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天明
2021-04-06陈曾婷
陈曾婷
天还亮着。一切都还安好。
工地上仍一片忙碌,发出空灵的一声声脆响,“哐当哐当———”;楼下的小孩儿还在游戏,嬉闹声能蹿上十八层楼;老式摩托车由远及近,一路轰鸣,那声音急促匆忙。
我坐在这里,听这声音,听啊,听———
天渐渐暗了,还没有黑。
远处,山的边界模糊了,与天融在了一起,与水溶在了一起。
是谁在吵架,这远处都能闻着的火药味;是哪枝花成了爱情的告白,香气扑鼻,令人陶醉;是谁家的醋坛子打翻了,还是柠檬精在作怪,淡淡的酸味……
我们一家人围坐桌前,板栗稀饭的美味在味蕾间蔓延,和着接连亮起的路灯,口中咀嚼的速度和楼下飞驰的汽车一样,风在两栋高楼的中间呼啸而过,带走了滑进肚里的味道。
父亲起身关上了窗,窗帘也被拉上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十八点整。”广播里的整点报时一如往昔。
啊,這也许是外界唯一不受阻挡的声音。
我做什么好呢?
我有手表,可我不能只盯着它,听它嘀嗒嘀嗒单调的声响。听电梯上下运行的隆隆声,听表姐与舅妈的视频通话声,听开水翻腾和电磁炉呼救般嘹亮的“哔———”,听碗筷唱着歌,听水龙头拧开一瞬间的欢愉。
吃饭了,门开了,人走了,钥匙响了,父亲躺着,修正带要坏了。
母亲悄悄,悄悄地走着;父亲重重,重重地叹着;表姐轻轻,轻轻地说着;外公慢慢,慢慢地呼噜着。
世界如此宁静。
宁静到我听到了打开手机的声音,笔落在纸上的声音,椅子挪动的声音,抽鼻子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
我紧紧地盯着,盯着本子,盯着笔,盯着纸,盯着字,盯着……
盯着表。
我信步走到阳台,望去。
天黑了,灯亮了,人散了,车少了,鸟飞了。
深吸一口气———
远方隐约传来几声犬吠。
真怀念哪。
怀念老房子。
怀念彻夜的蛙叫蝉鸣,怀念村口戏台上婉转清越的唱腔,怀念风与树的对话,怀念四处弥漫的饭香,怀念凹凸不平的小路,怀念朝夕相处的邻居,怀念电线上的鸟儿,怀念天井里厚厚的青苔,怀念街头巷尾的叫卖声。
怀念,已成为回忆的一切。
有的只是即将变成旧房的新房……
我就坐在这儿,等待,等待夜深,等待深夜后的天明。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描述的感受细腻独特,真实动人。作者以散文诗式的语言,写出自己等待天明时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首先,环境描写真实具体,语言凝练又有细节。天由亮到渐暗再到黑透,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思也随之变化,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被调动。尤其是听觉的描写十分传神,无论是工地上的敲击声、楼下小孩儿的喧闹声、老式摩托的鸣笛声、邻里的吵架声、报时声、电梯声、家人闲谈声、碗筷碰击声、烧水声还是夜深人静时听到的衣服摩擦声、犬吠声等,都写出了普通小镇的环境与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致又有画面感。其次,形散神聚,语意含蓄,引人思考。作者想表达的很多,却不开门见山,而是通过一大段排比的“怀念”点出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期待,最后用一句“等待深夜后的天明”点题,言有尽而意无穷。(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