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的渊源与音乐文化研究
2021-04-08杜晨歌
杜晨歌
(延边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
一、啸的含义
(一)“啸”指吹口哨
李秉鉴说:“吹口哨,古人称之为啸,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啸的爱好。”昝亮认为:“‘啸’,或称吹口哨。它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出俗入雅,复出雅反俗,”张应斌说:“信号性口哨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往往是社会底层人民阶级反抗的标志。在历史和文献中,口哨仍被写成‘啸’。”
(二)“啸”是一种口哨音乐
范子烨说:“具言之,在东方古国的五音繁会中,啸是一种颇为神奇的口哨音乐。其发音机制和方法十分特殊。”;张应斌说:“啸是原始的非嗓音的自然口鸣音乐。”他认为,根据啸的功能,可分为音乐的啸和信号的啸;王许林说:“魏晋时期,啸的形式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成公绥潜心研究啸的方法、原理和技巧,写成了远近闻名的《啸赋》,收入《昭明文选》卷十八,生动地为后人展现了魏晋啸的神秘与魅力。”由此可推测“啸”是一种口哨音乐。
(三)“啸”是一种歌唱方式
李晓明认为啸是古代的一种歌唱方式。《诗经》中有记载,如:“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还有《古今注·音乐》:“《别鹤操》中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以上文中女子,皆放声悲歌,此啸法与歌声颇为相似。
二、啸的变化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啸
有文字可考的“啸”记载的开端在《诗经》中,这是所有学者认可的。范先生认为,先秦时期的“啸”是女性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流行习俗。唐代孙广作的《啸旨》谈到了“啸”作为一种技巧的传承史,原始的意味更强些,缺乏成为特殊文化行为的自觉性与有意为之的特点。“啸”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它只作为不幸的女子因命运而发出的呜咽。由于具有感染力,引人注目,因此有相应的记载,但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另有《楚辞》中招魂之“啸”因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可以看作是“啸”的神秘起源。但因其是巫术仪式中一种行为,不能视作“啸”的代表。
(二)两汉时期的啸
“啸”在两汉并不常见,尤其是西汉时期。这说明先秦时期的啸并未流行。在两汉的文字记载中,啸常常在野史小说中出现,并十分神秘,体现其受道教文化影响。张应斌先生有专文《建安之啸与建安文坛》,指出建安之啸在啸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前三史中无一例人啸,而建安之啸90%为人啸,说明观念转变;抒情之啸占75%,文化层次上升到士大夫的抒情领域。提出建安之啸完成了从生物学到文化人类学的转换。张应斌还从当时的气候环境来考察啸的原因与目的,属开先例。
(三)魏晋时期的啸
魏晋是啸的大发展时期。唐建军先生《论“啸”》文中认为啸的鼎盛时期有二,首先禹舜之前,其次是在魏晋,但是又言明禹舜之前的啸无可考证。方承国先生认为,到了汉魏六朝,啸歌才逐渐从妇女和女巫那里进入了文化人生活圈子,才成为值得关注的文人阶层的特殊事物。张应斌先生说这个时期“啸成为习惯和个性,啸有了代表人精神的作用。啸参与到人们的人生实践和精神建构中”。士人们往往是苦闷无依却畏祸不言,因啸的有声无词,成了一种安全又自由的情感表达方式。范子烨先生提到啸是不合儒家教义的。刘汉生先生说魏晋士人的啸声中或许隐含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壮志难酬、人生难再等诸多感慨。由于啸的原因的群体等同性,自然形成一种名士风度,又与名士思想即玄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唐代的啸
文坚先生认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发出啸声的,而只是作为作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段,唐代以后仍有善啸者,但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了,大概古啸法已不为人所知所能了。而范子烨从《啸旨》研究入手,认为成公绥时代即魏晋时的啸尚无曲制,至唐而有固定曲。如果范先生所言果有“啸曲”的实际存在,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似乎啸应更应易得再次繁荣,就不应该出现古啸法至唐以后很快失传了。
(五)宋元的啸与明清的啸
张应斌认为啸在北宋时期的世俗文化中有较大的发展。于是进一步扩大了啸的考察范围。在发展历程描述中,他认为“啸”聚山林之造反民众的口哨常常是社会底层人民聚众造反的信号,在历史文献中,口哨依然写作啸。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号哨尤为恐惧,帮官府常用“哨子”来指强盗、骗子,因此将其逐步定格为贬义词。①对于宋代文学中的啸,他认为此时音乐之啸蕴涵着常有的诗情,成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学题材。他还说明了南宋啸的人文环境的变化,作为音乐的啸在进行乐队中永久性的地消失了。明清之啸,更多的是文人对前辈风采的追慕与文字形式的表达了。②
三、啸的音乐文化内涵
“啸”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与其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相叠加有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啸”特有的文化意蕴。这使我们面对“啸”这一文化现象时,总有一种登山临水,幽然深远的感觉。③它上启先秦周楚,下达元明二代。其间宗教仪式、风度追求、音乐雅韵等主导过这一文化,使“啸”成为一个时代性格的体现。“啸”之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记载了当时的“啸”,《江有汜》云:“不我过,其啸也歌。”说的是一位妇人遭弃后的哀诉;《中谷有蓷》云:“有女仳离,条其啸已矣。”说的是作者对弃妇的同情;《白华》云:“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说的是一位女子对远去的爱人的怀念。三首诗都作于周代,可见“啸”在周代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三首诗都为妇女所作,用于表达妇人心中抑郁凄苦之情,可见“啸”可表达悲伤情绪。④
春秋战国之际,在湘楚巫文化中,“啸”是一种巫术。《楚辞·招魂》有句云:“招具该备,永啸呼兮。”汉代多承楚文化,故“啸”的宗教内涵多沿续,“啸”成为一种方术。《啸旨》云:“啸之清可以灭鬼神,致不死。”西晋成公绥《啸赋》中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可见“啸”可以沟通鬼神。后来其宗教意义又融入道教。“晋太行仙人孙公能以啸得道。”“啸”成了道教的一种修炼方式。到了汉魏之际,“啸”已逐渐有了音乐形式,曹植等人已用“啸”吹奏乐曲,如其《远游篇》中写到:“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魏晋名士追求自由,个性之解放,“啸”便成了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魏晋成了中国古代口哨音乐鼎盛时期。嵇康、阮籍、孙登、陶渊明等人,都有关于其“啸”的记载。阮籍是当时“啸”艺高手,南朝有“嵇琴阮啸”之说。其中阮、孙二人的“啸”声交流,带有魏晋时代特有的风流气质。《啸赋》描写了一位“逸群公子”的超然心志,髙超啸艺,表达了作者的处事性情,反映了当时“啸”的深刻人文内涵。
唐代的“啸”是魏晋“啸”的沿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这些诗句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啸”的热衷。唐代又出现了“叶啸”。唐代孙广有《啸旨》一书,是“啸”艺集大成之作,反映了当时“啸”文化之深厚。五代时出现了指啸,《资治通鉴》载:“以指夹吹之,然后有声谓之指啸。”
唐宋之后,“啸”渐没于口舌,多见于文书。元代戏剧更以丑角配口哨,从此,“啸”渐渐变市井化了。“啸”之演变历程,多有曲折,生动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性格及精神内涵。商周时代乃中华文明幼年期,其文化多单纯,“啸”也只是一种简单吹声表达心绪。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国家机器日渐完善,儒家主导社会思潮,并融入了宗教色彩,“啸”作为思想表达方式,带有宗教色彩,甚至直接化为宗教形式。魏晋时代,时代多悲怆,个性自由思潮勃发,“啸”便成了一种表达个性的手法。在“病态”思想下,“啸”有了新的内涵,且发展至鼎峰。唐宋的“啸”是魏晋“啸”的延续;元明时,世俗文化发展,“啸”便难以再有高雅之称。
四、结语
“啸”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一种心性的天然表达,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内涵。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亦有妇女之啸。“啸”是一种合音律、协宫商、有曲调的口哨;先秦时期的啸既作为不幸女子嗟叹悲苦命运的不由自主的发音,也用于巫术;两汉时期的啸多为鬼神兽之啸,并有道教侵染的痕迹;魏晋时期的啸多为文人墨客的专利和标志;唐代的啸作为技艺已基本失传而符号化了;到宋元明清之际,“啸”常常用作社会底层人民聚众造反的信号,但作为音乐技艺却已难寻踪迹了。啸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与其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叠加有关。在音乐史上有其重要价值。若得以创新和传承,当成为中华又一文化瑰宝。
注释:
①张应斌.宋元的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46.
②李晓明.啸”的历时性发展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162-163.
③范子烨.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J].哈尔滨:求是学刊,1997:75-78.
④钱穆.略论中国文学中之音乐[J].中国文学论丛,2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