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生活
2021-04-07Toto
Toto
这个家的公共区域整体连通在一起,一排窗景也贯通整个空间,让空间光线通透。开放式的厨房对着会客区,沙发均来自Cassina,厨柜来自Valcucine,吧凳来自丹麦品牌OVERGAARD&DYRMAN,手工花瓶来自Baker。
木饰墙面围合出主人最常停留的休闲区,Eames躺椅与Flos落地灯营造出最佳阅读角落,墙上则装饰着安迪沃霍尔的限量海报及夏加尔原版版画。
与会客区相连的就是餐厅区和工作休闲区,玻璃餐桌和昌迪加尔椅的编织质感更增加了空间内光线的通透性。餐桌来自Rothlisberge,墙上是杉本博司的作品《海景》。
1.卧室装饰着一幅曲丰国作品《立冬》。
2.工作區由Carl Hansen书桌、USM书柜和Herman Miller单椅组成,墙上是主人朋友曹钟伟的油画作品。
城市中轴线偏南,寸土寸金的高新区中心地带,李果和妻子杨滨惠共同创立的微光棱镜设计工作室就开在这里的高层公寓里。李果将整层楼的两套打通,换来了420m2无遮挡的开阔空间,又用循环动线把“工作”和“会客”两大功能区域连通起来。
这对夫妇热情率性又健谈,总有朋友来这里做客。配备顶级的酒厨区域常年备着佳酿,开放式的待客区消弭了人与人的距离,而另一侧的设计间里,小巧高效的团队在保持运转。动静彼此包容又相互关联,是一种很奇妙的平衡。创作需要灵感,将之转化为图纸和文本的过程也不容许被打断。在李果看来,几分钟的抽身都会影响思路继续,他和妻子也不介意生活场景的开放与分享,索性把新家做成工作室的延续。
于是生活空间就在楼下,和工作室相同的结构做了不同的处理。他们去掉了大多数非必需的间隔,按照自己的实际使用习惯和需求重新规划出新的结构:原有的客厅和餐厅,现在被打通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会客区域。木质地板是李果特意定做的,深浅交错地拼出自己设计的鱼骨纹样。大幅落地窗能最大程度地引入自然光线,在灰白棕所构筑的素净空间里,倾斜成满室暖意。
人们总会赞美这个家的格调呈现宛如艺廊,而事实上,李果一直在追求并饯行着“艺廊美学”:用建筑的方式设计空间,把空间当做艺廊,像填装艺术品般反复品味。当构成立体的点、线、面被总结具象成一个个设计细节,设计师的思考、态度也会透过屋内陈设和使用习惯被放大呈现。在李果看来,自己每次创作都不是“简单地画画图纸”,而是把美的视觉和好的生活交付出去。喜欢混搭的李果,在家中引入了多元化的设计风格,装饰材质也没有刻意挑选来营造所谓的氛围效果。他始终认为空间是有主见的,需要有自己的气质。更具体地说,家应该是主人生活哲学的理解和表达。
吃饭在四川人的观念里是要紧大事,一定要在风景最好的地方进行,而杨滨惠更在意的,是家人能在这里亲密交流,所以她特别要求丈夫在蓝图里加上一张岛台。这恰好将壁炉、书架、沙发桌椅和橱柜左右隔开,在确保空间连贯畅通的同时,又区分了各自的功能定位。妻子的另一要求,是需要一张宽敞舒适的工作台。李果把它安排在靠墙的位置,用墙体的转折“圈”出半侧宁静。黄色书柜朝着窗边扩展,却又在尽头处戛然而止,和无可回避的柱体分割出一角更私密的所在。这也是他们俩最常待的地方,李果喜欢靠在躺椅上看书,杨滨惠就窝在飘窗台上翻杂志,两个人可以各忙各的,而伴侣就在伸手可及的身旁。不太出门的那几个月,夫妇俩还总在这里看电影,投影仪的光照在白色墙体上,是再温馨不过的小剧场。
“家庭”和“个体”的区别或许在于,前者总是需要你向前看。即使预留了充实的空间,李果和杨滨惠也仍旧提倡家应当保持“能量循环”:纳新时就扔掉同等数量的闲置旧物,在零死角的活动区域里自在来去,新观念的获得刚好能纠正不应时的陈腐认知……这些细节都能让住在这个家里的人永远精神抖擞、始终大步向前。
位于楼上的工作室则是另一种格调,相对冷静,也陈列了更多艺术作品,许多作品都是主人从世界各地挑选而来的。单椅来自Carl Hansen,落地灯来自Louis Poulsen,装饰回来自Gentry Nick。
配备完善的Boffi橱柜的工作室是主人招待朋友的重要场所,墙上是李禹焕作品海报,雕塑为空山基限量作品。
1.李果的办公室位于公寓的顶层,有着极佳的视野。
2.工作室的会客区域非常开阔,完全是画廊型的空间。玻璃边几是李果自己设计的。
THE OWNERS
李果,室内设计师,一直秉持“艺廊美学”的设计理念,作品既兼具功能性与舒适感,又将美学融入生活。与妻子杨滨惠共同创立的微光棱镜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理项目包括私宅、样板间、会所等,目前工作生活在成都。右图为二人在工作室内,身后是艺术家曹钟伟的油画作品。
卧室内,李果夫妇仔细思考了两人的购物频次、消费欲望和收纳习惯,然后砌出了宽敞的衣帽间和内嵌式壁橱,让一切藏而不乱。壁灯来自Artemide。
浴缸设置于卧室内的主卫门外,可以放松地享受窗景。Julian Opie限量海报购自蓬皮杜艺术中心,红色扶手椅来自Knoll,落地灯来自Louis Poul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