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理论和实践
——读《城市中国之道》
2021-04-08刘金祥
文|刘金祥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路径或方式,鉴于具体国情不一和历史背景有别,不同的国家所走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尽一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相较于其他国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和独特模式,深入探究和科学研判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对于面对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当代中国来说,不仅保有述学立论、增智益识的学术价值,而且呈具建言献策的实践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化问题研究,其新近出版的《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就是一部以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为考察对象、对中国城市理论和实践详尽钩沉和深度阐释的力作。
当今时代,城市化在改变国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思想迷茫与实践困惑,面对纷繁杂乱和喧嚣躁动的城市化现状,如何以宽阔的理论视野、扎实的专业功力、深湛的学理修养和丰富的学术经历,廓清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思想迷雾,匡正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实践缺憾,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引领和智力支撑,已成为我国城市科学面临的比较紧迫的现实课题。刘士林教授的《城市中国之道》一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逻辑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城市化思想、新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建设、以及特色文化城市模式创新、中国化城市道路及其现实挑战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范畴与关系阐释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和卓见发人的阐释,为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和城市化实践运作赋予了新的理论机能和人文质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研究的主题——城市化道路既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城市科学的一项学术前沿课题,加之作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重思维方式对此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考量和多层面阐述,旁搜远绍、独出机杼,因而该书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和创新价值,是城市科学领域的一部原创性和奠基性著作。
任何理论的孕育均源于现实的触动和需要,任何思想的诞生源于时代的感召和呼唤。作为一种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现代化现象,城市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使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乃至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发生了总体性变革,而且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不仅改变和重塑了中国的外在形象和可视风貌,而且涵育和锻铸出中国城市特有的现代化质素并推动现代化质素向广大乡村传播和扩散,城市化使中国与世界实现了全方位对接并使中国融入全球化大潮的核心。因此,深度发掘和高度提炼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想意蕴,系统梳理和精辟概括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行稳致远的内在需求和客观需要。
美国著名学者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指出:“认识过往对于理解现在乃至理解人类的一般处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认知和把握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对它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的文化命题,城市科学界不仅有责任予以回应和解答,而且有义务对其做出明确的利弊鉴别和科学的价值判断。在释疑解惑、彰理明义的同时,更须以理论的创造力和精神的烛照力给予时代以有益启迪和有效引领。《城市中国之道》一书秉持溯本正源、固根强基的原则,以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经,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化理论建构和城市化实践探索为纬,整合和透析诸多历史文献和学术成果,上考其渊源、中察其流变、下观其走势,历时态地开掘和盘点了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历史节点和理论文献,多维度地稽考和蠡测了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历史基源、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势,在全面抉发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化理论资源和系统揭橥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提炼出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三种发展模式,这是以中国话语和中国范式对城市化的表达和言说,集中彰显出刘士林教授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理解。
城市经济学原理表明,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决策者为实现城市战略目标而确定和实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的统一体,不同的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迥然不同,所以,城市化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为实现现代化做出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国家内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有机融汇的产物。《城市中国之道》一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袖人物关于城市化思想的简要追溯和精到分析,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思想理论界关于城市化模式的中肯解析和公允评介,通过对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化路径的深透阐发和理性评骘,在省察反思和甄别辨析的基础上,确立起政治型、经济型和文化型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揭示了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独立到协作的演变趋势和递嬗规律,印证了三种模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所必经的主流形态。书中提出的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是中国顺应时代趋势、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内在逻辑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做出的科学构想和理性设定,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体系,充分反映和有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治理城市的民族智慧和本土经验,极大丰富和有效拓展了人类城市化的思想认知和运作空间,一方面为人们全面把握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基本形态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开具了具有引领作用和统摄功能的实践良方。
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指出“当社会历史现象伸展到学术研究领域后,就产生一种介于政治家和思想者之间的新型学者,他从前者那里博取了道义承担者的形象,他从后者那里获得了观念传播者的角色”。中国城市化是一个崎岖多舛的漫长过程,也是一项繁复庞杂的浩大工程,其有序推进和有效运行既需要谋划实施不同层级、不同功效和不同特质的子系统予以承载和支撑,更需要厘清和破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引导和驱动。《城市中国之道》一书从顺应城市发展自然历史进程的立场出发,站在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的高度,通过严谨而扎实地对中国城市化道路进行悉心探赜和精微阐释,叙述择其要,议论端其旨,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联系历史文化深刻阐明了产生这些重大问题的深层原因,特别是结合城市化的内在本质和根本目的,运用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总体思路和因应对策,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实践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和参借价值,既体现出作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展现出作者经世致用的时代担当,更表明作者对城市化道路的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中国话语的精准把握和自觉运用。但正如著名学者蔡昉所指出“城市化过程可以有中国特色,结果不能有中国例外。”《城市中国之道》一书在审视和剖析我国政治型和经济型两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从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经过缜密推演和审慎论证,再次提出文化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最突出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明确指出“文化城市最能体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政治与经济,最适合主体需求和城市本性的科学与全面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书中倡导和推崇的文化型城市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独特型,即能够给城市带来特殊的经济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二是成效递增性,即城市化模式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和“叠加性”;三是形态不可模仿性,即包蕴和摄纳相关城市文化要素和历史人文禀赋,是城市在长期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蓄积而成的,深深地打上城市自身的印记;四是过程不可逆转性,即一经实施就进入良性运转轨道,呈现出持续、快速、强劲的发展态势。总之,文化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是由同一城市内相互关联的文化单元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链接关系的经济形态,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有效实施,必将使某一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展示出优于其它城市的能力,必将使具有丰富而独特文化资源的城市在较大范围内居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正如书中所阐释的那样“建设文化城市并不排斥城市的政治与经济功能,而是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对城市诸要素的科学配制与优化,并最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城市中国之道》一书不吝笔墨与篇幅,大量援引中外思想观点和理论资源以及实践案例,对文化型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详尽论证和周致诠释,提出了“以人文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新常态”“特色文化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走出一条人文和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子”“实施文化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道路”和“把文化城市群作为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框架”等见解和论断,频繁密集地向读者传递文化与人类互恰互构、文化与城市共生共存的科学讯息,体现出作者对城市本质的深彻认知和对城市前景的美好期许。
伴随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和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科学应运而生并呈劲健勃发之势。作为反映城市化一般规律、深层本质、整体特征和当代形态的城市科学,能够为中国城市化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方法、理论体系和价值理念,能够为中国城市复兴和崛起提供思想内曜、精神依托和文化引擎。而城市科学随着当今时代的嬗变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因而研究城市科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切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放眼当今城市科学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有城市社会学、城市历史学和城市人类学,而城市文化学近年来也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研究》就是城市文化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该书共3 篇16 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建构模式探索、城市问题与中国话语、中国经验与城市案例,这种编排体例和撰述结构,是对建国以来城市化道路理论与实践概况所做的全景式学术总揽,具体包括现当代城市思想的纵向研究,中国与欧美城市化道路的中外对比研究,以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诠释宏观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借助数据和实例解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上海市和雄安新区的案例研究,广约博涉、点面交融,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具象铺陈,既有宏观纵论又有个案解析,既有纵深穿透又有断面凸现,揆之以意象,言之以义理,向读者开辟了一个穿彻中外、贯通党史、虑及当下、思接未来的思考空间。不仅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城市化理论脉络和实践走势,而且有助于人们从微观层面摄纳和采撷我国一些地区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体现出作者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的学术信念,表明了作者“为中国城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的理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