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西:这里曾有一座渔头庙
2021-04-06蔡刚华
蔡刚华
在古城漳州,曾有一位圣医是因为对普罗众生的大爱而由人入神的,他也铸成了闽南传奇里不应缺少的重要一环,他就是吴夲。人们一般亲切称他大道公,当然闽南人还把大道公尊为吴真人或保生大帝。
在古城有不少专属传说是围绕大道公而展开的,古城东濠沟边原本就有一座专祀大道公的渔头庙。坊间除了人尽所知的“点龙眼、医虎喉”的诊病传说,还有广为传颂的治好宋仁宗母亲又放弃御医之位,千里迢迢再回闽南为百姓诊治的感人义举。
渔头庙的由来与钦命首位闽籍琉球国正使潘荣不无关系。完成“册封”使命后的潘荣在明弘治元年(1488)上书要求告老还乡,孝宗皇帝恩准并赐“月廪岁夫如制九年”(九年内照发薪米和用人费),辞京回乡后的潘荣选了漳州城内商贾繁盛之地的东铺街新建府第。东铺街通往府第的巷叫尚书巷,相邻的巷叫给事巷,皆以他的官阶来称呼,时间一久便再无它称了。盖了府第之后,他又加建了一座家庙。因为在渔市边,后得名渔头庙。
渔头庙虽为家庙,但庙内祀奉的尊神却是大道公,这里或许真的有一条让宋代的神医与明代的户部尚书隐秘维系的情感纽带,当年的一则传说则更有说服力了。当年的潘荣还是穷书生时,他的岳父母很是瞧不起他。有一年,岳父做大寿,潘荣好容易凑上一千五百文钱,用红绳串起,就从老家潘田动身往岳父家祝寿去了。他的岳父家在石码,要从西溪的镇头宫过渡,镇头宫里供奉的就是保生大帝。潘荣搭渡时,一脚踩空竟让手中的一千五百文钱跌落江中,两手空空地给岳父拜寿,当然是吃尽了冷嘲热讽,这最直接的后果也催生了他若干年后的会试及第。衣锦还乡时,他特地再去拜望老丈人。只是那年的西溪大旱,镇头宮渡口搭渡时忽见淤泥间显现一小缸,里面竟是当年的一千五百文钱,串绳依旧红艳如初。幡然领悟后的潘荣把所有的感恩都归于大道公的一路荫庇和用心激励。
接下来建家庙供奉大道公已顺理成章了,但故事到此仍未至跌宕起伏處。潘荣夫人是时常乘轿前往白礁、青礁参香的,出文昌门,过接官亭,走东乡十里,到万松关隘时已大汗淋漓了。但过了江东桥,还有十多里的羊肠小道在等着他们,先要抵达白礁参香后最终抵达青礁的慈济东宫(原属漳州府辖区,今属厦门海沧区),这一路的舟车劳顿或让一品夫人催生了某些额外的想法。每次参香,位于乡野郊外的白礁、青礁两宫每次因一品官员的家眷参拜,都选择让闲杂人等及庙祝行回避之礼。一个积虑许久的念想在潘夫人的脑海翻滚闪现。她再向青礁大道公拜筊时,提出欲接大道公往城里新盖的家庙供奉,话毕当双筊落地时竟“圣杯”获许。青礁大道公是“软身”(即四肢关节均能活动)神像,此时的潘夫人便命家仆速将大道公神像抱藏于官家轿中,不敢停歇一路急奔赶回城里渔头庙供奉。这也才有后人在点评两处宫庙时的一说:“渔头庙大道公是‘金身(即原始雕像),而青礁慈济宫的香炉是金炉(即原始香炉)”。
时光荏苒,有些说法已无从考究了。城里的老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或许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一品夫人的率性与执着,言语中也多有戏谑诙谐的民间软语,但所有的揶揄反都增添了渔头庙大道公官家背景的这层光环,香火倒也十分兴盛。如果说上述的坊间传闻尚无史料可考,而接下来的几则故事则是有据可查的。
渔头庙名震漳州城,除了大道公“金身”,据说便是大道公的灵验“药签”。渔头庙大道公的神签有百首,除问事签外更有百多首的“药签”,分为成年、小儿、内外科和妇科几个签筒,据传这些药签的处方,乃先请城内名医拟定,后经明清两代名医的验证完善。虽药方简单,有的只是二三味药,但疗效仍有针对性。在那个缺医少药,确需精神关怀的特定年代,药到病除确也存在。
另一则传奇是在抗日战争的1938年。厦门沦陷后,日敌飞机十分猖狂,经常飞抵漳州进行狂轰滥炸。某日,日机又来空袭,在漳州城的上空绕了几圈后,便对城中最“闹热”的渔头庙又投下一颗炸弹。其它炸弹都一连串爆炸了,街上百姓死伤无数,唯有掉落在渔头庙这颗炸弹被悬空卡在屋脊处。其时躲避在庙里神明脚下、案下的附近居民及过路行人约有七八十人,这一卡真让这一带的百姓躲过一劫。当日驻军国军七十五师即派工兵连前来处理,费尽气力才将卡在渔头庙屋脊的未爆弹安然搬了下来……那些天,漳州城尽传大道公显灵救百姓的传说,绘声绘色中版本不一。
如今漳州城里安奉大道公的渔头庙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只剩一落孤独破旧的尚书府,在索居与狼藉中一天天地老去。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着人间百态,包括善乐、爱欲、取舍……
大道公生前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名医,极受闽南百姓的爱戴,神化后更受到群众的爱戴与信仰。其实无论是人是神,无论在城里或居城外,无论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只要他心中装着百姓,人们就一定永远地将他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