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为金山石化选址出力
2021-04-06朱永嘉司徒伟智
朱永嘉 司徒伟智
在中科院院士名单中,有谭其骧先生。在上海社联近年评定的已故“68位上海社科大师”中,又有他。要说“双料大师”,他当之无愧。他丰厚的学问,值得敬佩。他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治学态度,值得效法。
谭其骧先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我回忆,我就先来讲一则小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上海在金山有一个石化厂,它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2年国际形势缓和以后,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那时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决定引进四套石化装置,生产化纤,解决全国人民穿衣的问题,其中有一套装置落地在上海。
同年7月间,在我参加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时(当时常委会学马列著作,由我和王知常、萧木轮流辅导),有一次学习休息间隔,马天水(他当时主持市委工作)给我说这件事,说想把它落户在金山卫,考虑到那里海滩成陆的历史状况,不知会不会被潮水冲塌,能否找人论证一下这个问题。我想,欲作这方面历史论证,则从专业性质抑或学术水准看,谭先生俱系最佳人选。为此,我与市计委商量,想请谭其骧先生一起去考察一下金山卫那儿海陆变迁的历史状况,查考石化放在那儿会不会遇到海水冲刷和地层塌陷的问题,于是在7月30日那天约了市里的同志一起去金山卫海边考察。
在谭其骧先生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天的行程:“七月三十日,星期日,上午九点许党委来电话,嘱至党委会,朱永嘉有事找。準时到,候至十一点渠始来,谈金山卫附近海岸涨坍,约下午一点半动身。未能午睡,到时至校门集合,同行者朱外,程玉清、张修桂。二点到市委某负责工业同志偕行,取道闵行、柘林,沿海到金山嘴下车。稍事观望,因此处海潮直逼海塘也。续进至青龙巷、西盐场,下车南行,迳盐场至海边,约二公里许,海拔3.2(米)处折回大堤,登车至金山卫城内西门金卫公社,晤负责同志,谈围堤工程设计。五点三刻动身回沪,八点到家。”
此后谭其骧查阅了相关文献,不到半个月,起草了一个报告,说明这里是冲积滩涂,由于长江的泥沙和杭州湾钱塘江泥沙的冲积,只会向海洋延伸,不至于坍塌。报告从历史角度,为金山的石化厂选址提供了参考的意见。
看过他的意见,我与写作组的纪树立同志(后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一起,再去金山卫那个海滩看了一次。因为纪树立是搞自然辩证法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那天我们在那里细细观察,看到的是一个海滩,一个不断延展的大海滩。一条条田埂,围出一块块晒盐的滩地。白茫茫,一片空旷,不见人烟。我与纪树立议论。他赞同谭先生意见,也认为这是冲积平原的外延,只要长江水不断,钱塘江水源源不绝,泥沙就积淀于此,不致出现被潮水冲刷坍塌的后果。
这样我便把谭先生的报告和后来目睹的状况告诉了马天水。事后得悉,石化装置放在金山,选址、勘测工作早在进行。我们请谭先生作历史考察,作为一种配合,也许效果在于让专业决策高层的选址决心更加坚定吧。
谭先生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他到哪里总忘不了对当地进行历史的考察。抗战时他在遵义待过三年,遵义在唐代贞观九年置郎州,贞观十三年改名为播州,唐末为杨保所据,谭先生写了一篇《播州杨保考》,对杨保的族员、迁徙占据播州的经过、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及其后裔的分布都一一作了考证。抗战胜利后,他随浙大一起自遵义复员到杭州,在杭州的三年多,他就研究杭州和浙江省的历史地理。50年代初,我们参加土改工作到了皖北,工作告一段落后,稍稍得闲他又开始研究考察当地历史。据我所知,观察金山海滩,谭先生也不是就此止步。他以后进一步研究上海海陆变迁。从1972年他的日记记载看,这一年撰写的,有《上海成陆变迁》一文,还有《再说上海海陆变迁》一文。到1982年他写《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后记一文,又重提1972年那时写的文章。他补充了1972以来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认为1972年时他将历史时期海岸线推展速度快慢的原因比较简单地归之于长江所挟带江口泥沙量的多少和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摆动,这个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还有另一个因素是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海面的升降,海面的升使海岸停止前进或后退,海面上的下降使大面积海岸滩涂出水成陆,岸线迅速向外推进。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便是如果全球天气进一步变暖,那么海平面就会上升,也会威胁到岸线的安全,这是需要在推进建设中多加关切的。从这一点上讲,谭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研究着眼点始终关注到国家建设。
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案例。谭先生还有关于黄河水利的研究,证明黄河的安流,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作用,水土保持在其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黄河的安流,便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植被的恢复有关。这就为我们在黄河中游地区要组织各地农村推进农牧副渔综合发展,一部分地区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恢复草场提供了历史根据。历史研究,要为国家的利益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谭先生是楷模啊!
(整理者司徒伟智为杂文家,曾任《上海支部生活》《报刊文摘》主编)
责任编辑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