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是部什么书

2021-04-06王寅

慈善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体系文化

王寅

学《黄帝内经》,我们要不断给自己提问题,要想学问高,要想学问深,怎么做?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先学会找出问题,再学会找准问题。当学会问的时候,我们就明白,这个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不是答案,是“问”。

聪明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很简单,一个字,就是“问”。不断地问,一路追问到底,问到最后的那个根本点在哪里,这个答案就出来了。但最后这个答案,可能还是一个问题,所以从问题开始,又从问题结束,这就是追智慧的方法。可能不理解的人会说,问到最后问不完,好像事情没解决。其实不然,就是在这“问”的过程当中,把所有的疑问一一解决了,这也是禅宗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法。

因此我们就先来问问,《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是医书吗?

当有了人类,就伴随有各种疾病的发生,就要有各种医治疾病的方法和经验总结。作为中华民族,中医学完整体系的形成就是从《黄帝内经》这本书开始的,它用阴阳五行观点,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据历史记载,650年前,也就是1347年至1353年间,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当时整个欧洲被一个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疯狂席卷,夺走了2500万人的性命,死亡人数占了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引起“黑死病”的鼠疫杆菌,直到1894年才被发现。经由鼠类、蚤类传染疾病的途径,也是迟至1898年才被人所知,可见14世纪的欧洲对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是毫无办法的。

而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也有瘟疫发生,但从来没有过像欧洲这样惨痛的记录,这充分说明了中医的神奇、伟大。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战胜疾患、灾难,使之生生不息,延绵至今。

是中医必读书吗?

肯定是,因为学中医一定要学《黄帝内经》。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醫很有意思,很奇怪,奇怪在哪里呢?曾经有一个德国媒体对我做过采访,话题是关于中医在德国的传播,他说:“德国人现在很相信中医,但是中医很难学。”他就讲了一个为什么难,他说:“全世界人都在学西方技术,而不必要懂这个国家的文化,也不需要懂它的文字,翻译过来,熟悉它的符号就能学了,就能掌握这门技术了。”的确如此,就像我们对外国人始终不了解一样,我们也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但是我们可以学他们的技术,很多高科技的东西,翻译过来我们就能学会,就能使用,中国人都是可以掌握的。

但是中国的中医就不同了,难在哪里呢?很多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想去学中医,但一接触到中医深奥的俗语:阴阳、五行、经络,就摸不着头脑了,不像西医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中医不单要学习中文,还要学习中国文化,只有学会了中国文化,才能懂得用阴阳的思辨方式去思考问题。世间所有事,万变不离“道”与“术”,就是阴、阳。一个外国人要学会中国文化,非常辛苦,因为文化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几代的传承,想一下子懂得中国文化,那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中医传到国外去给外国人学的,给外国人宣扬的,大部分都是属于“技术”一类的东西,比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这些中医的治疗手段在全世界风行无阻,公认为是一种技术,可以掌握,可以教,可以学。但中医真正的内涵是天地、阴阳、五行之道,这个“道”是他们很难掌握的。

为什么?

这就是中医文化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一种大智慧的学问,是我们中国文化灵魂的东西。而这个灵魂的东西,在中国文化的史书里它藏在哪里呢?就藏在《黄帝内经》里面。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学《黄帝内经》,而且是作为第一基础来学。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本,是根本。神秘的《易经》《紫微斗数》《梅花易数》等数术学,都是以《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建立的术数体系。所有的诸子百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也都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读懂了《黄帝内经》的儒、道体系,看佛经,一点不难。但这本书若不懂,要想看懂其他的那些书,很难。

是修炼之书吗?

《黄帝内经》开篇就提到如何修炼成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者,可修炼至与天地同寿,没有终时;至人者,也可达到真人的状态;圣人者,比至人差一点,但也可活几百岁;贤人者,是最低的层面,亦可以活百岁。

由此可见,现在的人到底少活了多少岁?

中国文化是一个可以以小悟大的体系,研究我们身体的思考思维过程,就是研究帝王之术。一个帝王治理一个国家,和我们治理自己的身体,在“道”的层面是同一个概念。

《黄帝内经》里面有关修炼的内容讲得很多,“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人是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是“天地合气”形成的。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两股气和合形成人。因为我们人身上有阴、阳两股气,就是负能量和正能量,所以是人就有缺点和优点,人无完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看伟人,他们都有缺点,因为本身就是一个人。不能单用全是“阳”或者全是“阴”来形容一个人,纯阳无阴或纯阴无阳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一定是有阴、有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道”。

什么是“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身是由阴、阳两股能量组成,这个能量靠什么推动呢?是“气”,也就是我们讲的“精、气、神”。

是命理之书吗?

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几十套术数系统,就是现在所谓的算命学、预测学,可以用数字算出来我们每个人的命和运。

命有先天之命,还有后天之命。根据每个人先天的一些东西算出来的命,我们叫“定数”,是先天之命。但是算命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的命,而不是说我们的命就一定是这样子。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人生,拥有的是后天之命,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人生的运作来改变先天之命的。如果认为先天之命决定一切,这是“宿命论”。如果通过后天的修行和思考,再加上精进和努力,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运命”。《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如何“运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我们经常说要战胜命运,要改变命运,如果我们连先天之命都不懂,又怎么去改变我们的命呢?所以必须读懂自己的命在哪里。

读懂自己的命有多种方法,有《周易》的读法,也有名字的读法,也有用《黄帝内经》的读法,用阴阳五行的读法,从任何一点下手都可以。《周易》算的是宿命,我们改不了,因为它取的是先天之数,除非时光隧道重新回到娘胎去,换个时间出生。所以《周易》是运用术数演算命运的一种方法,说是算命,其实不叫算命,叫“批命”,俗语叫“批八字”,“八字”是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是没法改的。

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能不能改呢?当然能改,《了凡四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告诫世人不要被“命”束缚手脚。通过自强不息,精进努力,内可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能量场,外可通过行善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

是治国之书吗?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因为它是帝王用来治国的一本书。《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套系统叫“五运六气”(是在综合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地支推算出来的方法,来预测气候变化而推算疾病流行的一种理论。五运即以木、火、土、金、水的属性来论述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六气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及时令节气),是专门来测算国家什么区域、什么时候会发生灾难,哪个地方会歉收,哪个地方会有水灾,哪个地方会有旱灾等。一个甲子60年的推算结果,会在朝堂上公布于众,并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也就是说预测有灾难发生,作为一个帝王他首先就要防,要将今年收成入库、造册,以预防下一次的灾难可能会发生。

2003年是癸未年,中国发生了非典疫情,而1943年也是癸未年,中国同样也发生过一次大的瘟疫,美国哈佛医学博士、医学专家霍华德·迈克尔在其出版的 《上帝的坏笑——大病毒时代来临》一书中,其中有一篇幅就专门记述了“1943年在北京霍乱”。两次瘟疫正好相隔一个甲子60年,难道能说这是时间巧合吗?

所以《黄帝内经》以前来讲,乃是帝王之道,也是可以用来治国之用的一本书。

《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呢?

其实《黄帝内经》是我们每个人连接儒、释、道文化的一个桥梁,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东方文化都是主张由“内”下手来解决问题的,而《黄帝内经》恰恰是专研“内”的经典,如果读懂了这本书,我们做事、做人、悟道的方法就找到了,改变我们运程的方法也找到了,我们的命运就能改变。东方文化从来就不是宿命论,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改变命运的方法,故而会迷失自己。

《黃帝内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套通用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用于治理国家,管理企业,治病救人,调理养生,识人用人,修身养性,悟道成佛……凡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黄帝内经》相关。因为这是渗透入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我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受到它的影响,只是日用而不知也。

此前都说中国文化只有哲学思想,而没有哲学体系,实是谬矣,如果中国文化没有哲学体系,那么中医有没有体系?如果中医没有体系,又是怎么治病的呢?

所以中医必有体系。那中医的体系是什么呢?是医学体系吗?好像跟科学的医疗体系又不同,中医其实是一门哲学,里面蕴含了深刻哲理,尤其中医治病的方法是辩证论治,是辩证法。

那中医到底是一门哲学还是一门医学呢?

答案是中医既是文化,又是医学,还是哲学,更是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一门辩证法。所以中医是有系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它的辨证论正是哲学,它的方剂组合针灸用药是科学实证。于此我们中华的哲学文化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呢?

所以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医学巨著,哲学巨著,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人类的一部圣典,这是我对《黄帝内经》研究的一个体会。

它是一部认识世界的万能工具书。是一部你想让它成为什么书,便是什么书的书。

根据国家古籍博物馆介绍,我国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是《素问》金刻版,但未残本。《素问》《灵枢》均保留比较全面的最早版本,是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此页书影即为此版本,由国家古籍博物馆提供。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体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谁远谁近?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