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君:践行雷锋精神 活出生命意义
2021-04-06高寒潇
高寒潇
去年2月28日上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暨岗位学雷锋活动推进会在北京召开。温州晚报社记者、“雪君工作室”栏目主持人郑雪君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年近6旬的郑雪君在人生的道路上践行着雷锋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
坚定使命:为基层群众解决更多困难
1994年3月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的男子来报社寻求帮助,还没开口就哽咽了。原来,他的爱人叶爱兰是当时温州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在校工作已经11年,深受学生爱戴,辛勤耕耘,积劳成疾,两个肾都要移植,全家人变卖家产仍远远凑不足这笔医药费。
当晚,郑雪君连夜写好《向叶爱兰老师伸出“春天的手”》的报道,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见报后,温州全市人民捐款持续一个月,总额达12万元,特别是孩子们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一元一元、一角一角、甚至一分一分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抽屉里找出来,真诚地捐赠给叶老师治病。郑雪君一分一角地收好,点清并送到叶爱兰的家属手中,帮助叶爱兰成功完成换肾手术。
渐渐地,郑雪君领悟到,新闻记者岗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最好平台。面对越来越多找她倾诉困难的群众,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她认为有责任要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办法、解难题。基层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然而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幸运的是,郑雪君迎来她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2003年,为了更好地践行“三贴近”,架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温州晚报社编委会决定让郑雪君组建团队,“雪君工作室”应运而生。
持续温暖:善举大爱从中国走向世界
有了学雷锋团队,“雪君工作室”的助人之举还走出了浙江、走向了世界。
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郑雪君率团赶赴云南旱灾地区采访。在昆明当地采购到10万瓶矿泉水和3000袋大米,共2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分别运往曲靖、宜良等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郑雪君团队采写的相关报道在温州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关单位又组成医疗专家队、水利专家队奔赴灾区开展义诊和帮助灾区挖了30口井,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给这些井命名为“温州井”。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市发生了7.1级强震。“雪君工作室”向社会发出了“为灾区捐一顶棉帐篷”的倡议,得到了温州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短短两天时间,就捐助了320多万元。郑雪君带领志愿者紧急采购了530顶保暖帐篷、1000个保暖睡袋、5吨灾区急需的药品、22吨的食品,共45吨救灾货物,总价值达300多万元。
2014年,“雪君工作室”迈出国门,向遭受火灾的意大利侨胞带去慰问金,当地的侨领们说,平常都是国内受灾,华侨捐款送到国内献爱心,这次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华侨受灾,国内同胞捐资送钱到国外给受灾的华侨,让他们感受了祖国和家乡的温暖。全球华侨为之感动,称此举史无前例。
精神传播: 700多场道德讲坛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郑雪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感物质慈善很重要,但精神慈善更可贵。2013年9月,“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堂正式开讲。
为了更广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雪君工作室”还走进宗教场所、文化礼堂、民营企业组织宣讲,总场数已达700多场,已迎来了200多名主讲人。他们中有领导干部,有道德模范,有教师,也有普通司机,等等,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或他人身上向善向上的故事,传递正能量。
郑雪君说,公益道德讲堂不仅要在温州讲、浙江讲,还要在全国讲,甚至到世界各地讲,让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世界弘扬光大。2017年1月、5月、7月,她先后到荷兰、美国和中国香港发表演讲,受到华侨华人和外国朋友的欢迎。讲好温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成为“雪君工作室”的使命和担当。
“温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城如其名,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这片温暖、大爱的沃土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践行雷锋精神奋斗终生。”郑雪君说,她要秉承温州人“义利并举”“善行天下”的精神,将温州人的爱心善心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