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词“後子”之“後”应该是通假于“后”
——兼论“后”与“君”在表示尊者时的同与异
2021-04-08雪苗青
雪苗青
(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418099)
一、“後子”的传统解释所指不全面,不反映本质
(一)先秦词“後子”的语料
1.《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
“妻与後子死者,五皆丧之叁年。”①
2.《墨子·公孟第四十八》:
“丧礼,君与父母、妻、後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②
3.《荀子·正论第十八》:
“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後子而在三公。”③
说明:传统认为此“後子”指尧的长子丹朱。古传丹朱不肖,尧把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舜,舜取代了丹朱旧有的继位者地位。
4.《战国策·秦策五》:
“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④
说明:此“後子”指太子;具体到个人,指魏太子申。马陵之战,魏惠王(梁君)以太子申为魏军的主帅,申被田婴俘虏、死于齐国,惠王则为秦囚。
(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是储君
《春秋繁露》说:“君也者,掌令者也。”国君、家君等皆发号施令者。
“後子”最早是出现于《墨子》所载礼制环境。周朝礼制反映贵族家庭的生活,周朝“礼不下庶民”是对庶民没礼制要求。“後子”在贵族家庭的诸子里地位独尊:在丧礼用时的等级制里,後子比他子高出了档次。因此,《墨子》里的後子是家之储君,即家主地位的主要继承者,异于表示国之储君的太子、世子。“後子”是继(或居)君位之子,是其父之地位和身份(宗祧、权位和爵位)的继承者及财产的主要继承者,他子一般是继承部分财产。
《荀子》比较“後子”与三公,则此後子的地位在国家层面了,《战国策》的後子是太子。可见,《荀子》和《战国策》的“後子”是国之储君。
因此,先秦词“後子”就是指储君。宗法制社会,家(贵族家庭)国同构,有的地位词可通用于家和国。
子辈里地位独尊者,在古代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嫡长子;无嫡子则立庶子之贵者;无子则从亲戚家过继一个立为嗣子。周王室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长”,这个标准也影响其他贵族群体。
(三)古代学者的解释及其问题
清代孙诒让《墨子闲诂·节葬下第二十五》曰:
“孔广森云:‘後子者,为父後之子,即长子也。《战国策》谓魏太子申为後子,《荀子》谓丹朱为尧後子,其义并同。’毕云:‘後子,嗣子适也。’”⑤
现代作品吴毓江《墨子校注》也采用之。
孔广森所谓“父後”即“在父之后的”,指向长子。可是,“後子”未必是长子,无嫡则立庶子之贵者而非庶长子。因此,他没有解释好此“後”字的本质。——“後子”重视社会地位,长子(嫡长子或庶长子)是生物学排序,彼此不能划等号。唐代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语“仁本为後子独存”,此“後子”是尊称仁本这个淡泊仕途的长子或嫡长子(他两个弟弟皆不幸早逝),而长子或嫡长子是自然称呼,非尊称。
以嗣子解释後子,也不全面,不反映“後子”的自身本质。“嗣”,甲骨文为“子”“大”“册”的组合,东周时期也写作上“司”下“子”,本为大贵族群体里大子被册封而获得尊位继承权。嗣子具有册封性,如果只有一个嫡子,就不需册封;如果册封,贵族家庭一般是册封一个,但也可能不止一个,例如,周公旦让长子伯禽继承封地鲁国而让次子君陈继承采邑“周”及爵位,有大嗣子、二嗣子。
(四)《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及其问题
《汉语大词典》“後子”写有两个义项:(1)嫡嗣;长子。(2)后妻之子。⑥
前个义项是采用清代孙诒让所录孔广森的说法,配套语料从《墨子》的“後子”到唐代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语“仁本为後子独存”;后个义项的语料为明代李贽《四书评·孟子·万章上》语(舜父瞽瞍)“惑于後妻後子之言”。
关于先秦“後子”:释为“嫡嗣”、“长子”,只反映部分情况,不反映“後子”的本质、共性。嗣子有嫡嗣、庶嗣、过继的嗣子,三者都可以是“後子”。嫡长子只是“後子”的一般类型。
另外,“後子”的第二个义项“后妻之子”也是误释,“後妻後子”的两个“後”字相同,皆表示“晚”,因此“後子”的此义是“晚出之子”。如果前妻无子而后妻多子,则后妻之子又分长子、晚出之子等。由此可见,《汉语大词典》里一些字的释义经不起仔细推敲。
二、“後子”是储君,其“後”应该是通假于“后”
(一)这个君位性不来自于“後”的本字
“後子”为储君,其“後”的语义有主位性、君位性,而“後”的本字没有可表示主位的意思,“後”作动词可为“继”,没有与世代有关的特质,“继子”不能表达“後子”之意。
又比较:中国古代对长子有很多称谓,如长子、元子、首子、尚子(尚义上)、鼻子等,其中的关键字有其特质,可与长子相关,有的是个人化用语,关联弱。
“後子”作为周代礼制用词,应该是慎重思考过的,其关键字是“後”,与尊者肯定有关,但怎么相关呢?
(二)“後子”之“後”应该是通假于“后”,“后者君也”
《汉语大词典》的“后1”罗列了hou音“后”的10个语义,摘要之:(1)君主;帝王。《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2)君王的正妻,王后。(3)古代的列国诸侯。《书·舜典》:“肆觐东后。”(4)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汉李翕《西狭颂》:“赫赫明后,柔嘉维则。”(5)主持。《书·舜典》“:汝后稷。”曾运乾《正读》云“后,主也。”(6)后土:对大地的尊称。皇天后土。(7)通“後”。(8)通“厚”。(9)通“姤”。(10)姓。⑦
古“后”字是“司”之反写(因书写自由,有时出现混同),构形是手加口,君字是手拿笔加口,都表示发号施令,《尔雅·释诂》训曰:“后者,君也。”《说文解字》训曰:“后,继体君也……发号者,君、后也。”《竹书纪年》里夏朝君主是惯称为“后”而有时兼称“帝”⑧;商朝君主惯称“王”而有时兼称“后”:某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铸的青铜器,铭文是“后母戊”,“后”指王,旧名“司母戊鼎”已更正为“后母戊鼎”⑨。
《说文》的继体说法不对:《竹书纪年》里“帝启”、“后启”是换用的⑩,夏启开创世袭制朝代,非继体;夏朝中期的篡位者寒浞在《竹书纪年》里称为“后浞”,他没有继体的性质。“后母戊”鼎之“后”即王,无它意,无关继体性。
先秦文献里通假泛滥。《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仪礼·聘礼》语“君还而后退”,郑玄注曰:“而后,犹然後也。”这是“后”字通假于“後”。先秦“後”字有时通假于“后”,也不奇怪。
三、“後”通假于“后”,与“君”字语义的同与异
《尔雅》所谓“后者君也”,《说文》所谓“发号者,君、后也”,在字林世界,找到了最靠近的训义,但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有其特色语意,难以完全等同,“后”与“君”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序列是:三皇、五帝、夏后、商王、周天子、秦汉皇帝。“君”字没有如此地位。因此,“君”和“后”在做尊称时,也有差异。《说文》曰“君(者),尊也”。“君”可以泛称尊者,尊称他人可以说张君、李君等。“后”做尊词,在多层次关系里,指地位很高的尊者:王妻、大地、长官、郡守或将领。
在两层次的尊卑关系里,即不区分大小尊者的角度上,“君”或“后”都表示尊者。《周易·家人卦·彖》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是着眼于两代人的关系,父母双亲皆家君。孟子名言“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其“後”通假于“后”⑪,孝道论着眼于两代人的关系,父母双亲皆家之“后”——发号施令者。
注释: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④缪文远,缪伟,罗永莲.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⑤(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⑥《汉语大词典》第3册[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⑦《汉语大词典》第3册[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⑧李民.古本竹书纪年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后母戊鼎”.载中国日报网2011年3月11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bj/2011-03/11/content_12156204_2.htm.
⑩李民.古本竹书纪年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⑪刘霖映.“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J].道德与文明,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