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之南,山之北

2021-04-07唐樱

湖南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左宗棠新疆

唐樱

儿时就听说过新疆,是从大人们《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声里,然后便是数十年的关注和眺望。始终向往一次新疆之旅,却始终也没能到新疆那神奇的好地方去看看。

有很多艺术家创作过关于新疆的文艺作品,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了解。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就是写了伊犁这片土地上的事情;还有那首有着“东方小夜曲”美称的《草原之夜》,我便从歌曲里知道了新疆还有一个城市叫“可克达拉”。

除此,我也曾跟着史书神游,随湖南名人左宗棠到达过新疆。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头目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进而占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一八七一年,俄国出兵占领了当时被作为新疆军政中心的伊犁地区,大清王朝的版图上已经丧失了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面对“塞防”和“海防”之争,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偏安一隅以求自保,而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主的“塞防”派则高瞻远瞩,主张收复新疆,以从根本上巩固整体国防,彻底恢复国家元气。光绪元年,左宗棠说服了慈禧太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国库空虚,左宗棠需要亲自筹集军需;兵员惫懒怯战,左宗棠精兵简将任用良材;装备落后,左宗棠大批采購外国先进武器,并在兰州制造局大量仿制;经过数月筹备,左宗棠搜集了可供大军食用一年的四千多万斤粮食,重新整训了队伍,这才率领着八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大军一路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险阻,经数月跋涉方抵达伊犁。

男儿有志身许国,驱强虏,安边塞。六十四岁的左宗棠此际已到了该解甲归田、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作为军事统帅,他一路西去,令人抬上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大棺材随军出征,以彰誓死守卫国家疆土的决心。

根据新疆敌情及地理特点,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打响了收复新疆之战,并于一八七六年八月十八日收复乌鲁木齐,一八七七年四月十九日全歼达坂城中的阿古柏军,四月二十六日兵临吐鲁番城下,阿古柏守军近万人开城投降。之后清军势如破竹,一月疾驰两千里,一举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十二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一八七八年一月攻克和田。肆虐新疆十二年之久的阿古柏匪帮终于被彻底地从中国领土清除了出去。

列强虎视眈眈,任何软弱和退让都只能换来分疆裂土的耻辱。左宗棠深谋远虑,誓死守卫领土的完整和边塞安全,他在哈密的四个月期间竭力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曲山路,沿途大量种植柳树、枣树等防风耐旱植物,且多方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减轻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并在哈密大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直到此时,那些恶意揣测他的人,才愿意相信他真的是鞠躬尽瘁在为社稷江山考量。

山河万里,谁知守土艰辛?

美丽的伊犁河是否还珍藏着左宗棠的身影?

雄壮的天山是否还回荡着湘军征战的呐喊?

于是,我终于来了,我要来看一看新疆——这个我一直向往的好地方。

飞机降落伊宁机场是北京时间下午八点左右,这个时间在湖南早已经华灯四起、暮霭沉沉了,但在新疆却还不见晚。辽阔的祖国大地横跨多个时区,东边已经入夜,而地处大西北的新疆却仍旧是白天。

这一夜,我们入住伊犁宾馆。中巴开进伊犁宾馆大门的那一瞬间,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涌来。借着夜色,我们看见一片颇有些年份的树林,树林间夹杂着一栋栋独体别墅式的红房子,大致默数了一下,这红房子差不多有十多栋。

此处曾是沙俄设立在中国的领事馆,就是在这里,沙俄用武力威逼清政府签订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鲸吞中国西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土地。看到清政府如此软弱好欺,沙俄又继续签订了《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走伊犁、帕米尔地区的九万平方公里土地。

沙俄殖民这片土地长达十多年,失去了祖国的呵护,不知当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牛马不如的生活。伊犁的牧民们不堪欺凌,冒着生命危险联名给清政府递交请求朝廷派军收复伊犁的奏折,才有了后来的左宗棠请命和“抬棺西征,收复新疆”的壮举。

房子有记忆,树林也会有记忆。它们记录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也记录着伊犁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失去祖国庇佑是多么可悲可怜,而如今天下太平带来的繁荣安定又是多么圆满和珍贵。

第二天,我们首先前往的是伊宁市园艺场示范基地。

虽然已经收割完毕,但无边无际的薰衣草种植园,仍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芦草沟镇四宫村,已达1.1万亩。薰衣草绽放时形成花的海洋,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最高时可达十万余人次。基地既能将收获后的薰衣草制成精油和纯露销售,又能拉动民宿和餐饮业的发展,使村民们提前步入小康。

接下来,我们乘车前往伊宁市的克伯克于孜乡馕产业园。

不少人可能对新疆菜的认识就是“烤羊肉”“大盘鸡”和“馕”。“馕”是独具新疆特色的美食,当然它也占有着不同一般的社会地位。新疆人常说“可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和“饭是圣者,馕是精灵”等谚语,便反映出了馕的不可替代性。

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四十至五十厘米,要使用到两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却只有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不足半寸,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十厘米、厚五六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也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克伯克于孜乡馕产业园是纯手工制馕,完全采用原始工艺,因而能在这里了解馕的古老历史。悠悠岁月远,但千年历史突然离你很近。霍尔果斯市馕产业园则是采用“小馕饼撬动大产业”的产业模式,生产车间内使用了全自动生产线,揉搓、称重、定型、烤制、包装,全采用流水线生产,走的是产业化道路。霍尔果斯市是边境城市,与哈萨克斯坦的潘非洛夫区遥遥相望。长年生活在内地的我,此刻却在祖国的边疆与异国近在咫尺,心中顿生奇异之感。

离开园区时,大家的行囊里,已经增加了一样东西,那正是馕。

不管是用哪一种风格来制作馕,都能充分展示出新疆人“民以馕为食”的地域特点。我们品尝着这正宗的新疆馕,果然柔韧清甜,越嚼越香,不少同行的朋友买了十多个大馕准备带回家去给亲友们尝尝。车里,馕香满溢,大家的呼吸都随之香甜起来。

《草原之夜》,这首已传唱了一甲子的“东方小夜曲”,成就了一座新城、一座边城、一座充满活力的城,这座城名叫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一路走来,边关的气氛是吉祥幸福的,守卫这边关的正是第四师官兵。我们没有机会去接触他们,但走在祖国的边陲,心里却满满都是对他们的敬意。

第四师可克达拉设市仅五年时间,但第四师的红旗却已在这边关卫戍了数十年了,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55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改编成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后于一九四九年再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5师13团,55师就是以这支部队为主组成。要知道,这支英雄的部队可是诞生于一九二七年的湘赣边界农民武装,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百团大战、南泥湾大生产、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众多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直至进军新疆,真可谓是身经百战、历尽艰辛,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

一九五六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17师50团改编组建的五〇农场(今第四师66团)划入农四师建制进行管理。这支同样有着光辉历史的英雄部队诞生于有“亮剑部队”之称的八路军129师386旅新一团,因作战勇猛,被授予“朱德模范青年团”,曾参加过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西安、攻克兰州等战役,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伊犁地区开展建党建政、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的部队。这两支英雄部队的光辉历程,奠定了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是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九六二年,农四师奉命果断处置“伊塔事件”,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三代”任务,先后新建十三个边境农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始终牢记和忠实履行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在亘古荒原上浇灌出片片绿洲,建设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为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边疆经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新疆之行的第二站要走G30连霍高速,翻越两千多米高的天山,前往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

随行司机在新疆长大,深谙各种天气的变化,于是他细心地提醒大家,说今天经过的地方风大、寒冷,大家需要把带来的厚衣服都给穿上。说完了好一阵,他看我似乎没什么反应,又冲我说:“唐老师,你一定要相信我!早几天我路过了一次,这里的天气情况真是很不好呢。”于是我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拿出厚外套裹了个严实。

“这就是进天山了!”同行的老师说。

大家都向往天山已久,一听到这话便都马上显得严肃认真起来,不由自主地望着窗外的风景。

天山是传说中的地方,天山更是个神圣的地方。现在大家到了天山,手机马上开启了拍照的功能,时刻准备着要抢拍风景。

也许除了风景之外,还能遇见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峰顶对决吧。可是没有,眼前只有风景。远远近近,除了积雪还是积雪,草和树都臣服于寒冷与狂风,低眉顺眼地匍匐着生长。

在遥远的峰顶峭壁,肯定有圣洁的雪莲在生长,那是我们的视线无法抵达的地方,但我仍是盯着远处,仿佛看着,就与雪莲产生了神魂的交会。

这时候,我脑海里还浮出几句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银装素裹的秋天我是看见了。与湖湘之秋截然不同,家乡的秋暖暖的,漫山斑斓,丰收在望,而天山已是满满的冬时景色了。

公路在果子沟时结了个环形,就像是项链上的水滴型吊坠,从这里开始就是连霍高速的赛果段了,这五十多公里距离要途经果子沟大桥、果子沟风景区、赛里木隧道和赛里木湖,被人们誉为中国色彩最丰富的高速公路。

有好风景,司机总会提前告知我们,让我们一睹为快。新疆太美了,太多让人沉醉的景色,每推荐一处景区让大家“走马观花”,都能看出司机有满满的自豪感。

前面左侧就是赛里木湖了,它是天山上的明珠,这美丽的湖泊镶嵌在天山脚下,据说是大西洋的海风越过千山万水吹到了这里,变成了这“最后的一滴眼泪”。我们应声都朝左前方看去,蓝天下,蓝汪汪的静水,映着白云,湖边是软绸似的绿地和柔软的碎花,大家赶紧拿出手机又开始拍摄,然后叹息。

这样的好风景,不管是摄影技术还是摄影装备,包括这摇摇晃晃的摄影角度,都无法拍下最让人满意的照片来。于是大家安静下来,只剩眼神里满满的刻录和留恋,希望能让赛里木湖的风光印得深一点,更深一点。

赛里木湖极大,周长近百公里,水至深处也有近百米,且湖水常年保持在一个水位,仿佛从不增减。湖水清澈见底,似乎无碍无尘,可牧民们说,赛里木湖也是有故事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湖,只有一望无际的赛里木草原,草原上盛开着美丽的鲜花,还有一位叫切丹的美丽蒙古姑娘。切丹与一位叫雪得克的哈萨克族男青年相爱,可是有一天,他俩正在草原上放牧,骑着马兒开心奔跑时,被路过草原的魔鬼看见了。魔鬼垂涎切丹姑娘的美色,伸出魔爪将切丹掳入了他的魔宫,切丹想伺机逃出魔宫,不料魔宫壁垒森严。切丹伤心欲绝,最后跳进了魔宫里的一口深潭。雪得克得知切丹跳入深潭死去,他也万分悲痛地跳入了潭中殉情。霎时,深潭里涌出滚滚波涛,很快就将魔宫里的魔鬼们全部淹死了。这便是赛里木湖的由来,只是这故事听得让人心里痛痛的,再看一眼这美丽的湖面,便觉得蓝天下蓝蓝的一湖,都是切丹和雪得克的泪水了。

聆听着赛里木湖的爱情故事,很快我们看见了蜿蜒的博尔塔拉河,这就是抵达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了,决肯村在望。

即使我们在江南见过如诗如画的乡村,即使我们刚刚欣赏过赛里木湖的美景,也还是感叹这是一个美得不一般的村庄。它的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说是油画也可,说是一首诗一支歌也可,总之,它就是很美。

我无法说这些美只是来自各种各样的花儿盛开在村庄每一个有泥土的角落,也无法说是那潔净的村道上有羊群挤挤搡搡地走过,三五成群散布得那么巧妙。它们穿过村庄到草地里去吃草,都像是预谋,摆好了最佳角度,等着人欣赏和拍摄呢。牛羊都是很聪明的动物,它们自来自去,根本不用主人家操心。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它们更像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自得其乐,亲近着脚下的亘古长存的原野。

去往“塔城”,同样需要好几个小时的颠簸。这一路上的行程排得满,跑得远,有些辛苦,同行的朋友多数都会一上车就开始休息。而我,照旧是贪恋着窗外的风景。司机偶尔同我聊几句,便说这一程是要在茫茫戈壁滩上行驶,风景是一个样的,看久了也乏,三小时以后才会出现新的风景呢。

听了司机的话,我也就不再期待惊喜了,索性低下头来翻阅采访得到的各种资料。虽然数据并不完全,却也很可观了。除了做好驻村的扶贫工作,文联的工作人员还同时创作出版了有关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达十余部,且在新疆文联所属的十三个杂志和各地州文联、县市文联的杂志开辟脱贫攻坚专栏,刊发了一千多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主要都是宣传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真抓实干的事迹,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更多的灵感和斗志,转变其他贫困地区群众“靠等要”的观念,激发他们的自我造血能力。

这次新疆行,我们听到一个叫熊红久的名字,他是新疆文联驻村工作队总领队、驻恰木古鲁克村第一书记。恰木古鲁克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全村有一千零九十二户,三千九百五十八名村民,其中贫困户二百五十一户共计九百五十九人。

这个村太穷了,艺术家即使精通艺术,可总不能要村民饿着肚子来欣赏艺术吧。通过熊红久等人的考察,他们惊喜地发现村民们都会一手优秀的木匠活。平时村民们也靠着木匠活在周边揽活做,但收入有限,始终受穷。如何帮助村民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富起来?驻村工作人员四处奔走,到处筹集资金,终于在村里建了一千平方米的厂房,并引进了一家家具生产企业。厂房建好,散落在外务工却又赚不到几个钱的村民们都被召唤回村了,这样就能让有木匠手艺的五十七名贫困人员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同时照顾到家庭。

“巴扎结米”在维吾尔语中就是“集市的边上”,恰木古鲁克村自古就有做生意的传统,做好家具厂的安置和生产工作之后,工作队又积极筹集援疆资金建了一座两千平方米的夜市,吸引更多的贫困户摆摊做生意。大家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钱赚得多了,生活变好了,腰杆子都抻得更直了,于是原本贫困的村民们主动提出要退出低保。除此以外,衣食不愁了的村民们,开始想着创作诗歌了。

恰木古鲁克村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人人都感受到了“最好的地方就是家乡”,“诗和远方”都被刻在了心上。

汽车沿着中哈边境线奔驰,萨尔布拉克的草原的清晨,有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能将眼睛和心都塞得满满当当。

新疆之行的尾声,我们采访了一位神秘人物,这位神秘人物就是第九师161团的魏德友。当我们看见茫茫戈壁荒漠中长出的一朵特立独行的蘑菇时,魏德友的居所就到了。我跟着队友们匆匆下车,尊敬地向魏德友老人伸出了双手。这一刻,我却感觉有些恍惚了。

此魏德友,不就是二〇一七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魏德友老人吗?

我还记得,当时是泪流满面地看完了他的事迹,事后又在网上搜了相关情况看了好几回,每一次看,都会增加一些感动。人呀,有时候真的好奇怪,我是泪流满面看完老人的事迹的,可我现在亲眼见到了他,能紧握着他那双历经岁月被打磨得粗糙的伤残老手时,泪点那么低的我,竟然没有流泪。

握手,手掌之间正有一股力量汩汩流淌,在使我变得坚强。

五十多年来,魏德友老人始终坚守在兵团第九师161团二连,放羊、巡边,这是众人眼里多么平凡的小事呀。可是去听听裕民县哈拉布拉乡的村民们怎么说吧——“我们哈拉布拉乡与161团毗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能心有祖国,心有人民群众,甘于奉献,他就是不平凡的。老魏就是在平凡之中,活成了不平凡的样子。”

中哈新疆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缺少边境线最渴望的天然屏障。特别是漫长的冬季来临,当其他牧民都带着帐篷赶着牛羊迁移到别处牧场的时候,这一望无垠的荒凉草原中,就只剩下魏德友和他的一百多只羊。白天放羊、巡边,天黑之前把羊群赶进羊圈关起来。魏德友孤独地回到自己的“地窝子”,这时草原上只有风,天空里只有月亮和星星,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对话,人影子都不可能有,这是怎样一种可以令人窒息的孤单。

可是这样的情景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魏德友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那漫长漫长的冬季啊,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呢?

国家,安全。

魏德友时时刻刻都把祖国装在心中,他就是为国家而生,国家需要,他就没什么不能扛过去。

“你什么时候告老还乡?”临行时我问他。

“这是我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住这个地方,这是我和战友们的责任,我会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他的话语和眼神充满了坚毅。

责任编辑:胡汀潞

猜你喜欢

左宗棠新疆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暮年左宗棠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何谓高人
左宗棠巧对老屠夫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