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老牌国企的转型之路
2021-04-07孙冰
孙冰
在中华财险总部大楼内,一个为期1000天的数字化转型倒计时牌,格外显眼。
中华财险(全称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6年7月15日,是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冠名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目前,中华财险整体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五,农险市场排名中国第二。
2020年6月1日,中华财险与阿里云宣布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构建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险核心系统。此次双方在核心系统层面的合作,不仅开启了保险行业数字化创新的先河,也因为近7亿元的合作金额,成为国内金融云领域迄今为止的第一大单。
这家拥有35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希望开启一场快节奏、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一大批头部保险公司纷纷踏上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华财险此举打破了很多人对国企“决策慢”的刻板印象。
“破釜沉舟”,老牌国企数字化求变
“变革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中华财险副总裁王永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早在2017年,中华财险便提出“数字中华”战略,但究竟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彼时还没有清晰的思路。直到2018年底,中华财险和中华保险集团新领导班子上任,发展路径才渐渐清晰。
据王永祥回忆,2018年和2019年,整个保险行业开始加速朝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中华财险所处的市场地位也非常微妙,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保费收入差距只有约1亿元,市场份额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永祥坦言,“如果不尽快做出变革,就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破不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华财险决定与阿里云签约,正式开启数字化变革之路。
中华财险创新研发中心总经理胡岱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华财险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2020年6月—2023年6月,按每12个月上一个台阶的节奏执行,即第一个阶段主要打基础,重点突破,实现能力的储备;第二个阶段夯实业务中台及数据中台,达到增能力、自进化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完成基于数字化的生态体系建设。
“公司领导层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上级公司也非常支持。”王永祥说,现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华财险第一优先级的项目。
不做“缝缝补补”,重构核心系统
既然要彻底变革,肯定不能在旧模式上缝缝补补。为此,决心已下的中华财险决定从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重构核心业务系统,以支撑公司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过去几十年,中华财险采用业内普遍采用的以保单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底层数据也不打通,早已不能适应行业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在跟阿里云的深度合作中,中华财险决定打造新一代全分布式核心系统,并引入创新的“中台”理念,打造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两个体系。
中台理念由阿里率先提出。在过往实践中,阿里曾经利用数据中台技术,将数据资产业务化,推出盒马、聚划算、飞猪等创新业务。在保险场景中,淘宝平台上的退货运费险等创新险种,也得益于阿里数据中台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华财险也对中台寄予厚望。在办公室内,王永祥特地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公司建设中的中台体系。
据王永祥介绍,“双中台”的优势在于,未来如果需要开发一些新业务,只需调整“乐高”模块,不需改写底层代码,这既增加了调整的灵活性,又减少了调整成本,可以快速抓住市场机遇,并创新服务模式。
按照中华财险的设想,通过打通底层数据,运行创新算法,未来险种之间可以形成服务上的联动。比如,某个地区出现洪水、冰雹等恶劣天气,出现大量车险报案后,中华财险可以马上启动该地区农业保险的理赔方案。
“从等着农业保险客户报案,到未来我们主动去应对理赔,体现的是中华财险主动服务客户思维模式的转化。”王永祥表示,主动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将会是中华财险的新常态。
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但需“久久为功”
目前,中华财险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和路线图正在稳步推进中。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转型带来的变化已经清晰可感。
“以前系统升级,往往需要停机部署数小时,而现在甚至1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技术架构的敏捷性非常高。” 中华财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陈小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陈小虎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华财险旗下包括车险报价、理赔资源管理、兴农保、农险GIS等17个重要系统顺利跑在了阿里云金融云上。在这些系统上云后,中华财险初步实现了承接海量并发、碎片式保险订单的能力,并且进一步打开了承接和定义场景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大门。
去年“双11”期間,新保单签约出现峰值,一些业内企业出现了宕机的现象,但中华财险的系统由于已经搭建在阿里云金融云上,基本经受住了考验,成本还大幅下降。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整个公司的节奏和效率明显比以前快了。”中华保险集团兼财险公司董事长徐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疫情冲击和车险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华财险实现了快速增长,去年全面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经营指标。
虽然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但徐斌在欣喜之余则保持着冷静。“与核心系统改造相比,更难的是改造人的思维和理念、整个组织的惯性以及寻找创新商业模式。”为此他在内部反复强调,数字化转型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