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米的高峰上,有她牵挂的一群“兵儿子”
2021-04-06俞佳铖
俞佳铖
2020年12月中旬,连续下了好多天雨,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大山峰的山间小道上,挑着两筐蔬菜的叶美英艰难前行。尽管鞋上绑着稻草防滑,但她还是摔了一跤,一屁股坐在地上,萝卜滚了一地。
她来不及检查自己伤了哪里,立马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要是被熟人看到,传到部队里,大伙儿又该担心我的安全了。”见周边没人,叶美英松了一口气,爬了起来,把一个个萝卜捡回筐里。
半个多世纪以来,叶美英攀登海拔900米的大山,给战士们送瓜果蔬菜,累计走了近5万公里山路,挑坏了20余根扁担,磨烂了百余双鞋子。战士们把她当母亲,一声亲切的“老妈”,道出浓浓的鱼水情怀。
2020年10月20日,69岁的叶美英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山上的解放军长啥样?
叶美英的拥军情结,是父亲传给她的。五六岁时,她经常会看到父亲叶华仁挑着蔬菜出门,听奶奶说,父亲是去给附近山上的解放军送菜。
“解放军是谁呀?”“解放军是老百姓的保护者!”奶奶讲着绿色军营的故事,年幼的叶美英坐在一段木头上,枕着奶奶的膝盖,听得出了神。
叶美英的家在莲都区正岙门村,地处大山峰的半山腰,父亲叶华仁当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着那一代人特殊的军人情怀。早些年,大山峰上来了一支部队,在山顶建营房设哨所,由于当时通往部队的公路还没修建,所有东西都靠人力搬上山,部队物资严重匮乏,战士们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叶华仁于是自发扛起帮部队采购瓜果蔬菜的任务。
“爸爸,山上的解放军都长什么样啊?我帮你一起送吧。”受父亲影响,叶美英很想为战士们做点什么,但父亲觉得她年纪太小,没力气走山路。直到14岁,叶美英才成为父亲的小助手,父女俩定时往山上送菜。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叶美英看到他们身穿绿色军装、头戴绣着五角星的帽子,身姿挺拔,非常威武。战士们吃着他们送去的蔬菜,一脸满足,叶美英感觉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20多岁时,叶美英和同村的叶方富结婚。她看中这个小伙子,也是因为对方支持她家的拥军行为,时不时会来帮忙。
通往部队的山路崎岖险阻,有5公里左右,上山需要一个半小时,空手下山也需要一个小时,最窄的地方不过一人宽,遇到恶劣天气,一路泥泞湿滑,危险异常。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叶美英正式接过浸润着父亲汗渍的扁担,挑起给部队送菜的重任。
1982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叶美英夫妇有了责任田,她决定一周两次給部队送自家种的蔬菜。四季豆、西红柿、冬瓜、包菜、青菜等,应有尽有,战士们爱吃什么就送什么。
叶美英和丈夫商量决定,长期给部队免费送菜,“自家地里种的,不值什么钱,你们爱吃我就高兴。”但战士们坚持要付钱:“你们辛辛苦苦种出来,还要挑到山上,如果一分钱不收,我们吃着也不安心。”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只好各退一步,叶美英象征性地收少许本钱,不收劳务费。
看着叶美英常常往部队送近百斤的蔬菜,有不理解的村民说:“这种既赚不到钱又吃力的事谁愿意做,她难道傻吗?”
话传到叶美英耳朵里,她说:“比起军人吃的苦,我个人吃点亏不算什么,如果这叫傻,那我会一直这样‘傻下去。”
以后我也能叫您“老妈”吗?
1996年冬天,平日里节衣缩食的叶美英突然“一掷千金”,花2600元钱安装了村里第一部电话。村民们来看稀奇,泼冷水的不少:“你花那么多钱就为了装一部电话,值不值啊?”
“值,当然值。有了电话,部队里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我立马送上去,方便多了。”叶美英把电话搁在家里最高的柜子上,生怕哪个熊孩子跑进屋玩坏了。
寒来暑往,叶美英负责送菜,丈夫叶方富负责种菜。步入中年,叶方富不放心妻子独自挑着重担跋山涉水,但叶美英不愿意让丈夫一起上山:“家里这么多田,全靠你忙活,每天够累了,这条山路我走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没问题,你担心啥。”
话虽如此,叶美英可没在这条老路上少栽跟头,但她从不让丈夫和战士们知道,即使路上耽搁了,她会推说:“走累了,歇了会,喝点水。”
2008年初,天下大雪,漫山遍野的积雪足足有1尺多厚,部队断了电,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叶美英怕战士们没菜吃,挑起两筐蔬菜出发了。“你一个人上山太危险,等等我。”丈夫抓起一件棉袄,紧跟着出了门。
山路几乎被大雪阻断,夫妻俩根据以往的记忆,摸索着可以通行的小道。无奈,山路太滑,特别是有坡度的地方,根本踩不住。叶美英挑着菜筐,丈夫在后面托着,好不容易前进了几步,不料脚下一滑,两人滚回原地。
“这样不行,天黑都到不了部队,得想个办法。”叶美英边捡蔬菜边琢磨。吸取教训,两人想了个办法,用绳子把菜筐挂在肩膀上,一人一筐驮上山。果然,手脚并用,山路好走多了,平日里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他们摸爬着花了三四个小时,终于到达山顶。
看着浑身雪白的叶美英夫妇,战士们感动得红了眼眶,大伙儿手忙脚乱,帮忙卸货、端来热水。突然,一名小战士脱下身上的军大衣,一把给叶美英裹上:“老妈,快穿上,暖和。”一声“老妈”,听得叶美英流下了眼泪。
战士们都忍不住,自发地喊着“老妈”。叶美英拉着他们都手:“都是好孩子,别哭了,哭坏了身子,还怎么保家卫国。”
从那以后,战士们都管叶美英叫“老妈”,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子,在大山里拥有了同一个母亲。叶美英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无论一路多艰辛,只要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和灿烂的笑容,再苦再累都值了。
多年来,叶美英和战士们有了亲人般的默契,每次远远看到她来部队,哨兵会第一时间吹哨“迎接”,哨音刚落,冲出来十多名战士。看着他们朝自己奔赴过来的样子,叶美英笑开了花:“孩子们,我来看你们了!”部队指导员开玩笑说:“您这一喊,和哨声一样灵啊!”
一些刚入伍的新兵小小年纪离家千里,不习惯这边的生活,叶美英像母亲一样,听他们诉说心事,帮他们整理床铺衣物;还用老兵的例子,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环境。
两三年前,新兵小杨从大上海来到深山老林,心中难免失落,情绪一度消沉。叶美英知道后,跟部隊指导员商量,把小杨接到自己家里。晚上,她张罗了丰富的饭菜,还特意在小杨面前放了一小碟白糖:“小杨,我没去过上海,听说上海菜比较甜,我给你拿点糖,你要是觉得口味不习惯,就加糖。”听着这话,小杨“噗嗤”一声笑了。一旁的叶方富忍不住说:“老太婆,你别闹笑话,哪有人吃菜蘸糖的。”
这晚,叶美英夫妻俩和小杨边吃边聊,像父母一样轮流给小杨夹菜,嘱咐他安心在部队,好好干。深夜,叶美英给小杨铺好暖和的床褥,小杨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心头的不安和纠结渐渐消失,他挽着叶美英的胳膊说:“我以后也像战友们一样叫您‘老妈,行不?”叶美英说:“可以呀,你不叫我‘老妈,我也把你当儿子。”
之后的日子里,小杨变化很大,刻苦钻研通讯技术,成了专家型技术兵,后来他又主动申请,调到更加偏远的云南某部,因表现优异,被破格提干。
咱家的拥军传统不能丢
近些年,通往部队的公路已修建完工,战士们出门采购方便多了。叶美英带着他们在营房附近开垦了几块菜地,种上时令蔬菜,还搭建了栏舍,养鸡、养猪。
虽然部队的物资不再匮乏,但叶美英只要有力气,还是会给战士们送自家种的蔬菜,逢年过节常常做些馒头、粽子和糖糕等送上山。战士们虽然不想让“老妈”这么辛苦,但也没多加阻拦,因为他们知道,叶美英送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母爱”。
2018年夏天,酷暑难当,天刚蒙蒙亮,叶美英就催丈夫起床去菜地摘菜:“早上园里的菜新鲜,尽量挑好的摘啊,我要上山给战士们送去,几天不见,还怪想他们的。”叶美英一边唠叨,一边起床烧水。
“太热了,过几天凉快些再去吧。”叶方富虽然嘴上这么说,手里已经拿着工具出了门。趁着早上还有些凉风,叶美英挑起带着露水的茄子、黄瓜等蔬菜出发了。
毕竟上了年纪,途中又热又累,加上山路陡峭,她突然眼前一阵晕眩,瘫倒在地。“哎呀,老妈,您怎么摔了!”正巧一名战士路过,立马背起叶美英去附近医疗站。一路上,战士看到她脚上破旧的解放鞋,忍不住掉下眼泪。几十年来,叶美英给部队送菜,风雨无阻,鞋子总是磨得不能再破了,才舍得换……
如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已成家立业,妈妈每次去送菜,他都特别担心。面对儿子的劝说,叶美英“倔强”得像个小孩:“我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腿脚还行,不信你来跟我比比,说不定爬山还是我快呢。以前是你外公送菜,现在是我来送,等以后我老得走不动了,你必须回来,接过我这根扁担,咱家拥军的光荣传统不能丢。”
儿子在电话那头听着、应着,这么多年,他感受到妈妈对待战士们的一份心,备受激励:“妈,我时刻准备着,只要部队有需要,我随时回来。”
虽然现在有了手机,随时随地可以联系,但叶美英还保留着家里的座机,保留着老号码。在她眼里,这个号码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连接着她和部队之间的一条亲情纽带。
每年“八一”建军节,部队都会邀请叶美英参加座谈会,和战士们拉家常、唱军歌、做游戏,热闹非凡。春节时,叶美英也是部队年夜饭的座上宾,战士们都说:“只有‘老妈来了,才感受到真正的团圆。”
这么多年,叶美英迎来一批批新兵,送走一拨拨老兵。每次部队有新兵来,指导员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述叶美英的拥军故事,让大家知道这里有一名把他们当亲儿子一样疼的“老妈”。
退伍后的老兵,一直和叶美英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他们会给“老妈”寄一些土特产。每次收到东西,叶美英都会给他们打电话,话语中一如既往的操心:“你们别给我买东西,别浪费钱,我知道你们牵挂着我,我也想你们,有时间记得回家来,我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从青丝到白发,叶美英给部队送菜,已然成了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只箩筐,近百斤蔬菜,压弯了扁担,也压弯了叶美英的腰。她一天天老去、佝偻的身影,在战士们眼里却无比高大,那是一个“老母亲”的背影,有着岁月催不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