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的思想和艺术研究
2021-04-08王秀娟
王秀娟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122000)
一、前言
明代是民间文学发展繁荣的时代。向来为“诗坛不列,荐神学士不道”(冯梦龙《叙山歌》)的民歌,在这时,特别是到中叶以后,也得到了发展;民间产生大量的歌谣和歌曲,广泛地在城乡人民口头中传唱,形成民族兴盛的局面。在当时统治阶级的所谓正统文学一般表现为内容贫乏、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民歌的新鲜活泼引起了一些文人的重视和推崇,有人甚至认为民歌是明代文学的“一绝”。
二、明代民歌的兴盛
现存的明代民歌数量丰富。较早搜集成书的有明宪宗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驻云飞》等,后来冯梦龙编辑了《挂枝儿》和《山歌》,醉月子选辑了《新镌雅俗同观挂枝儿》,《新锓千家诗吴歌》等,连同散见于明人的一些曲选、笔记和杂著等树种的,总共将近千首。
从形式上看,这些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民间歌谣和当时新兴的民间“俗曲”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以“山歌”为代表,它产生和流传属于吴语地区的城乡人民口头中,所以又称为“吴歌”。“俗曲”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和套数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的新形式,也叫做“小曲”、“杂曲”、“时调”。这部分俗曲在明代民歌中数量最多,流行的地区也最广泛,遍及南北,而特别盛行于城市里的歌楼妓院和坊市之间。
这种情况使明代民歌的作者成分比较复杂。虽然其中有少数可以看出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或者是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转化过来的俗曲作品,但是大部分都是出于城市里中下层市民的创作。可以说,俗曲基本上是属于市民阶层的产物。同时,由于这些民歌都是由文人编集而保存下来,其中有不少还经过加工和润饰,有的甚至还是他们的拟作。因此,现存的明代民歌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作品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民歌在形式上有山歌和俗曲的区别,作者成分也比较复杂,在内容上却都表现了某些共同的特色:它们都大量地描写爱情生活,带有浓厚的市民思想意义,表现出与封建礼教不协调的思想倾向。这一特色给明代民歌带来比较显著的时代性。
明代民歌的兴盛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明初社会经济恢复以后,生产迅速向上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达,城市更加繁荣,市民阶层更为壮大起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一特征,就给原来在民间创造和流行、并且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社会物质条件。因此,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直接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歌,就更容易得到当时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谈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流行的盛况时说:“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从何而来,直可骇叹。”可见民歌在当时深入人心的程度。名额在广泛流行过程中,由于群众的不断创造,曲调随时随地在产生,愈来愈丰富。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到明末,差不多每朝都有新的俗曲产生和盛行,曲调积有三十种之多。民歌这种蓬勃发展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当时文学发展的面貌。
明代文坛由于长期在“台阁体”和复古主义的统治下,正统文学的发展一直处在衰微状态中。在元代发展起来的散曲,这时也远离了人民,成了贵族文人的专利品,变得死气沉沉。于是,一些较为进步的文人开始注意民歌。他们企图从民歌中吸取形象有意的养料,来振兴当时衰颓的文风。他们一方面骇叹民歌的深广影响,同时也看到民歌“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腕曲,,有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留学所能及者,以其真也”(李开先《词谑》)的客观事实,因而加以重视。欣赏民歌,学习民歌,成了当时部分文人中一种社会风气。有些文人开始大量搜集民歌,进行编辑和刻刊,于是在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个人编纂的民歌专集。在这方面,冯梦龙的贡献最大。他编辑的《山歌》十卷对民间歌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有许多作家更进一步学习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采用民歌形式进行创造,而且从思想内容上向民歌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制作,特别是和民歌比较接近的散曲创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写出许多反映和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描写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仿民歌体的通俗作品。其中陈铎、冯惟敏等几个散曲作家的成绩较大。公安派反复古主义的进步文学运动起来以后,民歌更受推崇。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说:“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破壁玉]、[打草竿]”之类。(《锦帆集》卷二《叙小修诗》)。在他们进步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轻视民歌的传统观念有了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民歌的发展。
三、明代民歌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现存明代民歌绝大部分是歌咏有关男女爱情和私情的,另外有一部分歌咏古人古事的,如双渐和苏卿、崔莺莺和张生等股市,以及嘲花咏月,实际上多数也是属于所谓“私情谱”的范围。其他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这并不是明代民歌本身题材狭窄,而主要是民歌搜集者的阶级意识和欣赏趣味所造成的。因此它们并不足以反映明代民歌的全部面貌。但是就这些民歌所反映的封建末期中下层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内容来说,却还是相当广泛的。其中部分较好的作品表现出当时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意义。
在情歌中,有少数比较健康的作品是歌咏真诚爱情的诗篇,“郎有心来姐有心,二人好似线和针,针儿何曾离了线,线儿何曾离了针”(丘齐山《杭城四句歌》)。这种“针线不离”的爱情内容就是这类情歌所歌颂的主题。从它们所表现的感情来看,多数较为痴情和泼辣,并且不事造作,热情奔放,艺术感染力也较强。其中有的是对坚真爱情的热烈歌唱,像[劈破玉](《分离》):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通过一系列不可能做到的客观事物的描写,突出地表现出他们对不能分离的坚贞的意志。有些情歌则比较质朴,可能是劳动人民的作品。由于劳动人民在生活上不剥削他人也不损害他人,没有博学者互相玩弄和损人利己的意识。
在明代民歌中,时代特色较为显著的是反映人民与传统封建礼教相冲突的情歌。这类情歌大多数都是妇女的歌唱。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受传统礼教压迫和封建婚姻制度璀璨的妇女,命运最为悲惨,身受的痛苦最为深重,所以他们反抗封建压迫的呼声,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也就常常在民歌中得到充分而强烈的反映。在这类情歌中,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他们对礼教束缚的蔑视:“郎有心,姐有心……人多那有十只眼,屋多那有千重门。”《山歌·有心》有的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否定。有的则对世俗的富贵荣华观念鲜明地表现出决裂的态度:“便做尼僧不嫁他!”(《驻云飞》“富贵荣华”)。还有许多情歌直率地表白青年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上不图钱财,不计较门户地位,一意求情投意合的愿望的实现。另有一类情歌反映了尼姑和寡妇生活的苦闷以及她们对摆脱这种生活的要求。如:“嫁个丈夫不受孤”《驻云飞》“寺里尼姑”)“雌雄百鸟都成对,惟奴孤单独自眠”《鹧鸪天》“寡妇思情夏月间”)
封建社会,人们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民主要求和愿望越是强烈,就会越是可能受到干涉和阻挠禁止。明代民歌中比重最大的还是反映他们在爱情上失恋、相思、痛苦和哀怨的情歌。其中虽然有的是由于对待爱情的态度轻率所造成的,但是也有许多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习惯势力所造成的。这类情歌从思想性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再加上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哀思婉转,怨恨缠绵,感情曲折,而且常常在艺术上表现出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俗曲,因为曲活泼多样,句法参差重叠,音调节奏富有变化的特点,更适合表现这一类的内容,所以创作特盛。因此,这类情歌常为过去的文人所称赏,认为是“沁人心腑”之作。因此,他们加工、润饰或拟作这类情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结语
总之,明代民歌在以丰富的想象,洋溢的热情、直率的口吻,生动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这些显著的艺术特点来表现爱情和私情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一般情歌的作者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物形象和情节,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烘托以及传统的的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把恋爱中的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生动地描绘出来,既简练,又富有含蓄,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不少文人从这里吸取创作经验,写作技巧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