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寅生平与书画艺术渊源

2021-04-07闫大海

中华书画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唐寅

□ 闫大海

一、个人经历

1.居身屠酤,家遭变故

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唐寅出生在苏州府吴县阊门吴趋里皋桥。其存世书画作品上的题款常写“吴门唐寅”“吴郡唐寅”,还有一方与苏州地名相关的、篆文设计新颖的“吴趋”朱文圆印。然而,更为多见的是他署名“晋昌唐寅”,如唐寅的代表作《落霞孤鹜图》《秋风纨扇图》等皆自称“晋昌唐寅”,原来“晋昌”是古郡名,即甘肃瓜州玉门市以西的疏勒河中游和踏实河流域一带。唐寅的始祖可以远溯到北朝前凉之陵江将军唐辉,唐辉迁居晋昌,其子孙历任晋昌太守,获封“晋昌公”。又据学者考证,唐寅是唐莒国公、礼部尚书唐俭的27世孙①。因此,自唐代以来,唐氏家族都以晋昌为其籍贯。到了明代,唐寅家族作为曾经显赫的唐氏分支已经败落。

唐寅的父亲唐广德与母亲丘氏在苏州皋桥的闹市区开了一家酒肆餐馆,少年唐寅“居身屠酤,鼓刀涤血”“缠鸡握雉,参杂舆隶屠贩之中”,虽然生意兴旺,但是经商人的社会地位是远远比不上读书人的,于是唐广德将兴盛门楣的期望寄予在聪颖伶俐的少年唐寅身上,决心“用子畏起家致举业”。自幼“性极颖利”的唐寅没有让父亲失望,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书,数岁就能为科举文字,其父欣慰地感叹道“此儿必成名”。唐寅16岁时(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参加秀才考试,以“童髫中科第一”成绩当上苏州府学生员,蜚声吴中,一时“四海皆惊之”。年少得志、才华超群的唐伯虎不免恃才自傲,加之其性格中本有叛逆桀骜、落拓不羁的底色,以至“纵酒不事诸生业”,被前辈认为“其人轻浮”。

[明]唐寅 致若容札 26.7×64.1cm 纸本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唐寅的众多好友中,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才情相当且兴趣相投的人,他就是苏州张灵。《吴郡丹青志·张灵》记载:“张灵,字梦晋,家与唐寅为邻。两人气志雅合,茂才相敌。又俱善画,以故契深椒兰。灵画人物,冠服玄古,形色清真,无卑庸之气;山水间作,虽不由闲习,而笔生墨劲,斩然绝尘,多可尚者。灵性落魄,简绝礼文。得钱沽酒,不问生业,嘐嘐然有古狂士之风,为郡诸生,竟以狂废。”②张灵与唐寅都是狂放之人,二人整日嬉戏作乐、纵酒放怀,其狂诞之事,如与张灵裸身跳进学宫前的水池中击水为戏等,屡见于多种记载③,此不赘述。

唐寅于19岁成家,娶徐廷瑞次女为妻,过着读书游玩、吟诗作画的安逸生活。然而在弘治七年(1494)前后,唐寅家中连遭变故,他的父亲唐广德病逝,母亲丘氏、妻子徐氏接踵而殁,就连唯一的妹妹出嫁后不久也撒手人寰,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打击使得唐寅与弟弟唐申处于心碎肠断的悲惨境界。唐寅写下了令人动容的《伤内》:“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和《祭妹文》:“吾生无他伯叔,唯一妹一弟。先君丑寅之昏,且弟尤稚,以妹幼慧而溺焉。迨于移床,怀为不置,此寅没齿之疚也。尔来多故,营丧办棺,备历艰难,扶携窘厄。既而戎疾稍舒,遂归所天。未几而内艰作,吊赴继来,无所归咎。吾于其死,少且不俶,支臂之痛,何时释也?今秋尔家袭作蓍龟,以有此兆宅,来朝驾车,幽明殊途,永为隔绝。”

青年唐寅遭遇了诸多生活的不幸,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多位长辈的悉心栽培和呵护,才得以重新振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文林曾将年轻的唐寅介绍给苏州的士绅及文人阶层,唐寅结识了沈周、吴宽和祝允明。唐寅在痛失亲人后,华发早生,作《白发》诗:“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幽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凉风中夜发,皓日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文林得知后和诗一首,以此鼓励后辈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气羸发先改,五十头尽雪。岂无年差长,美鬓鬒如涅。颜颓讵足叹,树立恐中折。服苦死所甘,侥枉生亦窃。叶脱根株固,贞元难遽绝。天地閟杀机,与夺难穷诘。铿寿今亦亡,回死有余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灭。”

[明]唐寅 秋风纨扇图 77.1×39.3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位是长唐寅十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自相识之日起,祝允明便对唐寅格外看重,认为唐寅“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百俊千杰,式当其选”。唐寅家庭迭遭变 故后,意志消沉,祝允明曾劝唐寅奋发图强、举业以完成父亲的遗愿:“父殁,子畏犹落落,一日,余(祝允明)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一掷之耳。’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讨拟议,只求合时义。”最终,唐寅果然为第二年的乡试做了充足的准备。

[明]唐寅 落霞孤鹜图 189.1×105.4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乡试之前,唐寅自觉前途未卜,忐忑不安,便前往著名的福建武夷山仙游县九鲤湖祈梦。“九仙祈梦”在吴中文人间颇有影响,甚至成为一种风俗。据明代陆粲《庚巳编》卷六《九仙梦验》:“福建仙游县有九仙者,以祈梦著灵异。”俞弁《山樵暇语》详细记载了此事:“唐子畏寅未第时,往仙游县九仙山祈梦。凡祈者先至判官前致祷,祀以白鸡,留一宿,夜必有梦。子畏梦一人遗墨一担。”④唐寅夜宿此地,梦见判官赠墨一担,这个极好的兆头为唐寅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

2.高中解元,科场遭黜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八月,唐寅29岁,在乡试中“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一年七月,甲辰命司经局洗马梁储,翰林院侍读刘机为应天府乡试考试官。”唐寅在高中解元后,作七律《领解后谢主司》以答谢应天乡试主考官(座师)梁储:“壮心未宜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梁储对唐寅的才华十分欣赏,还朝后将唐寅的文章呈示给当时的礼部右侍郎、翰林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明弘治十一年冬,意气风发的唐寅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坐船经京杭大运河进京赶考。与唐寅同行的还有对之后会试舞弊案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江阴巨富——徐经。徐经,字直夫,别号西坞公,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直系高祖。到达京城后,徐经带着“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中”,二人又结伴拜访了在京城做官的吴中前辈,如吴宽、王鏊和乡试主考官梁储等人,还拜访了之后会试的主考官兼礼部右侍郎、翰林学士程敏政和礼部尚书李东阳。恰巧正值梁储12月离开京城前往安南(今越南),唐寅“慕敏政学问”并向其乞诗文以送座师梁储,于是程敏政写下一篇《赠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公使安南诗序》,文中对唐寅赞赏有加,两人的关系亦日益密切。

唐寅入京前已享有盛誉,又得到诸位考官的赞誉,然而,岂知“福兮祸之所伏”,正是与京城望达特别是主考官的过往甚密,埋下了不可收拾的祸患。会试开始两场之后,户科给事中华昶上疏弹劾程敏政受贿将试题泄露给唐寅和徐经,孝宗皇帝得知后下令彻查,后又交锦衣卫审查,徐经扛不住严刑拷打招供了贿赂之事,却又在复审中推翻自己的供词,说之前是屈打成招。关于这场著名的“弘治己未科场泄题案”⑤,历代争论颇多,记载也各有说辞,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唐寅、徐经被“黜充吏役”,发往浙江任小吏,唐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后,追求功名的热情也随之冷却,耻于赴任,绝意仕途。

3.壮游天下,鬻文卖画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因科场蒙冤案被累下狱,“金榜题名”的梦想破灭了,他满怀惆怅地返回故乡苏州,面对的却是外人的唾弃、夫妻(第二任妻子)反目(“僮奴据案,夫妻反目”)和“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的艰难生计,他在写给文徵明的信中言:“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仍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曾经个性张扬、心怀壮志的唐寅,如何受得了这样的欺辱。弘治十三年(1500),他决定买舟北上以疏解愤懑之情,这次千里之行,是唐寅人生中历时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游历,足迹遍布江苏、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等地,饱览了江南名川大山。

关于唐寅此次壮游的具体路线⑥,学界一般认为,唐寅从苏州出发走水路,第一站到达镇江,游览了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留下了“翘首三山何处所,却看身世使人悲”的诗文。然后沿长江,经过扬州、芜湖、安庆,再到江西九江,游览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胜地——庐山,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诗《庐山》:“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移家来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而唐寅存世中的一幅《匡庐图》中,便画有一书生骑驴悠游的形象,大概是描绘他自己“骑驴来看香炉峰”的情景吧。之后,唐寅又乘船溯江而上至湖北黄州,观看赤壁古战场遗址,攀登凭吊。接着南行入湖南,游洞庭湖、登岳阳楼、攀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仙游县九鲤湖,紧接着由闽入浙,登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然后来到杭州,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登上黄山与九华山⑦。后由于游资匮乏、体力不济,只得返回苏州。

唐寅的这次千里壮游为他以后绘画艺术创作的“外师造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胸中有了千山万壑,再加上他奔放的才气,使他的诗、文、书、画都具有了吴派其他人所没有的雄浑。

待唐寅远游归来后,发现家物皆被妻子典卖,一番争执,妻子抛他而去。唐寅因长途劳累、心力交瘁,加之家中经济情况也日益拮据,遂大病一场。文徵明作诗感慨:“皋桥南畔唐居士,一榻秋风拥病眠。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镜中顾影鸾空舞,枥下长鸣骥自怜。正是忆君无奈冷,萧然寒雨落窗前。”病愈之后,唐寅每日无所事事,纵情酒色,生活日益落魄。文徵明曾对他进行过规劝,却遭到唐寅的激烈回应:“寅顿首:徵明足下,无恙幸甚!……比来痴叔未死,狂奴故若,遂致足下投杼,甚愧甚愧! 且操奇邪之行,驾孟浪之说,当诛当放,载在礼典,寅故知之。然山鹊暮喧,林鸮夜眠,胡鹰耸翮于西风,越鸟附巢于南枝。性灵既异,趋从乃殊。是以……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剪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谨复。”此时的唐寅仍然沉浸在科场案之后的颓废之中,对已交往20年的好友的规劝反应过激,执意不肯做出任何改变,依然我行我素。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唐寅一边以寄情丹青、鬻文卖画为生,一边在桃花坞修筑了自己的别业桃花坞,流连诗酒。桃花坞中次第建成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和寤歌斋等几处场所。他在桃花坞中遍植桃树,经常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黄云等人来此雅集会文,谈诗论画。唐寅留下一首为大家所熟知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4.宁王赏聘,晚景凄凉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已过不惑之年的唐寅,每日与祝允明、文徵明等好友诗歌唱和、饮酒绘画,似乎已经忘记了早先科场案的挫折。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年,宁王朱宸濠为了积蓄谋反之力,四处网罗人才。姑苏之唐寅和文徵明也在他的视线之内。面对宁王的重金罗致,唐寅和文徵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徵明称病在家,没有应聘。唐寅则在两年之后,即正德九年(1514),前往江西豫章,应聘为宁王座上嘉宾。

关于唐寅此行,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宸濠甚慕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余,见其所为多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差人来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谓唐生贤,直一狂士耳。’遂遣之归。不久而告变矣。”此番豫章之行,可以说是唐寅在仕途上面的最后一次挣扎,虽然他能够及早全身而退,没有完全卷入宁王叛乱,但应聘成为宁王座上宾,已经为他带来了无法抹去的污点。唐寅曾说:“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寅遭青蝇之口,而蒙白璧之玷,为世所弃。虽有颜冉之行,终无以取信于人。而夔龙之业亦何以自致?徒欲垂空言,传不朽,吾恐子云剧秦,蔡邕附卓,李白永王之累,子厚叔文之 讥,徒增垢辱而已。”⑧可见,宁王事件之后,唐寅已经自比为有污点的白璧,以歌颂过王莽的扬雄、感戴董卓知遇之恩的蔡邕、依附过割据势力的李白、参与过宫廷斗争的柳宗元自况,对自己的政治期许完全破灭。

[明]唐寅 古槎鸲鹆图 119×26cm 纸本水墨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虽然逃脱了“宁王叛乱”的杀生横祸,但是这件事给他精神上极大的打击,回来之后思想更加消沉,生活上也贫困交加,加之其纵酒无度,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卧病在床。曾作诗:“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唐寅想作画换钱,市场上却连贱价的笋也无人问津,何况是他的画呢?可想见其晚年的境遇十分悲凉。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的冬日,唐寅应前辈王鏊之邀,在王鏊家中发现墙上挂着苏轼书《满庭芳·归去来兮》,当读到“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的词句时,他相信已经过了半百之年的自己来日无多,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如此强烈的精神暗示,加之长年酒色无度,唐寅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12月2日,这位才华盖世、坎坷一生的艺术家唐寅在家中病逝,享年54岁。去世之前他写下七绝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祝枝山写有两首《哭子畏》⑨悼念亡友:“天道难公也不私,茫茫聚散底须知。水衡于此都无准,月鉴由来最易亏。不泯人间聊墨草,化生何处产灵芝。知君含笑归兜率,只为斯文世事悲。”“万妄安能灭一真,六如今日已无身。周山既不容神凤,鲁野何须哭死麟。颜氏道存非谓夭,子云玄在岂称贫?高才剩卖红尘妒,身后犹闻乐祸人。”一代风流才子唐寅与世长辞,至死他也未能找到他的心灵故乡,“才人无禄又无年,生死悲欢总可怜”。

二、艺文师承

唐寅不像同龄好友文徵明那般生于书香门第——文徵明“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⑩,更没有雅好文艺的家学渊源。但是,唐寅自幼聪慧,父亲唐广德对其教育十分上心,少年唐寅熟读四书五经,成绩出众。加之唐寅得到诸位乡里贤达的关爱,特别是文林“爱寅之俊雅,谓必有成,每每良宴必呼共之”,带他进入了苏州主流的文人圈,唐寅还通过文林认识了沈周、吴宽等巨儒。下面将从诗文、书法、绘画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唐寅的师承渊源。

1.诗文追崇六朝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不但以精湛的书画艺术闻名,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他诗、词、曲赋等均有涉猎,其中以诗歌成就最高,在明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祝允明评价其诗文:“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其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仿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阎秀卿在《吴郡二科志》中说他:“善属文,骈骊尤绝。歌诗婉丽,学刘禹锡。”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说唐寅:“始为诗,奇丽自喜,晚节稍放,格谐俚俗,冀托于风人之指,其合者,犹能令人解颐。”由于唐寅生前没有刊印自己的作品集,其流传下来的作品集都是后人不断整理出来的。明代着力搜集、刊刻唐伯虎文集的人有袁袠、何大成、曹元亮等。

唐寅青少年时代就喜好文辞,这与当时吴中一带文人们倡古文辞的风气有关,唐寅早年的诗歌创作“颇崇六朝”“凡作诗肖古人之风雅”,如其代表作《金粉福地赋》,文辞旖旎,以极其铺张的辞藻描写了奢靡享乐的场景,曾被传诵一时,人谓“可入初唐四杰之室”。虽然有关唐寅学习诗文的师承资料,古籍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他早年的诗文风格主要是学习以《文选》为代表的六朝诗文。《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召集文人们共同编订的,其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所跨的时代虽然很长,但是由于他认为古代之经史诸子,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所以选入的文章皆是略古详近,大多都是魏晋南北朝作品。隋唐以来的读书之人无不习之。

当时在吴中地区,祝允明、徐祯卿、文徵明、唐寅等人都爱读《文选》,得了好的刻本必要相互传阅。祝枝山曾在《文选书后跋》云:“自士以经术梯名,昭明之选,与酱瓿覆久矣。然或有以著者,必事乎此者也。吴中数年来以文竞,兹编始贵,余向蓄三五种,亦皆旧刻,钱秀才高本尤佳,秀才既力文甚竞,助以佳本,尤当增翰藻不可涯尔。”其后更题“徐祯卿观”,计其岁仅19。又有“唐寅披玩”诸题字。可见唐寅曾对《昭明文选》下过很大的功夫。

2.书法祖述李、赵

关于唐寅书法师承的问题,要考量当时艺坛学书的风气。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认为,明代书坛以帖学盛行,“八分”“篆籀”几乎绝迹,小楷为馆阁干禄,“尚未梦见六朝胜境”,总之这是一个赵字笼罩风气的时代。如对吴门书风影响极大的书家李应祯早年也是以赵孟頫的字为基础。唐寅早年学赵书,瘦硬尖刻,但不亦步亦趋,后来受到唐代李邕的影响较深。唐寅的字体笔画圆润,体态秀美,在各种书体中,都可见赵孟頫书法的影响。如唐寅在《事茗图》上的题款,书法结体瘦挺方正、行笔潇洒利落,章法疏朗,字字之间偶尔自然牵带,其清俊流美之趣,与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笔意多有相似之处。再如《山路松声图》的题跋,结体与赵孟頫《帝师胆巴碑》极为相类。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其父即为《文选》作注之李善。李邕少负才名,曾订正过乃父之《文选》注。经李峤等人推荐,拜左拾遗,历官户部员外郎、陈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故人称“李北海”。其书法初学二王,后乃变其体,风格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尤长于碑颂,号称书中仙手。其影响所及,宋元以后米芾、赵孟頫汲郡、董其昌等皆受其沾溉。

唐寅书法受到李邕影响更为深远,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在性格上唐寅与李邕之洒脱不羁的性格相类;其二,是由于唐寅在学赵孟頫时追本溯源而回到李北海的缘故。对比中国美术馆所藏另一卷《落花诗》与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岳麓寺碑》,书法结体以欹侧取势,似奇反正,笔画婉转,风格流畅,风格主要出自李邕。

3.绘画集阙南北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曾言:“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对唐寅而言,最重要的绘画老师是沈周和周臣。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记载沈周:“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又说唐寅“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唐寅通过沈周继承南宗一脉的绘画风格,又通过周臣上溯北宋李唐、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等画院画家。他在广师古人、近人的基础上,将行家、利家两种形态、审美趣味的艺术熔铸一炉,不仅为文人画一路的绘画注入了强烈的塑造意识,并摆脱了文人画松散的形态特征,且彰显了文人的审美趣味。

(1)近师沈、周、杜、吴

A.沈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早年所作细笔山水,如《双松飞瀑图》,远山峰峦繁密重叠,临流傍水文士盘腿席坐观赏美景;岩石表面布满扭动交错的披麻皴,以淡墨勾染分阴阳面,苔点层层点染,用笔细腻;高低松树挺拔秀润,芭蕉叶片以花青、赭石染成,具有古雅朴拙之趣,颇得沈周苍润的神韵。

[明]唐寅 骑驴归思图 77.7×37.5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明]唐寅 款鹤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幅《品茶图》,是乾隆帝常常悬挂在静寄山庄(画上有“静寄山庄”鉴藏印玺,乃乾隆皇帝在河北盘山静寄山庄“千尺雪”茶舍中的文物)的挂轴。画作上除了其中树法明显模仿李、郭风格外,构图、皴笔与《双松飞瀑图》一样,均可看出沈周的影响。唐寅研究专家江兆申认为,沈周对唐寅存在着原则上的启发:“即大体上,沈周南宗构图、北宗笔墨的这种贯通南北山水画传统的尝试,影响了唐伯虎相反地以北宗构图、南宗笔墨来融合南北山水画传统的尝试。”譬如,上海博物馆藏唐寅的《款鹤图》画中对角线的构图,显然有来自沈周的那些如故宫博物院藏《京江送别图》典型对角线构图的影响。

而沈周在花鸟画方面对唐寅的影响更为显著。花鸟画发端于六朝而成熟于北宋。画法风格主要为工笔写生与水墨写意两大派,介于二者之间,则又有没骨一派。沈周三者皆能,尤其以没骨与写意花鸟见长。

B.周臣

关于唐寅与周臣的师承关系,最重要的记载见于王世贞《艺苑卮言》:“周臣,别号东村,亦吴人。所得宋郭、李、马、夏法尤深。其用笔视唐生亦熟,特所谓行家意胜耳。唐每有酬 应,多从臣磅礴,始落笔。若臣者,可谓外接文进者也。”但是“多从臣磅礴”的说法比较含混,所以江兆申认为“唐寅与周臣之间的师生关系,虽未必真有拜师的仪式,但师生的称谓似乎是存在的”。

周臣存世作品中主要以南宋院体风格作品为主,譬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山游骑图》,堪称是他的代表作。此作主要远袭南宋画家李唐和刘松年,亦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的画法。画面以北宋全景式构图展现春山行旅的题材,设色清雅秀丽,笔法劲健明秀。山石方折峻峭,勾皴细密硬朗,画中房屋建筑工谨准确,人物造型精准。体现其艺术风格忠实继承了南宋院体一派特点的作品还有上海博物馆藏《山斋客至图》《亭林消夏图》《春山游踪图》等。

唐寅受周臣影响的作品,可以以上海博物馆藏唐寅《骑驴归思图》为例。此图在构图上主峰矫然而起,左边水口分三层远远落下,右边山谷一人骑驴正向山舍。山石皆以斧劈皴,附以湿墨晕染,树法以墨笔界划边界,枯枝转折方劲有力,显然是南宋院体家法。

C.杜堇

唐寅是在30岁(1499)赴京城会试时与杜堇相识,有诗相赠:“白眼江东老杜迂,十年流落一囊书。长安相见红尘里,只问吴王菜煮鱼。”

杜堇,字惧男,初姓陆,别号柽居,又以青霞亭自署。丹徒(江苏镇江)人,约活动于明代中期1465至1509年间。成化初,应进士不第,遂以文人及职业画家的身份寓居北京,亦往来南京、江苏等地,与当时著名的公卿贵族、伟望硕儒多有交游。根据画史记载,杜堇兼擅人物、界画、山水、花鸟。现存画作则以人物故事画为主,除白描风格外,亦有继承南宋院体风格设色精致的工笔人物画。他的画作对明代中后期人物画影响深远,特别是唐寅的人物画风,便明显受到杜堇的影响。

D.吴伟

吴伟,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幼年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17岁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名重当时。曾数次入宫,得到明孝宗御赐“画状元”印,弘治末年“得居秦淮之东涯”,终日饮酒狎妓。吴伟擅长山水、人物,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中坚,也是世称“江夏派”的宗派大师。其山水画承续浙派风规而笔墨更为肆意纵横,画风雄健豪放。

其人物画主要有两种面貌,一是师法宋元人“白描法”,以上海博物馆藏《铁笛图》和故宫博物院藏《问津图》为代表,用游丝描和铁线描行笔,笔致温文秀雅,上追李公麟的雅致风貌;一种则是参以南宋李唐“折芦描”、梁楷“减笔描”而成,纵笔写意,点写刷染,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美国马萨诸塞州博物馆藏《东方朔偷桃图》、故宫博物院藏《太极图》《树下读书图》等。唐寅也曾画过“东方朔”题材的作品,行笔放逸,墨韵沉厚,有吴伟的影子。

南京、苏州两地相距不远,唐、祝两人性情风流、生活放浪,必然也会造访南京,会友狎妓,唐寅、祝允明曾于1503年题吴伟《歌舞图》,这是三人交游的证据。唐寅与吴伟有同样的生活体验,故而也以绘仕女美人见长,只是吴伟不善诗文书题,而唐寅的仕女画则能表露出更多意涵,题诗往往透露出儒家的训诫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所以更能产生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也具文人风流的趣味,如《王蜀宫妓图》《李端端图》即是如此。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行笔多折芦描,率意纵劲,跌宕洒脱,明显受到杜堇、吴伟等人发展白描画的创新画法以及写意风格的影响,而所题诗文运用典故,借古喻今,以画自伤、自解,流露出狷介傲岸的性情。

(2)远宗郭、李、马、夏

唐寅承袭北宗一派山水画的风规,相较于南宗一派文人风格山水画更为显著。唐寅早年曾与文徵明专门探讨过南宋画家李唐的山水经营布置,据《南宋院画录·李晞古关山行旅》载文徵明跋曰:“余早岁即寄兴绘事,吾友子畏同志,互相推让商榷,谓李晞古(李唐)为南宋院画之冠。其丘壑布置,虽唐人亦未有过之者。若余辈初学,不可不专力于斯。何也?盖布置为画体之大规矩,苟无布置,何以成章?而益知晞古为后进之准。”李唐为南宋画院之冠,上接北宋,下启马、夏,鉴赏家称唐寅尤得李唐心印。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是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浑,犹存北宋范宽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尚均明显地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画的新风。他是从北方山水传统转变为南方山水传统的关键性人物,如其传世名作《万壑松风图》,以“阔笔皴法”来组织山石结构和松枝的枝干,浓淡水墨染出远近空间和林荫光景。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说唐寅20岁左右作的一幅山水“松壑憩亭阴诗意,细润圆秀,全法李晞古,而无画院习气,精谨之至”,这件作品已不可寓目,而在唐寅存世的其他山水画作品如《清溪渔隐图》中还可见李晞古的影响,画中的树石、水口皆学李唐。

宋代是山水画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唐寅除了绍述李唐以外,还兼学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南宋马远、夏圭。马远、夏圭是南宋初期至中期的画院待诏。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及理宗时为画院待诏。活动年代与马远同时而略晚,主要精于山水,风格也大略相同。马远用笔清劲而外露,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二人都爱用拖泥带水皴画山石,先用水笔皴擦然后落墨,水墨交融,淋漓尽致。唐寅在周臣影响指导下,学到了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他又参合了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注释:

①陈传席、谈晟广著《中国名画家全集·唐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吴郡丹青志·张灵》,关于张灵与唐寅关系的记载,亦见于[明]黄鲁曾《续吴中往哲记·卷一》、[明]徐祯卿《新倩集》、[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③如[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一、[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六、[明]阎秀卿《吴郡二科志》等等。

④[明]俞弁《山樵暇语》卷九,关于此事还见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七《梦墨亭记》、[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一。

⑤参看邓晓东《弘治己未科场案再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7月刊。

⑥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记载:“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⑦吕健《疏狂驰鹜 千里壮游——唐寅的游历》,见于苏州博物馆编《六如真如——唐寅的如梦人生》。

⑧[明]唐寅《唐寅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⑨[明]祝允明《祝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⑩[明]文徵明《莆田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唐寅
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他哪是风流才子, 分明是落魄公子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从唐寅集的浮沉之路看明代文集选编风格变化
元宵(节选)
唐寅绘画专题
唐伯虎毁于铁杆粉丝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唐寅《桃花庵歌》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