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评价分析

2021-04-06何建宝

时代汽车 2021年5期
关键词:驾驶人员汽车驾驶应对策略

何建宝

摘 要:为稳步增强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驾驶人员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应急应变能力之外,还需要做好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工作,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文章以汽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作出研究对象,在明确不安全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影响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旨在引导驾驶人员形成安全行为,以不断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能力。

关键词:汽车驾驶 驾驶人员 不安全行为 应对策略

1 引言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62亿量,机动车驾驶人员超过4.2亿,汽车数量的稳步增加,在便捷公众出行的同时,不合理的驾驶习惯,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仅2019年,机动车车祸发生次数达到200114次,死亡人数达到52388人。为切实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机制,采取相应举措,引导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行为,消除醉酒驾驶、超速驾驶等不良驾驶习惯,使驾驶人员能够行成良好的驾驶心态与驾驶习惯,有效应對驾驶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2 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

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的深刻探讨,在思维层形成正确认知,明确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危害性,对于后续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基础。

目前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主要表现为醉酒驾驶、超速驾驶、攻击性驾驶、疲劳驾驶以及驾驶技术不娴熟等。具体来看,部分汽车驾驶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较为严重的侥幸心理,在饮酒后违法驾驶机动车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酒精之后,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的反应时间会延长,导致驾驶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对突发情况进行快速反应,造成制动距离的增加,引发安全事故[1]。超速驾驶作为较为常见的不安全行为习惯之一,由于车辆行驶过快,使得驾驶人员对行车环境、路况信息缺乏针对性的判定,影响了驾驶人员的反应能力,同时容易引发疲劳感,从而大大增加安全风险。攻击性驾驶作为路怒症的具体表现,驾驶人员在情感因素的刺激作用下,作出超速、违规变道等违法违规行为,无形中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往往会处于疲劳状态,出现视线模糊、反应下降、焦虑,如果驾驶人员没有及时停车进行适当的休息,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大大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汽车驾驶人员需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才能够灵活处理各类复杂的驾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驾驶人员不熟悉车辆的性能、道路交通规则以及驾驶技巧方法,无疑会使驾驶人员难以根据自身的判断,对车辆进行针对性的操控,影响了车辆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2]。醉酒驾驶、超速驾驶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应对与处理,势必增加驾驶风险,导致安全事故的增加,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危及生命。以醉酒驾驶为例,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1月份到6月份,共查处酒驾醉驾90.1万起,因酒驾醉驾导致死亡交通事故1525起,经济损失1.43亿,造成1674人死亡。为改变这种局面,有效控制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在明确不安全行为诱发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应对,科学防范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以保证汽车驾驶安全性。

3 影响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从实践角度来看,造成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性行为的出现,受到性格、驾驶技术、道路状态以及违章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疏导,势必诱发不安全行为,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

3.1 个人性格对于汽车驾驶行为的影响

从个人性格的角度来看,可以将驾驶人员划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标准型三大类别,三种类别的汽车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对于外部因素的反应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外向型驾驶员,对于驾驶风险有着较强的防控意识,反应速度较快,可以有效处理各类突发性问题,但是其在车辆驾驶过程中出现误操作的机率较大,容易出现不安全驾驶的行为[3]。内向型驾驶员,驾驶较为谨慎,但是反应速度较慢,对于突发情况,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地判断与应对。标准型驾驶员,其驾驶动作标准,能够完全按照驾驶要求,熟练完成车辆驾驶操作。

3.2 道路交通对于汽车驾驶行为的影响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通过各类交通信号、监控设备,对车辆进行指挥与管控。驾驶人员在行驶到陌生路段,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极易出现违章情况,部分驾驶人员由于情绪激动,与交警执法人员产生纠纷,甚至形成对立情绪,对驾驶人员的安全驾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同时,汽车运行状态对于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机械故障,往往会分散驾驶人员的注意力,无法对行人、车辆进行主动避让,进而诱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驾驶技术对于汽车驾驶行为的影响

汽车驾驶人员自身的驾驶能力以及对驾驶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汽车驾驶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过往经验来看,驾驶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可以较好地应对复杂路况,根据路况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驾驶行为,在保障驾驶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提升驾驶的舒适性。以驾驶技术不娴熟、驾驶经验不丰富的驾驶人员为例,其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如果遭遇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心态的出现,使驾驶人员难以准确获取各类交通指示信号,也无法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调整驾驶行为,进而使得驾驶人员无法正确的控制车辆速度、灯光,无形之中,增加了车辆行驶过程中遭遇的安全风险。

4 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应对策略

汽车驾驶人员安全行为的养成,要求充分明确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不安全行为诱发因素,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引导下,制定针对性的举措,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培养安全驾驶行为,逐步消除不安全行为,持续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4.1 加强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

为科学应对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存在的不安全性行为,应当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深入的宣传,提升驾驶人员对于安全驾驶重要性,酒驾、疲劳驾驶等不安全行为危害性的认知水平,通过思想认知的转变,引导驾驶人员形成内生性的动力,有针对性地规范自身的行为。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关于酒驾的专项活动,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酒驾醉驾查处惩戒力度以及相关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宣传,帮助驾驶人员明确酒驾醉驾的危害性,从思想上杜绝酒驾醉驾等行为的出现。为更好地提升宣传教育成效,还可以丰富宣传手段与宣传方式,提升驾驶安全行为宣传的影响力[4]。

4.2 开展系列专项检查行动

基于汽车运行状况对于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汽车检验制度,组织人员定期对车辆底盘、发动机、制动等模块进行评估分析,掌握汽车基本运行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保养、维修等工作。同时做好维修信息的归集、汇总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对汽车进行长期追踪,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方式给出专业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汽车运行状况的提升,使驾驶员在车辆驾驶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分配自身的精力,保证了驾驶的专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4.3 做好驾驶人员日常培训

考虑到部分汽车驾驶员对于汽车性能、驾驶要求存在错误认识,在安全行为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化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开展环节,可以从驾驶技术的提升、驾驶习惯的养成以及驾驶环境的优化等角度出发,对驾驶人员开展系统化的培训工作。例如在驾驶技术培训过程中,增强驾驶人员对于车内环境的熟悉程度,如图1驾驶室基础结构所示:

通过对方向盘、刹车、离合等相关组件位置的了解,可以帮助驾驶人员快速掌握操作技巧,获取车辆信息,从而有效的进行安全驾驶,有效规避驾驶风险。

5 结语

对汽车驾驶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客观分析以及梳理,有助于引导驾驶人员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认知,细化不安全行为的诱发因素以及主要危害,结合过往有益经验,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案,引导规范汽车驾驶人员形成安全的驾驶习惯,从根本上增强汽车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

参考文献:

[1]雷星,阿克巴尔·吐尔遜.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汽车世界,2020(8):113-114.

[2]陈宝振.进一步提高汽车驾驶员安全行驶的途径分析[J].时代汽车,2020(10):81-82.

[3]刘诚成.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分析[J].大众汽车,2020(9):78-79.

[4]朱品红.谈汽车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与汽车维护保养[J].时代汽车,2020(10):63-63.

猜你喜欢

驾驶人员汽车驾驶应对策略
浅谈汽车驾驶安全隐患预防及对策思考
安全驾驶 远离“路怒”情绪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素质的途径
如何提高汽车驾驶的技能及节油措施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