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新生代人群中的审美变化
2021-04-08白丰乐
白丰乐
(连云港市文化馆,江苏 连云港222001)
一、引言
中国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人们对中国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就促进了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在个人类艺术方面,中国画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代表。由于观众思想情感的变化、社会背景的变化等,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的审美又呈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了解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审美的变化,对于促进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的中国画审美方式
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国画的起源更倾向与劳动创造、象形文字、神灵启发,圣贤创造这三种理论。儒、道、释是中国画发展与进步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画的核心是“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逐渐形成了民间画、院体画、文人画这三种创作方向。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画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其进行了大力的倡导。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发展,在唐代,中国画的思想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审美为后期奠定了理论基础。“观气息、赏笔墨”是古代中国画的主要审美方向。人们在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形成了审美观,审美观即人们对美的态度和看法。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为例,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作一番梳理。
气韵生动,古人的书法、绘画中无不讲究“气韵”,古人认为,“气”贯穿于世界万物,小到一石一木、大到宇宙,“气”都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古人的作品从笔墨之间的融合衔接,到整个作品的章法、形象均蕴含着“气”,由此将整个作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韵”依附于“气”,“气”蕴含于“韵”,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人的绘画作品讲究气韵结合,相辅相成,“气韵生动”的作品无疑是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古人也将“气韵生动”作为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也是古人对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标准。
超凡脱俗,这里的“俗”指的是匝气、火气、胭脂气、市井气,尤其是古人的山水画中最忌讳俗气,古人还根据“俗”的程度将其分为图俗、笔俗、气俗、韵俗、格俗五种,一幅超凡脱俗的作品对作者的要求较高,作品品味的高低与作者的人格修养和绘画技巧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自然是天之生成,不是人力所能为,“人、地、天、道”即是万物,古人讲“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之生也”,好的绘画作品必定是情景交融、气随心走、心随笔动,达到笔到情涌、手到心至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审美。
三、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
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与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的审美方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不同于中国儒、道、释等思想的制约,其发展更倾向于艺术家个体或观众。西方绘画作品更加大胆、抽象、跳跃性很强。在历史的发展中,西方绘画在社会中的地位显然不如中国画,更多的表现艺术家个人的思想,社会、媒介、观众、艺术家在作品信息传输中的位置经常会发生变化。
四、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的审美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媒体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不断渗入,尤其是新生代人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这容易环境下,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快,更多的新生代人群对外来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对中国画来说,“笔墨”、“线条”等都有其独特的内涵,“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其技法是世代相传的,古代人讲究书画同源,在长期的写毛笔字的过程中,古代人对书画等从小耳濡目染,古人在中国画的创造上有绝对的优势,也就造就了古人对中国画独特的理解。反观现代,人们的写作以硬笔书法为主,现代人很少使用毛笔写作,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以打字代替了写字,对笔墨纸砚的理解也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点上就难与古人相提并论。基于书画同源的思想,如果要完全理解中国画的含义,就要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特征等,而这些也只有相关的专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生代人群往往很早就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不断强化,多媒体取代了很多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新生代人群就更难理解中国画的内涵,也就导致了其对中国画审美的改变。
五、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的理解方式
因为艺术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对绘画作品的理解方式差异明显,人们对中国画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解读、传承,而西方画往往与批判、质疑等相关。由此可见,中国画更倾向于直线式发展,是一种自产自销的模式。
随着文化的融合,进入现代后,中国画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发展模式,但传统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我国的中国画发展出现了断层,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流速的加快和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这一断层在我国新生代群体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在美术馆内,同时有《明清人物画展》和儿童美术作品展两个展览,通过对两个展览的对比发现,新生代人群,尤其是儿童更愿意观看儿童美术作品,儿童、青少年观看《明清人物画展》的人数寥寥无几,很明显地看到了文化断层。儿童美术作品展中展品以摄影作品、Video和少部分的纸质作品为主,《明清人物画展》则是明清人物画中的精品,通过相关的了解,新生代人群美术课的开展等更注重多元化、现代化的艺术审美,他们在观看中国画的过程中只会从作品的外观出发,对中国画的笔墨、气韵、涵养等无法主观的理解,由此可见,新生代人群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其对中国画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在文化融合的环境下,新生代人群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必然会造成其审美方式的改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也将逐渐朝着作品面貌模糊化、创作手段多样、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六、中国画在新生代人群中的审美变化
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想要长久的保留并世代留存下来,必然需要不断的变化、创新和传承,这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必然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很好地阐述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在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国人的审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科学化思维,对讲究“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中国画显然更难理解。近现代,中国画的绘画目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绘画的手段变为目的,绘画的内容转向笔墨本身。画家木心总结过:“中国画,都是文人画、都是文化,是把文学修养隐去的文人画,画家如果缺少文化素养,就没有文人画”中国画不是画出来的,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不懂书法就很难理解中国画。
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的审美多是盲从的,人类是群体动物,“审美”是人主动地观察外部的客观现象,也就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判断的契合,人在被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并跟随社会主流,被动接受、被同化、跟随,这也是新生代人群审美的主流趋势。
以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来说,现代化对“美人”的审美以“白、幼、瘦”为主,讲究五官精致、轮廓鲜明等。春秋战国时期,对女性的审美以“柔弱细腻”为主,两汉时期,女性讲究“妇容”,“面如凝脂”“殷桃小口”逐渐成为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在反观现代的街头时尚,互联网带动着时尚的潮流,时尚圈代表顶层的审美,当代年轻人更喜欢潮流、抽象的艺术。一个人可能看得懂《蒙娜丽莎》,但欣赏不来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更看不懂黄宾虹的《栖霞山居图》,唐代对美的定义与现代天差地别,新生代群体很难以现代的审美眼光认可唐代人物的“美”,黄宾虹的画讲究超凡脱俗,一般的“俗人”难以理解。基于新生代人群对中国画审美的这些变化,不难看出,新生代的审美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强烈的“中国范”。文化断层将逐渐导致中国画变成博物馆艺术,而新生代创造的中国画仅仅只是挂着名字的复合型中国画,也正是基于这两种原因,造就了中国画审美的断层。
七、对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思考
新生代对于中国画审美的变化给传统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难题,要想突破这一困局,必然需要为中国画注入新鲜元素。对此,现代很多画家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是对绘画材料和技法上的创新尝试,生宣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材料,其特性及产生的相对技法早已被古人发掘殆尽,这就导致在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上的再创新难度极大。还有很多传统的画家不支持中国画的创新,不断利用舆论打压革新的画家,也有很多人一味地一味地向西方抄袭,深入持久研究中国画的画家很少,即使有个别创新成功的画家,也会遭到很多非议。
其次,是要在观念上做出改变,传统的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都代表的是时代的特色,在中国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人物画发展得不错外,山水画和花鸟画却受到了很多限制,画面空洞无实意,缺少内涵。当代中国画家应加强时代使命感,打破中国画的分门别类,借鉴西方的绘画,创作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社会也应当给创作者更大的发展空间各更多的鼓励支持。
八、结语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新生代群体对中国画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中国画要保留传统的精华,更要有创新、有改变,被时代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