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背面:颠沛流离的一家人
2021-04-06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21年4期
杜甫描写燕子筑巢、鸳鸯卧沙,言外之意是对现世安稳的深切向往。此诗是个谜面,谜底藏于第二首诗的结尾:“何日是归年?”他乡的春景再美,哪里比得上故乡呀?什么时候才能踏上归程?他既然如此自问,证明归期难定,只好在诗里表达思乡之情。
他能在成都落脚,喘歇一口气,四处游赏的背面,是一家人的颠沛流离。五年前,他选择了裸辞,拖家带口前往秦州(今天水)投奔侄儿。尽管有亲友救济,日子仍旧艰难:因为缺粮无法生火煮饭,井水冷冻成冰,衣被不足,夜晚冷得睡不着觉。为了不让钱包空空如也,特意留一枚钱币,自我宽慰。
杜甫仅住了三个月便被迫动身,在同谷(今成县)逗留近一个月,最终将目的地定在天府之国成都。除了自然环境适宜居住,还有几位老朋友在那儿工作,可供依靠,比如高适、裴冕、严武。腊月初,全家人悄然启程,月底抵达成都。他看见热闹的城镇、高大的华屋,冬天依然苍翠的树木。历经战火、流离失所且饥寒交迫的诗人,眼睛里终于有了一丝光彩。
得到亲友帮助,杜甫在溪边修起几间草屋。他游览武侯祠,欣赏锦江春色,聆听笙箫之乐,陪邻翁同饮,下棋钓鱼。严武为他找了几份工作,均做得不长,忧国忧民、“旷放好论”的诗人不太适合混迹官场。杜甫生活来源主要是好友的供给。据统计,在成都期间,有12人为杜甫提供过资助,他一次次用诗作记载友人的慷慨之舉,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写完《绝句二首》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再次丧失倚靠,只得离去,四处流落。五年后,病逝于一条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