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侧围D柱下角板冲压成型问题浅析
2021-04-06李奔全郭幼清谭超河
李奔全 郭幼清 谭超河
摘 要:采用AUTOFORM软件对某车型侧围D柱下角板数模进行成型性有限元分析,预测出3处起皱或开裂风险。为解决D柱下角板成型问题,通过对D柱下角板成型工艺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造成D柱下角板成型不良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分析结果,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改善工艺结构,优化料片,使D柱下角板在成型过程中材料流动得到改善,提高产品的工艺性;通过CAE模拟再次进行分析验证,D柱下角板的起皱变量和减薄率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现场调试优化,使D柱3种成型问题得到了解决。
关键词:D柱下角板 起皱 开裂 成型结构 料片 起皱变量 减薄率
1 引言
侧围D柱下角板在车身中属于结构件,属于侧围总成零件,其所处搭接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四周都有匹配搭接,造型比较复杂,属于成型难度较大的重要零件,本文简要介绍了本公司某车型D柱下角板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D柱下角板的开发提供参考。
2 零件的工艺分析及成型状况
2.1 成型工藝分析
在汽车车身结构件中,D柱下角板搭接区域如图1所示,零件具有造型较复杂,成型性和尺寸精度要求比较高等特点。本文侧围D柱下角板,材料采用B280VK,料厚1.6mm,零件的外型尺寸为405mmx391mmx111mm,左右件合模的成形方式,采用手工线生产。
D柱下角板的造型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冲压成型方案,在产品数模前期,为保证零件成型质量和尺寸要求,对D柱下角板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因左右件对称,采用了左右件合拼的成型方式。其OP10成型结构采用常规压料+直翻边形式(图2),料片直接选用CAE展料料片(图3),模拟分析完成后成型极限如图4所示,结合零件变薄分析,成型模拟结果见图5,有1处开裂风险较大,其减薄率达到34%,开裂风险极高。通过成型和起皱分析,图6所示位置2和位置3,在成型后这两处起皱变量为0.303和0.217,结合成型过程(图7)以及起皱准则判定(结构件起皱值要小于0.08),该两处在成型过程中处于严重起皱的状态。
2.2 问题分析
针对D下角板3处位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制件自身的造型,对造成各处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位置1处的减薄率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料片该处为缺口,根据缺口敏感性和应力分析(图8),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点,在翻边过程中局部材料产生压缩失稳,易于直边产生开裂现象。而针对位置2和位置3处出现的起皱现象,起皱分析显示在成型翻边结束前11mm时,该处已经出现了严重起皱的现象,此处造型在X向和Y向都是内凹,翻边料片又是出于自由状态,容易造成该处材料流入较多,而且此时翻边刀块和凸模之间的间隙也还没有贴合接触,导致这两处位置产生起皱。
3 优化方案
3.1 开裂优化
通过开裂问题分析结果,对于料片缺口应力集中导致产品局部开裂现象,料片做如下改善。将料片局部缺口进行补料,改顺此处线条,消除缺口带来的应力集中而失稳的影响,采用冲孔工序再进行局部修边的工艺,剪掉补充的材料,以保证产品边界尺寸,优化料片和局部修边后,减薄率降到9.6%,满足开裂减薄率要求(减薄率要求18%以下),开裂问题解决。
3.2 起皱优化
通过起皱问题分析结果,对于产品造型引起的起皱位置,通过优化成型结构采用夹料翻边来控制走料。采用图11所示的成型结构,在下模增加夹料板,成型时在压料板压住板料后,上模翻边刀块与夹料板接触,然后一起夹住翻边料片往成形,在此过程中通过夹料力控制材料流入,对材料自由端进行约束,抑制了材料的失稳。由于夹料翻边造成的产品局部边界不稳定现象,可在后序冲孔工序增加局部切边解决(见图12)。成型过程如图13所示,整个过程中无起鼓褶皱出现,起皱效果明显改善,起皱变量由0.303降低到0.03。
实际制造生产使用此工艺,最终产品局部无起皱现象,成型质量满足要求如图14所示。
4 结语
侧围D柱下角板是车身结构件中关键部件之一,其几何形状比较复杂,成型困难。通过传统成型工艺分析和改进后工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传统成型工艺方法,在翻边过程中D柱下角板局部区域产生起皱缺陷,同时减薄率偏高,开裂风险极高,产品无法满足质量要求。
(2)通过优化料片缺口,消除缺口应力集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减小减薄率,解决了局部开裂问题。通过采用夹料翻边工艺,优化了材料流动,解决了局部起皱问题,后续通过在冲孔序增加局部修边工艺,保证了产品边界尺寸,产品成型质量满足要求,对此类零件的冲压工艺设计和质量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孝培.冲压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田嘉生.冲模设计基础[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3]蔡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扬玉英.大型薄板成型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向小琴,喻涛.锻造工艺对钢中组织偏析的改善[J].锻压技术,2014.
[6]田野,吕明达,黄余平.汽车前门加强板冲压工艺参数优化[J].锻压技术,2014.
[7]霍中雪,高锦张,贾俐俐.轴类零件冷镦成形的预成形工步设计及优化[J].锻压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