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梳理的脉络与方法
2021-04-08李科
李 科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一、基于早期影像文献的人文影像研究
自1839年发明以来,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记录的视觉媒介,因其纪实性技术的普遍认知,不断拓展摄影在各个媒介领域的实践应用。摄影技术逐渐参与到近现代的社会和城市发展之中,并作为良好的视觉档案记录与文化保护方式被广泛使用。在摄影技术成熟之前,社会上大多以文字和图纸形式保存历史资料,摄影技术成熟后,摄影开始更为多元的进入到新闻、纪实、人文、社会、艺术的方方面面,开始记录下各个时期历史发展中的城市、人居、环境及事件中的诸多影像。在我国早期进行摄影活动的摄影师们,同样具备了这些优秀的思维与技术,他们以严谨的影像拍摄与良好的创作方法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这些早期中国题材的人文影像主要以摄影师作品集的方式在当时就得以出版,作品遗存至今成为当下研究早期人文影像的必由途径。
近年来,关注早期人文影像的出版社也越来越多,并对其中部分重要书籍进行了翻译和出版。如《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该书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19世纪末对晚清时期中国的摄影记录,我们借助于当时他拍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等地的影像记录,可以了解在刚刚开始步入近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如《皇城金梦1860:菲利斯·比阿托之经典中国影像》(菲利斯·比阿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该书是以1860年的北京城为拍摄对象,并成为严谨档案式文化的纪录与保护中的典范,对于我们了解晚清时期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建筑文化来说非常重要;如《风雨如磐:甘博的中国影像》(西德尼·甘博,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该书的摄影师于1910-1930年代借由长江水系溯流而上深入中国腹地,他采用精湛的影像工艺系统的记录下长江流域的早期人文影像,并长期致力中国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作品表达出传统与诗意的人文之美;如《羌族影像志》(庄学本,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该书由摄影家庄学本在1934年所著,庄学本先生在四川省康巴地区进行的田野考察研究中,对当地羌族人文地理环境进行系统的影像拍摄记录,该作品是中国本土摄影师在民族危亡之际,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进行民族影像志研究的代表作品。这些早期人文影像作品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早期的摄影师们对中国人文地域影像的记录和研究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中国早期人文影像梳理研究的基本脉络
近年来,大众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很多摄影师和影像研究学者开始认识到历史影像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他们对于早期影像方面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其研究角度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展。如《当历史可以观看》(冯克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即是立足于大众影像的搜集和整理,该书从影像中观看历史,以历史维度重新观看照片,感知存留在照片中个体生命的温度,并利用影像方式梳理历史背后的来龙去脉和人文故事;如《中国照相馆史》(仝冰雪,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则是从中国早期摄影的绝对拍摄主体——传统照相馆进行切入和分析,该书从照相馆的传入营业、本土化探索、与社会的关联互动以及多家知名照相馆的个案特点等方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照相馆这一独特的时代风景线;如《中国影像史》(韩丛耀、赵迎新,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则是以编年的档案方式对中国影像进行著史,该书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与记录,并通过影像反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
从以上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摄影界对历史影像的搜集和整理等方面的研究炙手可热、成果颇丰。这些成果对于当前的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与表达语言也多有裨益,对采用影像化、图谱化、档案化的方法记录和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对中国传统人文的纪录与传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依据国内外历史影像研究的优秀成果,并运用这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与方法。课题以长江为主线,以中上游流域为地理范围,以百年历史为时间轴,并结合影像视觉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对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展开梳理与研究。
三、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梳理的基本方法
(一)以影像梳理为主导的文献整理法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影像,这些影像实物在历史长河中已于各处散落。因此在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搜集、整理的方法筛选相关的影像资料。
根据目前影像文献的实际情况,我们直接在社会上进行早期历史影像收集的工作难度大、效率低,而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对早期影像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主要是针对一部分已被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初步收集整理,并开放相关数据的影像资料。我们依据文献索引,大量查阅了国内外开放性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资料平台,梳理各个时期中外摄影师相关的摄影著作和作品集,辅之以广泛收集民间有价值的零散影像电子文件。我们在影像的基础性研究中,尽可能扩大文献资料考察的跨度,还包括各类报纸、期刊、相关硕博论文、专著、访谈、出版物及数字资料等等,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长期的分析、整理工作。
(二)早期人文影像的比较分析法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离不开影像中关键的历史线索与地理坐标梳理,需要我们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影像作品和书籍资料等,进行历史纵深的比较、区域横向的比较、影像拍摄者艺术创作方式的比较等,力图找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摄影师中反映出人文历史的变化与差异。还需要我们通过已掌握的早期人文影像资料,对早期中西方摄影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对国内外影像历史与文化进行梳理,对早期人文影像中标志性的历史场景与现实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尝试了解相关影像中各地人文的变迁与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审视,探索长江中上游流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可行的措施,使长江中上游流域的人文传统不断得到更好的良性保护与传承。
(三)影像创作的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是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中后期研究的主要方法,历史人文影像的实证性也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不管是从当时的创作角度,还是从当代的解读角度,都是基于记录和阐述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录性影像。历史影像研究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摄影师创作的主导性,摄影师本身对传统人文环境的现实性关注,对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关照与尊重,对人文艺术理想的追求等问题。基于如此的早期人文摄影才是能够真实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方法,从当下的时代视角出发,才更具备值得梳理和研究的积极价值。
(四)以摄影为创作手段的技术辅助法
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与研究主要通过早期人文影像的影像作品本体来实现,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影像照片实体和数字化过程的成果之上,还需要具体结合摄影创作方式的技术发展与审美变化,充分考虑到摄影媒介的技术性特点。我们要结合到现代影像技术,采用多种技术辅助的方法,以影像和现实对照比较的方式,跨越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因此采用多媒体支持、影像设备、图像处理等电脑、网络、数据库等技术都是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大环境下,进行影像历史的现实性梳理,以此研究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人居现状和相关影响。
在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研究中,综合以上多种基本研究方法,还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以往文献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剖析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中的历史源流、视觉元素、人文生态、文化传承等,以及影像所承载的功能与形式的变化。我们也要从早期人文影像的实证性视角出发,结合艺术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广泛参考其他相关历史影像的研究情况,考察其他人文发展课题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人文传承,以及对他们所呈现出的优势经验的借鉴和探讨。
四、结语
长江中上游流域的人文历史已在百年间经历了太多的时代变迁,无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借由相关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梳理,得以有机会重新观看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历史环境与人文传统,这是影像给我们打开的一扇时间窗户。我们依循前辈研究者的相关成果,借由他们总结的经验、研究的方法,系统性的查阅、收集、整理了中国早期人文历史影像记录的一百余位摄影师的作品。我们进而从拍摄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坐标入手,最终梳理出二十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涉足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摄影师及其著作、作品。在这些早期人文历史影像的梳理过程中,课题逐步解决了从高质量历史影像的获取;影像中的人文历史信息的破解;影像时间与空间体系的建立;过去场景与当下现实的比对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研究中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难题,经过前期的研究最终得以将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历史影像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清晰的梳理出来,为长江中上游流域早期人文影像的整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