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绿道多元价值实现营建策略研究
——以东阳市佐村镇生态运动廊道项目为例
2021-04-08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丁晋翠
文|义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丁晋翠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绿道建设必然要与农民致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我们需要重视乡村绿道的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在营建乡村特色的线性景观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乡村游憩环境的同时,为村民致富,带动沿线村庄全面发展。
1.绿道和乡村绿道
“绿道”一词是英文“Greenway”翻译而来,在西方已有150年的历史,国外对城乡绿道的研究源于19 世纪,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绿道规划代表作,为现代绿道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现代对绿道的研究自2010年,广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的成功实践,才推向热潮,全国各城市都开始加快绿道规划的建设,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乡村绿道作为一种分布在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绿道类型,主要由村落间的路网、林网、水网等线性空间构;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广大的乡村线性空间,目的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绿道多元价值
2.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针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点总要求。
2.2 乡村绿道多元价值
3.乡村绿道多元价值的实现策略
3.1 构建安全的村落绿色生态空间
(1)构建绿色生态的网络系统
在提升乡村绿道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乡村蓝绿系统的修复,发挥乡村绿道的生态廊道效应,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质性改善,增加自然要素之间的连通性,使乡村区域内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得到有效连通,修复受损的、破碎化的乡村景观生态格局,维护乡村生态基底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形成生态的、可持续的乡村蓝绿格局。
(2)运用绿色低碳的营造技术
绿道的建设与改造中需要充分运用乡土材料和乡土建设技术,在建设中做到低技、低碳、低成本;同时景观建设中不破坏原有的生物通廊,以低影响开发模式开展建设活动。
3.2 村落与绿道共建,完善村落宜居环境
乡村地区的村落由于区位偏远,规划建设大多都缺乏有效的管控,风貌逐渐破碎化。在建设绿道的同时,对风貌杂乱的沿线村庄分区划片的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治。村容美化的同时,将带动村落与绿道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使得美好的村落环境与完善配套促进旅游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绿道沿线村庄风貌的整治宜划分等级不同整治力度。
3.3 建立乡村精神堡垒,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着重塑造入口空间、景观资源点、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景观营造,建立序列化乡村精神堡垒。一方面可以对当地的特有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乡村景观形象;加深区域美丽乡村印象,传播村落文化;增强乡村凝聚力,促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3.4.融产于游,滚动发展
在乡村地区一定要结合村落的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优势突出的核心村落,进行着重开发,根据视觉吸引机制在绿道沿线设置景观节点;通过景观节点吸引人气,同时将产业融入到景观中去,以绿道建设带动沿线村庄全面的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乡村发展的网核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多种方式带动旅游发展与村庄产业发展,融产于游;通过核心村落的发展,反哺沿线村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滚动发展循环。
4.设计实践
4.1 区位概况
东阳市佐村镇生态运动廊道是在此背景下一项以绿道、沿线驿站建设为主的工程项目。项目位于东阳市东北部佐村镇,距东阳市区50 分钟车程,距怀鲁互通半小时。佐村镇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美称,是一个以茶为主要产业的农业镇。场地南高北低,廊道穿行于峡谷之中,傍溪而行,沿线有良好山地梯田农耕景观,水库两侧山体陡峭,林木资源丰富。东阳佐村镇的现状正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有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产业基础薄弱。
由式(3)可知,在测点半径为10~120 mm的测试区域内,近似以r为28 mm(R为56 m·kt-1/3)为分界点,靠近爆心的区域内粒子速度峰值的幂衰减指数为1.46,远离爆心的区域内粒子速度峰值的幂衰减指数为2.60。由表1可以看出,由r1和r2均小于30 mm区域内的实测粒子速度给出的频率衰减因子的比例系数κ整体上明显小于r1和r2均大于30 mm区域内的κ值。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在半径r为30 mm(R为60 m·kt-1/3)附近时,球面波粒子速度峰值的衰减出现了转折。另外,上述结果也表明:本文提出的球面波频域分析方法给出的结果和时域的结果在物理上是相符的。
4.2 设计实践
4.2.1 绿道为廊,形成村落绿色空间网络
(1)绿道网络
根据上位规划和现场实际状况,我们贯通村道、登山道、田埂道,打通绿道网络,成为一个二级绿道网络系统,我们确定绿道两条主线,滨水主线沿梓溪水系布设、山地主线联系罗高峰并且结合场地景观资源特征,设置4 类支线,即田园湿地道、生态山谷道、山地绿道、乡舍道。
(2)乡村蓝绿网络
通过对山林水网的织补,缝合破碎化的乡村蓝绿系统。采用“茶园春色”“梵谷秋风”“罗峰月色”“荻岸夕照”四大主题种植区块,分别以茶、山樱花,梅花、乌桕,马鞭草、紫云英,梨花、枫杨和芦苇等原生品种,连接村落山林水岸田园。通过原有的溪、塘、沟、库的串联,创造多样的水景体系,打造“护湿”“乐水”“清溪”“静湖”四大片区,利用原有水塘,通过水质净化、水系串联沟通,将垂钓、戏水等动态戏水功能加入其中,将放生祈愿、静思望水等禅意赏水内容与溪、湖结合。
(3)4D 手法,维护生态基底
在驿站、景观桥、绿道的建设与改造中充分运用本地的乡土材料和乡土建设技术,做到低技、低碳、低成本;同时景观建设中不破环原有的生物通廊、蓝绿基底,以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景观建设。
4.2.2 优势村落塑核,美丽乡村串联成网
沿线共涉及10 个村落,根据我们选取4个资源优势村落进行重点开发,形成以桑梓的禅茶文化、上溪的温泉资源、东岭下的罗峰梯田和岱溪亲子休闲游四大旅游名片。其余的划分为背景村和过境村,背景村通过村庄脉络梳理、农田整合、环境美化、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等重要景观元素,注重与田园环境和整体风格的协调。过境村通过绿道,湿地,农田,森林乡土植被等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
4.2.3 深化乡村形象,复兴乡村文化
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竹编技术、夯土技术等传统技艺,对景观小品进行打造,是对乡村传统技术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一种复兴和传承。石佛灵崖附近的桥是远观石佛的最佳观赏点。佛曰“知竹常乐”,将原有混凝土桥改造成竹桥,体现人与生态、竹与禅意的联系。东岭下村入口景观墙提取了东阳龙灯的元素,用耐候钢板和石笼网等材料进行设计。温泉小屋以蓑衣为设计灵感,将屋顶设计成可避雨的蓑衣形式,利用竹作为主材料,沿用编制的纹理及手法搭建。景观驿站造型原型取自以东阳传统建筑屋檐弧,将屋顶和窗户线条提取,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休闲亭。在景观小品的形象中突出、放大当地建筑特色,结合乡土元素,强化村落建筑个性,从而深化乡村形象,加强村落记忆点。
佐村生态运动廊道一期工程鸟瞰图
5.结论
此次研究基于佐村镇生态运动廊道建设的多元诉求,通过规划设计来构建乡村绿道的多元价值体系,尝试以体验式的设计手法进行特色性营造,将绿道、产业与景观融合,从多个方面来重塑乡村生活,带动沿线发展,实现乡村复兴,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虽然乡村绿道并不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唯一答案,但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