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之志(智)
2021-04-06王静
王静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一则。它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的《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小品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则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故事,在本期《幼儿画报》中以绘本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文与画结合,让小朋友们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故事的魅力。《愚公移山》的思想性极其深邃,小读者们还可能领悟不到那些深邃的道理,那么我们就从比较浅显的故事意义来帮助孩子们一起认识这则故事吧!
很多传统的寓言故事发生的时间都设定在一个神秘的年代——“從前”,从前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高高耸立着,阻碍了村子里人们的出行,愚公一家人就生活在这两座山里。愚公,一个鲐背之年的老人家,看着村里的人们日日为走出大山而发愁,想着这村里的子子孙孙都要为这两座大山所困,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一个彰显了“大志”与“大智”的决定。
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大家:“我们把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挖平吧!”一家人积极响应并出谋划策。愚公、愚公的儿子、愚公的孙子都加入到挖平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大事中来,他们不仅要挖山,还需要把挖下来的石头、泥土运到遥远的渤海里。说干就干,挖呀、搬呀、运呀,经历夏天到冬天,冬天到夏天,季节反反复复更替着,他们从不停歇。
移除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即便放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人力充足的现代社会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那个资源匮乏的“从前”,这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愚公却立志要去做这件事,并带领子孙切切实实地干了起来。
小读者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愚公非要把山挖平,而不是一家人搬出大山呢?如果你小看这个问题,随便回答一下,那么你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提升孩子格局的机会。愚公之志的可贵之处,除了他志向的坚定和不畏困难的决心,更在于他的起心动念为的不是一己之私。用世世代代的努力把山移除,受益的是后代的所有百姓,这志向是心怀山里所有人的命运而立下的。
故事中有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即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智叟,同样是一个老人家,和愚公年龄差不多。作为一个已经从劳动工作中“退休”的老人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愚公不同,他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看着愚公搭上一家老小辛苦移山的样子,不禁嘲讽:“你这么做也太傻了!”在他看来,一个90岁的老人还能有几年时光呢?这山这么高,怎么能挖得完呢?而愚公回答:“就算我挖不完,我还有儿子;儿子挖不完,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我们一直挖下去!而山不会变高、变大,总有一天能挖平的。”每个人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智叟眼里的时间是眼前的一分一秒,是一程短暂的生命。而愚公“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他的时间观很大,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说的便是这类人。
阅读绘本前,我们可以向孩子提问,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愚笨”,什么是“聪明”?读完绘本后,不妨让孩子再认真思考,愚公真的傻吗?智叟真的聪明吗?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愚笨”,什么是“聪明”?也许和之前的答案会不很不一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