剧情的需求:在开始设计之前,服装设计师需要再三分析剧本并正确理解角色。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顾及到舞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剧本中的位置及存在意义,也可以通过服装语言来表现,最终将服装信息明确呈现给观众。
基于这个层面,设计师是在通过一套符合人物形象的服装来诠释剧本和角色。因此,“剧情”作为一个界定因素,在舞台服装设计中占有非常很重要地位。
八、结语
以美学艺术为主要体现的现代舞台服装设计,起到了继承传统和奠基现代的功能,是一门具有很强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说,舞台服装设计包含了不同时代背景的精神和艺术境界,在舞台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而服装设计则作为服务于剧情需求、塑造人物和营造氛围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舞台艺术表现力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