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资源转换设计探究
——以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为例
2021-04-08马国强
□马国强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太原娄睿墓壁画是山西古代墓室壁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墓室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山西古代壁画三分天下,则古代墓室壁画必有其一(另外两个类别是石窟寺壁画和寺观壁画)。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保存完整,壁画作品的绘画艺术水平极高。
一、太原娄睿墓壁画在艺术课转换设计中的理论基础及教育意义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在国家提出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鼓励和提倡教师和学生开展与传统地方文化资源的互动对话。开发传统壁画的当代价值,符合《规划》的要求。[1]《规划》同时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1]
(一)娄睿墓壁画的设计理论基础
1989年,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F·派纳(William F.Pinar)出版了《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一书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为多元课程话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式。[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转换设计的重点是依据西方课程现代理论,选择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这一优秀的、具有强烈民族化、本土化资源进行转换设计。
传统墓室壁画作为民间艺术瑰宝,将其作为公共艺术课课程资源创新利用,不仅需要教师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3]转向威廉F·派纳的“理解课程”的理论思想来理解、转化、设计课程,还要吸收“泰勒开发课程”的理论的传统,做多元解读与共创转换设计,才能赋予其现代意义与价值。
(二)娄睿墓壁画在资源转换设计中的原则
高校公共艺术课资源的选择首先要以公共艺术课实践为先导,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资源转换设计及其理解,更要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完成。当教学面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贫乏、兴趣低落时,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便成为思考和实践的焦点。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设计当中,把“以学生为本”[4]的关注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转换设计的宗旨,是从哲学层面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极大尊重的体现;从着重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课程设计导向转变为知识习得过程和方法的课程转换设计导向更是科学高效的课程设计创新体现;从兴趣入手,以点带面的方式认知传统壁画,了解传统壁画中美与善的中国文化基因,逐渐形成价值认同,进而达到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山西传统壁画,以此为荣、以此为傲的文化自信观,依然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理念催化作用下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转换设计的方式进行的积极探索[5]。
(三)娄睿墓壁画在资源转换中的教育意义
从高校公共艺术课课程资源的选择到形成可付诸实践的课程,核心是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娄睿墓壁画中墓主身份相关的壁画题材、美术元素等做转换设计,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创,经过加工、处理、提炼,最后形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课程设计。以娄睿墓壁画为课程资源的目的主要是想把本身并没有直接教育意义的资源赋予其意义,这就要求资源与课程建立联系,教育的意义就产生了。
二、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概况
从1979年4月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发掘至今,所有的研究基本围绕考古、墓室规制和壁画艺术研究为主,但是很少有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资源来做转换设计研究的案例。 太原北齐娄睿墓是北齐统治者鲜卑高氏的内戚贵族娄睿的壁画墓,娄睿,平城(大同)人,一路从内都督升为领军将领后,又封为安定侯、皇建初封东安王,太宁元年进位司空,后又官至并州刺史。
娄睿是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但又是一贪官,《北齐书》中写道:“累迁光州刺史,在任贪纵……以外戚贵幸,纵情财色。为瀛州刺史,聚敛无厌。”[6]
如图1所示,娄睿墓具有北齐墓共有的比较鲜明的特点,倾斜的甬道,穹顶墓室;但不同的是,规模宏伟,地上有高大的封土,地下墓室长达35.5米。71幅无榜题壁画,拥有200.55平方米的总面积。墓主人生前显赫奢华的现实生活场景以长卷形式把出行,归来、宴事等内容,描绘在墓道、天井、甬道及墓室四壁的下层,其中以鲜卑贵族巨大财富的马群驼队最为突出。另一部分是表现其佛教信仰和迷信思想的内容,如神鬼鸟兽等与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描绘在甬道、墓门及墓室中、上栏,壁画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倾向。
图1 太原娄睿墓区位图(《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三、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的艺术成就
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相关研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7],陈绶祥在2000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绘画史》[8],郑岩在2016年10月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9],宿白编著的《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2墓室壁画》[10],谢稚柳1985年第7期在《文物》发表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与莫高窟隋唐之际画风》[11],齐东方1991年第5期在《瞭望周刊》发表的《艺苑奇葩——北齐娄睿墓壁画》[12],还有王奕澄2016年发表的中央美院硕士论文《北齐墓葬壁画人物图像研究》[13]中对人物画的深入研究,何菼2014年发表的西北大学硕士论文《北齐服饰研究》[14],对服饰规制及艺术演变的研究、董雪迎2012年在《文物世界》发表的《山西地区北朝墓室画像的发展演变》[15]王倩在2018年《草原文物》第二期发表的《太原北齐娄叡墓十二生肖图像再考察》[16]、中对动物形象及文化象征的考究、渠川福1990年在《文物》期刊发表文章《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17]。
图2 娄睿墓甬道壁画(荐展VLog取自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
图3、4 娄睿墓甬道壁画(荐展VLog取自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
总之,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以太原娄睿墓墓室规制、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为主进行研究的居多,而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资源转换设计研究的很少。高校公共课程转换设计研究的难度是基于课程理论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一)顾恺之“以形写神”艺术风格传统的延续
太原娄睿墓壁画风格传统、艺术成因整体还是体现了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表现样式与整体思想的延续。首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在壁画中得以继承,比如仪卫人物的表现手法就是以单纯、粗犷的画风中用洗练遒劲的线条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其次,对实体和空间感的表现立体效果,在凹凸明暗部位则以相当纯熟,以淡红晕染手法进行了突出的表现。此外融合外来艺术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特点也比较明显。最后,汉代墓室壁画、汉代帛画表现程式的延续,比如天上、人间、地下的流行表现样式,同时在布局和内容上也受到了南北朝晚期盛行的寺观壁画中佛教思想的影响。
图5 娄睿墓甬道壁画(荐展VLog取自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
(二)北齐“画圣”杨子华马匹艺术神技的显现
太原娄睿墓壁画中200余匹马的创作,无论是动态的多样,还是用线之流畅,神态之各异,布局之疏密有度,其表现技艺之成熟,已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北齐“画圣”杨子华代表之作。其擅长画马。如图6、7中马的艺术形象表现风格高度概括,已然成为后世画马的范式。
图6、7 太原娄睿墓壁画(《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三)写实传统与浪漫表现的有机统一
大幅宏伟、华丽的娄睿墓壁画,一部分场景描绘是墓主人生前现实生活的浓缩,如浩浩荡荡的鞍马游骑与声势浩大的军乐仪仗,如图8,显示了墓主人的显赫地位。另一部分表现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主要表现祥瑞和天象,有疾恶如仇,专触为恶者的獬豸图,有道教内容的龙虎图,有佛教的西方净土图,有持铁锤,四处敲击的雷公图,以及青龙白虎图、和天象图,尤其是十二生辰图中瑞兽形象的表现,惟妙惟肖。如图9,牛的写实形象表现的即突出又生动。
图8 太原娄睿墓壁画(《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
图9 太原娄睿墓壁画(《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
娄睿墓壁画的艺术手法遵循了写实主义的理论传统,画面中既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带有较强的虚幻浪漫主义精神内涵,是墓主人向神求赐自己奢华生活永世相传,飞升幻境的夙愿表达。
综上所述,太原娄睿墓壁画这样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它不仅代表了北齐时期的至高绘画水平,如果将其放置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这一新的环境、新的理念、新的语境中,赋予其新的美学意义,将焕发新的价值。
四、娄睿墓壁画作为课程资源转换设计原理
通过对太原娄睿墓壁画这一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尤其是艺术价值的深度学习后,如何开启共创性思维实践,积极探索转换设计方法创新研究是课程的关键。
课程资源转换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严谨性的原则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使课程设计发挥更大的功效。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的是学生在面对传统壁画艺术的分组单元进行内容重构时的参与过程。课程设计力图避免以知识为重的尴尬,强调课程资源要体现课程设计的理念,同时为课程设计提供更加灵活的思路。
以往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中欠缺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兴趣会越来越弱。以娄睿墓壁画为例的古代壁画转换设计则必须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共创的课程转换设计核心。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发现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一,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激发兴趣的问题;二,学生参与分解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三,学生参与收集资料,整理、解决问题;四,学生参与审查资料,找到结论;五,学生参与论证,最后得到答案。
传统壁画学习难度太大、缺乏兴趣、难以坚持、无法进行创作,或教学停浮于欣赏,缺乏审美精神深度;其次,分单元模块降低选择难度,让学生凭借喜好与兴趣从单元模块中选择,按照兴趣使然,方能持之以恒原则;再次,联系现实,结合自身实际,加上对单元模块的理解与思考,搜集准备材料,建构思维创新;然后,在转换设计中审查资料,找到有深度思考的方案,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思路符合鲁纳(Jerome s.Bruner)发现教学原理的基本步骤。
泰勒课程开发原理,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编制学校课程的方法,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个步骤。
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解构的太原娄睿墓壁画“内容包裹”,如线条、色彩、构图、泥坯制作、人物故事、动物形象、世俗文化、丧葬礼仪等任意一点切入选定目标。其次,借助以往的经验结合确定教学方向,可改变以往所有学生围绕统一教学标准、作品千篇一律的窘境,以兴趣多元化进行选择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再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公共艺术课资源转换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组织学习,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寻找突破,对壁画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进行教学评估是课程转换设计的重要环节,由于课程转换设计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共创,因此,教师给予恰当评价,肯定成绩与发现的同时,还能保护和鼓舞他们探索的热情。借鉴泰勒课程开发原理,开发娄睿墓壁画课程资源,对转换设计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五、 娄睿墓传统壁画课程资源转换设计的方法
太原娄睿墓壁画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如何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与新时代大学生碰撞出文化与艺术的火花,就必须探索新的转换设计方法。太原娄睿墓壁画作为转换设计的内容,与当下有着非常久远的时空跨度,想要实现现代转换设计,必然要与当下多元的现代文化结合。大学生在学习娄睿墓壁画时,了解古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联系现实,结合当下多元的现代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思考和判断,形成自我的现代理念、创作思维与创作样式,是基于现代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的深入思考。传统壁画的传承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需要现代转换,才能焕发新的光彩。传统壁画资源现代转换的核心是学生,当教师和学生对资源产生兴趣并进行整合时,新的思维理念将会注入壁画,想象与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大放异彩,这才是转换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制作过程的转换设计方法
娄睿墓壁画作为传统壁画,制作时用的材料是很讲究的,学习中转换,要注重材料使用的不同,分析其多样性,如地仗与泥坯制作的材料转换研究可以单独抽离出来做另外做研究;泥皮上层的壁画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又可以单独转换研究,学生可以从国画材料的使用思维跳跃出来,可以选择用不同颜料在不同材质的平面上实验材料。例如以水彩为媒介进行简约概括的意象的水彩画表现的转换设计方法的研究。
(二)变换材料的转换设计方法
也可以突破平面绘画的思维,利用民间剪纸的手法与材料对壁画中的动物进行二次创作十二生肖形象。再比如,临摹壁画时利用剪刀、不同颜色的纸张进行人物服饰的临摹或转换的尝试,可以在材料介质上做壁画中人物形象的转换设计,在作品中主动区隔与壁画。
(三)嫁接表现的转换设计方法
把壁画中的图像,首先经过细密的思考,然后用皮影的表现形式来完成转换设计的方法。学生参与共创时选择较硬的仿皮材质把传统壁画形象转换为以剪影介质的皮影形像,实现由平面的壁画到民间艺术形式的转换设计。
(四)文创思维的转换设计方法
娄睿墓壁画的画面形象涉及人物、动物,还有獬豸及很多宗教特色的龙虎等可尝试文创产品的转换。学生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转换设计时,主要是形象的二次创作,需要在壁画中采形采神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再创作。比如借助大量马匹、陶俑、器具的形象、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不论以何种形式的作品呈现,这其中都包含了共创者们转换设计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判断。
(五)写作思维的转换设计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传统壁画中的故事及形象对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可以创作短篇小说或故事的二次创作转换。例如朝着小电影剧本的方向去写,壁画本身就有极强的叙事功能,是现实墓主人生前奢华的贵族生活与死后祈求升天幻境的想象量部分构成,极具现实性与浪漫性色彩。
学生了解了以上现代转换设计的必要性与方法,就可以激发内在潜能与兴趣。法无定法,运用想象力表达个人思想,通过兴趣点的选择,降低传统壁画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习热情的同时,还会再次调动参与共创的主动性与内生动力,创造性地发现更多转换设计方法。
六、结论
共创性思维与独立性精神的培养是难得的一种学习研究过程。太原娄睿墓传统壁画资源与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相结合做高校公共艺术课转换设计方法的探究,有助于实现教法及学法的不断创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独立精神、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加强;也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理论指导下,根植于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