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五邑粤剧文化I P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4-08齐思懿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江门粤剧服饰

齐思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

一、前言

江门五邑既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又是岭南文化的发祥之地,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文星灿烂,名震中外。其中有明代的岭南大儒陈献章,近代的文化泰斗梁启超,思想先驱陈少白,现代画坛巨擘李铁夫,史学大师陈垣,美术大师司徒乔、罗工柳、黄新波,作家学者吴有恒,电影艺术家胡蝶,粤剧艺术家红线女……他们不仅以其创造性的文艺硕果为博大悠久的华夏文明增光添彩,也用他们的心血滋润了江门侨乡的文艺沃土,哺育了一大批归国后起的文艺人才,从而使江门五邑的文艺园地永葆春色,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江门五邑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进行了多次跨地区和跨国门的文艺演出及文化交流,创作了一大批在全省以至全国和海外都有影响的佳作,为推动江门五邑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五邑粤剧文化简介

(一)粤剧生态

粤剧如今有二十多个流派,具有上百个经典曲目,也出现在上千部影视剧中,或许对粤剧文化了解不够深刻,但是绝对欣赏过粤剧的戏曲魅力,粤剧艺术也随着地域的不同,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产生的地域性的粤剧文化,江门市又别称五邑,具有“中国侨乡”以及“中国戏曲之乡”的赞誉,江门市的粤剧文化早在近40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在人民的生活中,直到现在江门的公园处也能时不时听到几句粤语戏曲声,而附近也有几个观众的欣赏这几百年的传承。

(二)艺术形式

粤剧的艺术形式逐渐多元化,音乐、武术、舞蹈、文化、美术色彩、服装配饰等多个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戏剧流派,粤剧文化在五邑地区逐渐渗透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中,随口而来的戏剧词,展现出他们对粤剧的喜爱。对此,粤剧早在2009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戏曲表演的艺术瑰宝,而五邑人在粤剧舞台上不断的发光发热,粤剧采用粤语作为戏剧表演语言,以唱、念、做、打呈现给台下观众,以文化为输出内容,展现出戏剧表演的艺术以及粤语独特魅力。

(三)历史演变

五邑粤剧的历史长度无法确切的衡量,但是这源远流长的粤剧作品如数家珍,五邑唯一的石台早在明朝就存在了。位于新会东关路,1995年被列入第三批文化保护单位,它成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是石戏台的建立与粤剧的起源并不是一致的,粤剧作为清代中叶兴起的戏曲,以名伶邝新华成立了八和粤剧会馆作为标志,作为粤剧时代的开端,因此粤剧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邝新华,到民国时期,四大名旦与四大名丑等空前的繁荣,解放后期艺术大师红线女,每个时间段都具有鲜明的代表人物,对于五邑粤剧的发展时间反而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四)演出服饰

粤剧舞台演出服饰较为特殊,早在清朝时期开始,采用统一的标识服饰,简便快捷,一方面可以达到衣服的重复使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观众快速的认识人物,进入剧情,例如舞台上穿着蟒袍的就是官大人,带着乌纱帽的是文官大人,而带着黄色帽子的是皇帝陛下。这些人物身份特色的服饰,让角色更加鲜明。当然粤剧是从清朝开始逐渐流传开来的,因此后代的粤剧演出服饰大多数是以清代服饰进行改变,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明代服饰进行改编。粤剧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因此服饰这方面为了让演员更好的展开动作,设计会更宽大一些,演员的动作会更加流畅和优美,呈现出更优质的视觉效果,与服饰相配套的头饰也随着人物的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五)唱腔曲调

粤剧音乐基本上由声乐和器乐组成。粤剧演唱属于声乐的范畴,器乐则包括管弦乐、锣鼓来衬托各种场景。粤剧的乐器种类包括管乐器、弹拨乐器、弦乐和打击乐器。粤剧器乐部分主要由锣鼓和器乐组成。锣鼓意念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场景节奏,用声音衬托演出,充分发挥演员动作的感染力和特定场景的氛围。粤剧中的管弦乐多用在唱腔与唱腔之间的场景中,起到衬托动作、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五邑粤剧文化I P化的困境

通过对五邑粤剧文化简介,五邑粤剧文化具有IP打造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为何现还未形成五邑粤剧文化IP呢?目前五邑粤剧文化IP化主要遇到的困境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外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的便捷,年轻人的目光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反而不高,而年轻人作为IP流量的主力军,缺少年轻人的市场是五邑粤剧文化无法IP化的主要原因,宣传力度不足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因素。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希望推动粤剧的发展,大力支持剧团的发展,也具有相关政策给与支持,由于经费较少,剧团不能自给自足。粤剧的主要观众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于粤剧的关注度不高,尽管江门本地的年轻人对于粤剧普遍都有喜爱之情,但是深度了解不多,除本地年轻人之外,其它地区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接触粤剧的机会,虽然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去戏院看粤剧,但仍有很多年轻人没有接触、没有听懂粤剧,他们主要缺乏宣传平台,不主动与媒体合作。

(二)传承发展受阻

要保持IP的活力是需要再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现如今五邑粤剧面临传承发展受阻的问题,这同样是五邑粤剧文化无法IP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粤剧人才已经过时,他们的技艺也濒临失传,已经到了没有接班人的地步。许多老一辈优秀的粤剧艺术家相继去世,如何衔接五邑粤剧文化传承,是当代粤剧传承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这同样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困境,对于大多数传统文化艺术来说,传承发展是基础,观众是支撑他们延续的最佳动力,现在传承人的匮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他们对粤剧没有兴趣。现阶段,粤剧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没有了观众的关注和新鲜血液。

(三)创新性有待提高

IP的传承和创新,创新也是IP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承一致同样是五邑粤剧文化无法IP化的重要原因之一。IP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新的舞台模式、新的展示技术等等,与科技的结合、与其他IP的结合,文创产品的打造,这些都离不开创新的动力,而现如今粤剧面临着剧本陈旧、缺乏活力。此外,粤剧从业者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的心态。老一套的剧本缺乏生命力。他们不仅不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而且一些忠实的老观众往往会离开。各大粤剧团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目,大多是流传了几十年的经典老剧目,鲜有新的地方名作。新剧目资源匮乏,创作热情不高,导致粤剧在今天的发展中缺乏魅力。由于审美意识、表现形式、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它与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增加了年轻人选择,而对于粤剧文化而言,粤剧欣赏需要一定的基础,粤语语言与文化是年轻人选择粤剧的一道门槛,因此粤剧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这种“粤剧文化”的功能价值更是难以估量,但与国内那些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的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五邑粤剧“拳头”作品还少,各文艺品类发展还不平衡。由于粤剧剧目的老龄化和其他媒体表演艺术的繁荣,对于粤剧的关注度普遍不高,而喜欢粤剧的人年龄逐渐增加,受众群体的减少使得粤剧面临传承的危机。

四、五邑粤剧文化I P的演变对策

(一)增加营销渠道

五邑粤剧知名度的提高是需要通过多个营销渠道进行推广的,目前五邑粤剧传播重点在传统媒体上,为了适应数位化时代,应该积极开拓新媒体,促使两个通路融合发展。现在粤剧主要的观众群体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市场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中,通过收音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维持老年人的忠实度,同时拓展新媒体平台收割年轻群体,常见的一些渠道有自制综艺节目,以传承为主题,召集戏剧人通过学习逐渐学习戏曲文化,同时聘请粤剧届知名戏曲家作为评委,粤剧进行解析和教导戏剧人,最终考核通过的人可获得粤剧某戏曲大师继承人资格,达到宣传知名度和培养继承人双重目的。除此之外,可以与电视、电影相融合,打造以粤剧主题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改编知名粤剧曲目,类似《新白娘子传奇》,以唱的形式展现出粤剧文化魅力,这些营销手段都可以增加五邑粤剧知名度,为后续的五邑粤剧文化IP建立提供基础。

(二)鼓励传承与创新

传承和创新作为维持IP活力的基础,在传承方面,首先要抢救粤剧传统艺术,更新和保护一批粤剧传统剧目,其次是对传承人的培养,传承人这方面可以从江门本地的年轻人开始,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另一方面在此粤剧氛围更浓烈的情况下,他们学习积极性更高。创新方面的话是努力改革粤剧,当然这些改革不能超越传统戏曲本质的改革,否则粤剧会变成戏剧、电影或其他艺术。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粤剧的本质不能改变,保持文化本源,不可同流同质。这要求粤剧工作者必须坚持底线原则,即保留戏曲的精髓和粤剧的独特特色。因此,只要不改变戏曲的品质,任何大胆的艺术想象、非凡的艺术创作、演唱设计、表演技巧、舞蹈造型都是可以尝试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只要它真正受到粤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五、结语

需进一步加强对粤剧文化的保护,创新剧目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有机会引粤剧进课堂,并且加大宣传力度。本文通过前期的数据化抓取简单对五邑粤剧文化的粤剧生态、艺术形式、历史演变、演出服饰、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现在五邑粤剧文化IP化的困境,并通过资源特色、内容元素、演化历史、热门程度的对粤剧文化IP进行提取元素,以期打造五邑粤剧文化IP。

猜你喜欢

江门粤剧服饰
SINGING THE CHANGES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