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晰:把声音当作支点
2021-04-07韩哈哈
韩哈哈
低沉的音色、超宽的音域、多元化的演唱风格以及独特的声音辨识度,让王晰在国内流行乐歌手中别具一格。歌迷们称呼他为“行走的大提琴”“人间布洛芬”,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用“始于音色,闻则倾心,忠于人格,君子端方”来表述自己对王晰的赞许。
歌迷的赞美,让他明白这种被称之为天赋的嗓音需要珍惜,也更明白,有天赋加身,需要对音乐怀有赤诚与敬畏。
珍视自己的独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拍摄当天,当工作人员们还在为各项工作作准备时,王晰悄然而至。一声简单的问候,因其充满质感的声线,多出温暖。随即,我们聊起大众对他声音的那些称赞,王晰略有害羞地说,“我知道这是在表达一种喜欢”。
人们往往会说,当你喜欢一个人,你会愿意把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放在他身上。可是,被这些美好的文字称赞过的王晰,也曾有过对自己的声音不自信的时刻。
2002年,他刚刚开始学习声乐。新人王晰推开音乐世界的门后的第一反应是,有天赋的人未免太多了。练习需要大量地听,王晰越听越觉得怎么有这么多人音色都这么好,都这么让人喜欢,这让17岁的他有点焦虑,开始不自觉地“跟别人做对比,去找别人(发音)的位置”,那段时间,他“说不上讨厌自己的声音,但确实是不怎么喜欢它”。
因为觉得声音“还可以更好听”,王晰尝试优化发声方式,气息下沉、稳定喉头、控制横膈膜、虚实结合,向“主流审美”看齐,不过很快他就遇到了问题:好听的声音太多了。王晰看老电影,刘三姐的声音一出来,他就觉得这种鸟鸣一样婉转透亮的声音好美;听情歌,觉得“情歌王子”们明亮深情的声音好美;再然后,低沉的、柔软的声音也都好美……每天听到不同风格的声音,王晰发觉,音色是多元的,潮流不停更替,流于表象终将输给时间。
这样折腾了小半年,王晰终于从“别人家的声音”这个漩涡里走出来,他说服自己,接受先天条件有时就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同时告诫自己,也要珍视自己的特别之处。
每个人的声音都很好听—虽然听起来像一句过于朴素的鸡汤,但这确实是20岁的王晰纠结、审视过后给自己的答案。他把自己从单一的评价标准里解放了出来,“音色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传递的是你的状态;作品更深处的美,主要还是来自我们的内心”。他相信,歌唱的过程,就是展示歌手人格的过程,歌手对自己声音信任幾何,听众是能够在作品里捕捉到的。
一件令他安心的事情是,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果你去听我2007年之前的歌,应该能感受出那时的稚嫩;到了2011年左右,能听到有了进步;然后到2013年,声音的处理开始灵活了;到2016年的《歌手》,应该算是我比较成熟的表达状态的开始了。”
用声音撑起慰藉与生命力
身为歌手,王晰也拥有自己的“灵魂导师”。玛丽亚· 凯莉是他十分喜爱的女歌手,那些年,他买下她的唱片,在各种设备里听她演唱,直到2014年,听现场的机会来了。那是10月10日,玛丽亚· 凯莉在舞台上卖力演唱,王晰在人群里兴奋跟唱。“她一开口,你会认定,那就是你心中最好的女声,没有之一。”
在王晰看来,有人唱歌是把声音当做技巧,而他喜欢的方式是玛丽亚· 凯莉式的,“是把声音当作支点,去撑起庞大的慰藉和不朽的生命力”。
后来,王晰自己那些动人的演唱,也大都出自这样的心境。歌手是行走在时间缝隙里的人,他们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界,唱的是流逝的时间和亲身的感悟。他发现,“自己作为职业歌手可能会因为看得太多,而忽略了太多”,他觉得歌手其实尤其需要“静”,静下来,才有可能揣摩到那些比日常更宏大和更细微的东西。
跟王晰聊天的过程,也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感性的人。他在家里留了一间小书房,放上书籍、乐器、电脑和音响。没有工作的晚上,他就钻进这个房间,弹琴,听歌,“捞”起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然后记录下来。去年的新专辑《歌颂》,10首风格各异的单曲,从抒情到摇滚,再到民谣,王晰展现出他的音乐想象力与感知力,他把自己从生活“角角落落”拾起的感悟唱进歌儿里,少了华丽修饰,整体诠释都变得朴素而走心,那种从情感本身散发出的吸引力,更加动人。
声音的表达不止是演唱
有人说,听王晰唱歌,有一种润顺的感觉,他的声音像穿珍珠,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这些年,无论是个人专辑还是影视作品的OST,我们总能从他的声音里感受到那种“让雪融化”的意境。唱OST,他用声线渲染出剧情和画面; 唱老歌,能把你带进属于那个时代的氛围;唱新写的流行作品,他也能用自己百转千回的标志性嗓音,把这些新歌唱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味道来……
可他说,声音的表达不仅限于演唱。晚安图书馆,是王晰在ELLE007开设的个人电台。每一期,他都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那些打动他的文学作品。有时他聊自己学声乐的心路历程,有时讲到过节,他便说起自己的故乡,有时谈论工作与爱好,他又大方地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他说,如果说声音是一件乐器,我希望自己演奏出的,是可以让人平静的乐音。
王晰定过一个目标,40岁之后开始创作,因为音乐的生命比个人要久得多,他期待生活让他看到更多本质,从而让他的创作更具说服力。而关于终极心愿,他说:“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属于当代,也能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