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凤英:响应双循环 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发展

2021-04-07

新能源汽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氢能燃料电池智能网

“ 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迎来新契机,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突破口。”

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今年为第14次参会。

基于对所在行业深入调研与实践,本次大会,王凤英代表就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三项议案建议,分别为:《关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关于优化法律法规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落地的建议》。

响应国家双循环

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发展

过去十年来,中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以清洁化、智能网联化为指引的汽车产业正加速变革,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规模庞大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的先发优势。

近几年,以德、日等为主的外资企业掀起一波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狂潮,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仍以国内布局为主,产销量虽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类分化明显,市场仍未完全摆脱“低价占号车”的传统购买认知,海外市场发展较为薄弱。2020年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立,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迎来新契机,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突破口。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了全球化发展的诸多优势条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黄金窗口期压缩,中国品牌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影响力相对较弱,供应链中存在“卡脖子”产品,芯片、钴资源等关键技术或资源依赖进口等,都将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因此,王凤英代表建议:第一,制定5-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规划;第二,扶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向全球发展;第三,搭建自主的全球化供應链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出去”实力;第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带动企业互利共赢;第五,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营造氢能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化

2020年9月20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我国就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需加快推进低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应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车用氢能产业,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是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深入延伸至碳排放贡献度达45%的能源、电力行业。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具有零排放、效率高、运行平稳、耐低温、续航稳定等诸多优点,可有力拉动我国电力行业清洁化转型,更大程度助力碳中和目标。

然而,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导向尚不明朗,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加氢站管理缺位,车用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虽然基本掌握了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但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关键部件性能尚需提升,高压瓶阀、密封剂、碳纸等需要进口,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自主化能力还不足,整车制造及氢气价格过高导致产业化进程受阻。为支撑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我国亟需解决产业发展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因此王凤英代表建议:第一,制定氢能的国家级顶层设计,完善标准法规;第二,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第三,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能力,鼓励多手段降低推广成本;第四,加强优质资源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推进法律法规修订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跨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正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等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为探索解决汽车普及带来的环境、能源、交通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科技潜力巨大且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现行的产业管理方式在产品标准、法律法规适用性、产业准入等方面,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快速突破,限制、阻碍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应当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和宝贵经验,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国际一流的产业占位。

因此王凤英代表建议:第一,加快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第二,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第三,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充分发挥行业前瞻洞察,就中国汽车取得进一步发展提出多项议案建议,旨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紧抓机遇,直面挑战,重塑国际分工格局,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氢能燃料电池智能网
氢能“竞速”
氢未来
定位“零碳载体” 政府牵头发展氢能
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到来
智能网联汽车为冬奥会添动力
智能网联汽车仍面临三大挑战
北京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行业规模将超千亿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汽车制造商助推燃料电池“加速”
氢能到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