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北山地区公婆泉铜矿区岩体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21-04-08吕昶良杨富强罗家书马文富刘文勋石伟民

矿产与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斑岩锆石铜矿

吕昶良,杨富强,罗家书,马文富,刘文勋,石伟民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 柳州 545005;2.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产区,已发现有蒙古的Oyu Tolgoi、哈萨克斯坦的Central Region以及中国的土屋—延东、多宝山等一系列超大型斑岩铜矿[1]。同处于中亚造山带内的北山地区,与东天山地区毗邻且均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生代俯冲—碰撞—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过程,伴随着大量岩浆岩的形成。这表明北山地区与东天山地区有相似的成矿潜力。然而,东天山地区已发现了土屋—延东超大型斑岩铜矿与福兴、三岔口及玉海等中型铜矿[2];北山地区多年来在找矿勘查上却一直未有大的突破,鲜有大型矿床被报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山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而导致的。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北山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

公婆泉铜矿是北山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一中型铜床,位于北山地区公婆泉—月牙山地体内(图1),已探明铜金属量为20万吨。自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公婆泉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流体特征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其成矿年龄至今不清,这也严重制约了对公婆泉矿床成矿类型、成矿时代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对北山地区进一步的研究及勘查。因此,本文对公婆泉铜矿主要的含矿岩体(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婆泉铜矿的成矿过程。

1 矿区地质特征

北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以及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处,该区由不同地体在古生代期间相互拼接、增生而来。该区以马鬃山地体为中心,南部拼接了花牛山早古生代陆缘裂谷带、磁海—红柳园—大奇山—白山堂晚古生代陆内裂谷带,北部拼接了窑洞努如—公婆泉—白云山—东七一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星星峡—明水—旱山地块,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北山构造带[3](图1)。

图1 公婆泉铜矿区域构造简图(据文献[3])Fig.1 Regional tectonic sketch map of Gongpoquan copper depositⅠ:哈萨克斯坦板块;Ⅰ-1:大南湖—雀儿山—狐狸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带 Ⅰ-2:雅满苏—红石山—黑鹰山晚古生代陆内裂谷带 Ⅰ-3:星星峡—明水—旱山地块 Ⅰ-4:窑洞努如—公婆泉—白云山—东七一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 Ⅱ:塔里木板块 Ⅱ-1:方山口—营毛沱—鹰嘴红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带(马鬃山地块) Ⅱ-2:花牛山早古生代陆缘裂谷带 Ⅱ-3:磁海—红柳园—大奇山—白山堂晚古生代陆内裂谷带 Ⅱ-4:敦煌地块 Ⅲ:华北板块 ①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构造缝合带 ② 阿尔金断裂带

公婆泉铜矿位于甘肃北山地区中部的窑洞努如—公婆泉—白云山—东七一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中部,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公婆泉群火山岩,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组。其中,下组主要由灰绿—紫红色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玄武岩组成;中组主要由灰—紫色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并有少量的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等;上组主要由灰—灰绿色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安山岩以及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组成,夹有少量玄武岩、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等。三组间彼此呈整合接触[4]。

矿区内构造复杂,以韧性剪切带最为发育,野外踏勘共在矿区识别出3条韧性剪切带,走向分别为NNW、NWW及NEE。其中,NEE向剪切带长约10 km,宽2.5~3 km,走向60°~65°,倾向SE,被NNW及NWW向断裂错断,表明其形成最早;NNW向剪切带长约6 km,宽1~1.5 km,走向约340°,倾向SW;NWW向剪切带长约7 km,宽约100 m,走向约300°,倾向SSW[5]。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发育,已发现岩体有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以及后期的基性、中酸性脉岩。其中,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矿区的主要含矿岩体。花岗闪长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岩斑晶为0.5~3 mm,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约50%)、石英(20%~25%)、黑云母(约10%)及钾长石(5%~10%)等,斑晶约占总量的70%;基质成分与斑晶相似。岩石中还有少量的锆石、磁铁矿、磷灰石、榍石等矿物。岩体主要侵入志留纪地层中,主要以隐伏状产出,局部呈岩枝状出露地表。英安斑岩斑晶含量约为40%,主要为斜长石(约60%)、石英(约30%)、黑云母(约10%)、角闪石(3%~5%)等,基质主要由斜长石(约50%)、钾长石(约20%)、黑云母(约5%)及石英(约20%)等组成;并有少量的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等副矿物。英安斑岩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枝状产于一、二矿区。

2 矿体地质特征

公婆泉铜矿共有一、二、三等3个矿区组成,其彼此间独立分布(图2),一号矿区是该矿床的主要矿区,拥有矿区80%以上的铜储量。矿区共发现矿脉150余条,长约几十到一百多米,延伸多在100~1100 m之间,其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玢岩及英安斑岩中。矿区蚀变强烈,但分带明显;从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可划分为绢英岩化带、钾化带及青磐岩化带。其中,绢英岩化带主要分布在斑岩岩体中,由绢云母、黄铁矿、石英等蚀变矿物组成,是矿区铜矿化的主要赋存位置;钾化带主要分布在斑岩岩体中,由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等蚀变矿物组成,并出现少量黄铜矿等矿物;青磐岩化带分布范围最广,主要出现在公婆泉组火山岩中,带内岩石普遍发生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蚀变。矿区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方铅矿及赤铁矿等,主要的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矿石主要以脉状、浸染状及团块状等形式产出。

图2 公婆泉铜矿地质简图(据文献[6])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Gongpoquan copper deposit1—第四系 2—白垩系 3—志留系公婆泉组 4—华力西晚期花岗岩 5—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 6—加里东晚期辉长岩 7—加里东晚期英安斑岩 8—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斑岩 9—加里东晚期石英闪长斑岩 10—逆断层 11—走滑断层 12—性质不明断层 13—韧性剪切带 14—地质界线 15—铜矿体

二号矿区分布在公婆泉组中,有37个矿体,矿体均位于NEE向韧性剪切带内。三号矿区位于NEE和NNW向韧性剪切带叠加部位,分为3个近平行的矿化带。

3 分析方法及结果

分别选取公婆泉铜矿英安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工作。样品挑选工作是在河北廊坊市区域地质研究院完成。岩石样品经过破碎、浮选及磁选后分离,并在双目镜下对锆石进行挑选,保证其纯度≥90%。从中选取150颗晶形较好、裂隙较少的锆石,固定在环氧树脂上,并进行锆石透射光、反射光及阴极发光(CL)图像分析。选择20颗环带清晰、无包裹体及裂隙的锆石,进行锆石LA-ICP-MS U-Pb分析。年龄测试是在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GeoLas 2005激光器、Agilent7500a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共同完成。测试过程中,激光剥蚀束斑直径为32μm,能量密度为5 J/cm2,剥蚀频率为5Hz。实验过程中,以91500作为锆石标样,每分析10个测试点后,分析2个标样点;He、Ar为实验过程中的载气。实验结果在软件ICPMSDataCal 10.8中进行处理,并在Isoplot 4.10软件中进行作图。

公婆泉英安斑岩锆石约为100~300 μm,长宽比为1∶1~1∶3,具有清晰的CL生长环带。锆石中w(Th)为75×10-6~301×10-6,w(U)为189×10-6~387×10-6,Th/U比值为0.26~1.59,均大于0.1,表明其均为岩浆锆石。18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29~45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39.6±7.1)Ma(MSWD=0.21),代表了英安斑岩的形成年龄(图3a、3b)。花岗闪长斑岩锆石粒径为150~400 μm,长宽比多为1∶1~1∶2;在CL图像上,具有清晰的生长环带。测试结果显示,锆石中w(Th)为85×10-6~689×10-6,w(U)为164×10-6~1047×10-6,Th/U比值为0.38~1.01,均大于0.1,表明其为岩浆锆石。15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44~42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31.0±8.8)Ma(MSWD=0.16),代表了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图3c、3d)。分析结果见表1和图3。

表1 公婆泉岩体锆石U-Pb年龄数据Table 1 Zircon U-Pb age data of Gongpoquan rock mass

图3 公婆泉英安斑岩(a,b)、花岗闪长斑岩(c,d)锆石U-Pb年龄谐和图与加权平均年龄Fig.3 Zircon U-Pb concordia plot and weighted-average age diagram of Gongpoquan dacite porphyry (a,b) and granodiorite porphyry (c,d)

4 讨论

4.1 矿床成因

对于公婆泉铜矿的成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式。何养珍等[7]通过对含矿岩体、围岩、蚀变与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公婆泉铜矿与典型斑岩铜矿特征相似;江思宏等[4]认为公婆泉铜矿是由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侵入而引起,为斑岩铜矿;致矿岩体具有岛弧岩浆的典型特征。而许荣科[8]则认为公婆泉铜矿一矿区主矿体为斑岩成矿类型,而二矿区为热液成矿,三矿区为岩浆热液交代型铜矿床;同样认为公婆泉铜矿主体为斑岩铜矿,成矿后经过后期的叠加作用。杨晖[9]通过对比公婆泉铜矿与典型斑岩铜矿的斑岩体、围岩、蚀变分布、矿化类型等特征,同样认为公婆泉铜矿与斑岩铜矿特征不符;认为其是受岩浆作用及韧性剪切带共同控制的叠生矿床。郭小宝等[10]对公婆泉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英脉体的形成温度多集中在100℃~260℃,明显低于世界典型斑岩铜矿的形成温度(>300℃),包裹体中含有CO2等气体[11-13]。而与中亚造山带内康古尔金矿(100℃~320℃)[14]、红石金矿(140℃~250℃)[15]等造山型金矿床形成温度相似,且其均含有CO2等成分,表明公婆泉铜矿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因上可能有相似性。锆石U-Pb定年表明,公婆泉铜矿中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均在440~430 Ma,而K-Ar法测定结果却为372~336 Ma[6]。由于云母等含K矿物的K-Ar同位素封闭温度多小于400℃,因此容易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影响,从而反应后期热事件的年龄;而锆石U-Pb体系封闭温度较高,不易受后期热事件的影响,因此能够较好的反应岩体形成年龄。公婆泉铜矿中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明显大于K-Ar年龄,表明岩体在形成之后的372~336 Ma时,经历了热事件,含K矿物保存了该热事件的年龄。在公婆泉矿区二、三号矿区中,矿体明显沿韧性剪切带分布。而韧性剪切过程中,石英、长石等矿物发生韧性变形,其温度高于400℃,可以使云母等含K矿物K-Ar体系发生重置。

续表1

诸多的证据均表明,公婆泉铜矿并不是单纯的斑岩铜矿,其可能是由多期成矿作用相互叠加而形成:早期为斑岩成矿作用,由英安斑岩及花岗闪长岩引起,主要分布在公婆泉一矿区,也是公婆泉铜矿的主体,其形成年龄为440~430 Ma;后期为热液成矿,与后期的韧性剪切作用相关,其形成年龄为372~336 Ma,主要分布在二、三矿区。

4.2 构造背景

对于公婆泉岛弧带的构造环境,学者们也提出了多种观点:① 戴霜等[16]认为北山地区以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岩带形成于弧后盆地,该盆地在516~463 Ma就已经存在,其标志为红柳河堆晶辉长岩形成于516 Ma,牛圈子基性熔岩形成于463 Ma。在公婆泉—月牙山带内,可分为南、北两个带,南带地层具有弧后盆地特征,而北带具有岛弧特征。通过对公婆泉铜矿内基性—超基性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杨晖[3]认为公婆泉铜矿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中。② 杨合群等[17]则认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为南天山洋缝合带的一部分,公婆泉—月牙山带为南天山洋向北俯冲所形成的岛弧。

前人对公婆泉铜矿岩石成因及成矿背景的研究已经较多。戴霜等[18]对公婆泉铜矿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矿区地层特征,提出公婆泉岩体与陆相环境的岩体明显不同,具有海相岩浆岩特征,很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于明杰等[19]认为公婆泉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及英安斑岩均属于高价钙碱性系列,均来自于亏损地幔,且同形成于岛弧环境。王盛栋[20]通过详细对比研究北山地区的地层及蛇绿岩带,认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为南天山洋缝合带的东延,其形成于寒武纪,一直持续到石炭纪,在石炭纪末闭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全球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岛弧或后碰撞环境下[21]。公婆泉铜矿斑岩成矿期形成于440~430 Ma,且公婆泉—月牙山带在430 Ma后形成大量的岛弧岩浆岩,如营毛沱玄武岩 [(333.1±9.8)Ma][22]、东七一山花岗岩 [(356±2)Ma][23],这些排除了公婆泉斑岩期成矿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下的可能。由此,可以认为古生代时,公婆泉—月牙山带为前寒武—古生代岛弧,公婆泉矿区在早古生代处于岛弧环境。而在随后的俯冲、拼接、增生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断层、韧性剪切带;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热液成矿作用,并在公婆泉矿床形成了叠生矿床。

5 结论

1)公婆泉铜矿中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431.0±8.8)Ma和(439.6±7.1)Ma。

2)公婆泉铜矿存在两期矿化,早期为斑岩成矿,形成于440~430 Ma,由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引起;晚期形成于372~336 Ma,可能是有韧性剪切作用引起。

3)公婆泉—月牙山带为前寒武—古生代岛弧,公婆泉铜矿斑岩期成矿形成于岛弧环境中。

猜你喜欢

斑岩锆石铜矿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俄成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锆石 谁说我是假宝石
全球最大铜矿开始罢工
Pandora冬季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