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2021-04-06杨庆张丹
杨庆 张丹
摘 要:在教育领域,“课程”是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职教改革的关键。其中,模块化课程体系类似于搭积木的构建方式,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很灵活,其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根据各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建构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可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也可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劳动市场需求的变革。
关键词:能力本位 模块化 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同质化、“就业难”等问题。与“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企业的“用工荒”,这使得不少用人企业难以招聘到紧缺的应用技术人才。“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的原因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匹配和失衡。致使,学校“教授”非企业工作岗位技能“所需”,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以何种课程定位,来应对这日益激烈的矛盾,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项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合所有工作岗位的普适性能力(例如: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这是学生胜任一份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二是符合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此部分能力的获取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
2 高职院校构建基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仿照本科教育使用学科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感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传统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不够清晰,学校开设的不少专业课程,并非对应工作岗位技能“所需”,严重影响院校的就业品质。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标的,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将岗位技能对应的所有课程划构为大小不同的模块,各模块可以灵活自由的组合,不仅可以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便利,也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既可以获得针对心仪工作岗位的更多实践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便可沉浸至工作情景,体验“实践”的乐趣,做到乐于学;还可以靶向明确的获得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从而实习便可“上手”,增强胜任工作岗位的自信心。
3 高职院校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课程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 职业原则
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指向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在开发课程时,要基于对应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岗位技能所需的知识点、能力和人格素质作为核心内容;在建设课程时,需要邀请领域专家、职场精英等全程深度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在实施课程时,要借助合适的职业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特定工作岗位场景,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切身体验。在评价课程时,应以是否具备胜任特定工作岗位的能力作为评判的标准。
3.2 校企合作的原则
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校企合作的原则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应对口企业开展紧密合作,
及时动态了解对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依据岗位的技能要求明确专业的核心能力,将其作为专业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指南。并在课程开发时,吸纳企业一线资深专家全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只有如此,才能使院校“所教”即企业岗位“所需”,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第二,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课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基本由学校专任
教师承担,学校专任教师远离对应专业的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岗位,对其技能要求了解不全面或是没有及时追踪其變革,从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重难点;另外因 “实战”经验不足,教学过程过缺乏自身经验的传授与分享,致使授课干瘪晦涩,很难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吸收企业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岗位专家、能手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实施,既可以使课程的教学实施紧扣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如此,才可以增强职业教育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
第三,校企合作共同评价课程。以往传统的课程实施后,课程的考核完全由学校组织,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偏离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对应企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要求企业方参与到课程的评价阶段,进而保证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考核评价全流程都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标,不走样。
3.3 模块化原则
根据专业对口岗位的技能要求,明确专业的核心能力,再将核心能力根据工作流程分解成相应的子能力,明晰各子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进而建构课程模块。在确定整个课程体系模块时应根据不同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需求来建构,同时既应考虑各独立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也需考虑其相应的独立性。
4 基于能力的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4.1 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是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动态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的构建课程,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构建积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建立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课程资源库,为学生的学习提高提供便利。
4.2 以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就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建构而言,以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其要义有三:
其一,重视开设关涉通用性职业能力的课程。笔者通过走访校企合作企业调研获悉,相比扎实的专业功底用人单位更加看重通用性职业素养。热情、礼貌、敬业、勤奋、好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重点考量的指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应重视开设培养通用性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注重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养,以利于学生养成普适性和通用性的能力。
其二,注重“教、学、做” 一体化的教学,大力加强学生以专业技能为切入点的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形式,融入实际生产(服务)情景,在沉浸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 “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授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获得专业性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终身学习和自主创业等发展性能力。进入新时代,社会节奏加快,产业升级加速,职场供需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备的职业素养将更多的体现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等方面。因此,为保证学生不在职场中落伍,在培养专业性职业能力解决就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发展性能力的培养。
5 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块
在建构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时,课程模块的建构至关重要。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诉求,以下几个基本模块必不可少:
5.1 通识性课程模块
通识性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普适性的职业素质,它包括基本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关键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难度低,但却是职业能力建构的基础和关键。
5.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由针对专业大类、相近专业集群开设的多门专业课程组合而成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专业群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必修的课程,为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服务。这些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5.3 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性课程是根据社会产业细分,针对特定的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而开设的课程。该模块内的课程特点是专业性强,相比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实现就业分流的关键模块。
5.4 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专业拓展知识,一部分是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以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相关课程。课程涵盖创新创业课、专业拓展课、学历提升课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职业规划来个性化的选择学习。这一模块的课程比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层次更高,旨在确保学生毕业后在职场可持续发展。
5.5 学校社团课程模块
学校社团课程,俗称“第二课堂”课程,是指学生在课外参与由学校社团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学校社团课程看似娱乐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对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5.6 顶岗实习课程模块
将校外教学活动划分为顶岗实习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涵盖企业实习以及在企业参加的培训,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在该模块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具有更为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职业实践性,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效,更加有益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6 结语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为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时应遵循职业原则、校企合作原则以及模块化原则,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為核心,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XJKX19B098)。
参考文献:
[1]柳桐,张树维.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汽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1,34(01).
[2]孙德刚,郝萍萍.基于“双创”能力本位的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
[3]于世东,郝颖,封雪,吴鹏.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16).
[4]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分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8,19(03).
[5]袁利平,杨阳.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5).
[6]王雪香,吴海霞,赵丽娟,张宇婷,王益民. 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0).
[7]欧海波.高职机电类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 南方农机.2019,50(24).
[8]于艳莉.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