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育背景下教师支持特殊儿童早期发展的个案研究

2021-04-06王蓓蓓

教育界·A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

王蓓蓓

【摘要】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世界范围内的全纳教育正式拉开序幕。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育迟缓的涛涛来到了中(二)班。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教师在“哭着迎接妈妈”“真的不愿意动”“等着教师来喂饭”“涛涛和我们不一样”等事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在这一年中,教师、班级幼儿、幼儿家长、涛涛、涛涛的家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教师了解背后原因并探寻行为本质、掌握科学知识并采取正确方法、注重生态系统并形成教育合力是全纳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全纳教育;发育迟缓;特殊需要教育

一、案例背景

特殊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隔离走向融合的过程,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也经历了漫长的由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中叶,北欧率先提出了“正常化”思潮,提出“应尽可能使智力落后者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开展了“回归主流运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展了“一体化”运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世界范围内的全纳教育正式拉开序幕,“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1]。在这样的背景下,涛涛来到了笔者执教的中(二)班。涛涛来班级的第一天是由妈妈送来的,妈妈告诉我们三位教师: 涛涛4岁7个月了,因为出生过程不顺利,涛涛从小不会开口说话,吃饭如厕不能自理,需要人喂,需要人帮,体重74斤,不愿意动,但他什么都懂。

二、案例实录

【片段一】哭着迎接妈妈

入园之后,涛涛和大部分幼儿一样在妈妈走的时候会哭,但是不同的是,涛涛在下午妈妈来接的时候也会哭。每每在做离园准备时,当我们说“请小朋友们架椅子吧”时,涛涛就开始大哭,哭声一直持续到妈妈抱起才慢慢停下。

【我们的支持】

第一,与家人交流以了解原因。涛涛离园大哭的行为让笔者产生了困惑,在第二周,笔者和涛涛妈妈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交谈,询问涛涛平时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涛涛妈妈给了笔者这样的回答:“涛涛一直是这样的,只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出去再回到家,他看到了总是要哭一下,但是抱一会儿、哄一哄也就没事了。”通过交谈,笔者认为,哭是涛涛迎接家人的一种方式。很明显,这样的迎接本意是好的,但方式是欠妥的。

第二,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方法。接下来,一有机会笔者就会和涛涛交流,告诉他妈妈来接宝宝的时候,我们要用向妈妈招手的方法来迎接妈妈,并一遍一遍示范来帮助涛涛掌握如何招手。

第三,在情境之中陪伴练习。每当做离园准备时,笔者都会走向涛涛,在他旁边蹲下来牵着他的小手安抚他的情绪,并问涛涛:“妈妈就要来了,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迎接妈妈呢?来,老师跟着你一起做一做。”并对涛涛的小小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

【片段二】真的不愿意动

在第一周的晨练时间里,笔者发现涛涛真的不愿意动,其他幼儿都是兴高采烈地玩着各种体育小游戏,穿梭于滑梯、骑行区之间,但涛涛总是一人静静地站在一个小角落里,等着晨练结束。晨练回到班里后,涛涛就一直在椅子上坐着。这导致了涛涛在动作发展上的不足,上下楼梯都要有一名教师搀扶,日常在平地上走路时也容易摔跤。

【我们的支持】

第一,引导涛涛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心理学理论表明,快乐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追求,乐趣是幼儿采取某种行为的直接原因之一[2],让涛涛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会促发涛涛运动的意愿与行为。在这样的理论引导下,每天晨练时,笔者都会带着涛涛去找快乐,比如,把他抱进滑梯里滑下来,握着他的手带着他“打地鼠”……

第二,为涛涛创造多动一动的机会。每天笔者都会让涛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涛涛,请去帮我关下教室门”“涛涛帮我扔下垃圾”“涛涛来搬下这把椅子”等,通过创造这些日常机会让涛涛动起来。

【片段三】等着教师来喂饭

自主进餐是个体生存极为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技能,但在涛涛身上,这项技能是缺失的。刚来班级时,涛涛在吃午饭时面对摆在面前的食物一动不动。教师走过去喂他吃,他就张开嘴巴咀嚼;教师不喂,他就不吃。

【我们的支持】

第一,用逆向连锁法帮助涛涛学习进餐技能。该用什么方法教会涛涛自主进餐的技能呢?为此,笔者查阅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文库》系列书籍,了解到了塑造法、消退法等常用的行为管理方法,并根据涛涛的情况选用了逆向连锁法。笔者将自主进餐这一行为细化为六个小步骤,让涛涛从最后一个小步骤——拿起装满饭的勺子送进嘴巴里——开始学习,一步步往前推进,直到学会完整的进餐技能。

第二,用强化的方法帮助,鼓励与促进涛涛的学习。强化是幼儿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强化法的运用需要找到合适的强化物。涛涛喜欢什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和涛涛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得出了糖和小汽车两个答案。考虑到涛涛的体重及食用过多糖的危害,笔者选择了小汽车作为强化物,及时强化涛涛进餐技能的学习与提升。

第三,通过家园共育合力促进涛涛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努力,笔者再一次和涛涛的妈妈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在家中不要给涛涛喂饭的要求,并请家长在家中帮助涛涛学习进餐技能,以达成最大的家园合力。

【片段四】涛涛和我们不一样

这是从入园第一天就出现的话语。区域活动时間,几名玩建构区的幼儿走到了笔者面前,说道:“老师,你能把涛涛从建构区带走吗?”笔者说:“不可以哦,小朋友们要一起玩哦。”“可是他跟我们不一样,他不会说话,我们不想跟他玩。”第二天,又有幼儿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说:“妈妈说不让我跟他玩,老师,你让他去别的地方吧。”

【我们的支持】

第一,开展“特别的我们、一样的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话语,笔者设计并开展了“特别的我们、一样的我们”这一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先以自己为例进行介绍:“我是特别的,因为我眼睛不好,我需要戴上眼镜;我的牙齿不好,我只能吃软软的东西”“但我和你们又是一样的,我喜欢跟你一起玩游戏一起学习”,接下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特别之处和与大家一樣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都有特别的需要,但是又都有一样的地方,对于别人的特别之处,我们需要帮助和关心。

第二,召开家长会,改变家长的固有认知。为了减轻涛涛家人的心理负担,我们三位教师单线联系了其他家长并举办了“班级里的新成员——涛涛”这一家长会活动,活动中向家长介绍了全纳教育的背景、全纳教育的益处,并向家长提出了允许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和涛涛一起玩游戏、帮助涛涛的建议,家长们纷纷表示同意。

【支持的效果】

在这一年中,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涛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了用挥手的方式向他人表示欢迎,基本可以自己独立上下楼梯,晨练时也开始进行简单的自主活动。进步最大的是他学会了自主进餐,已经不需要教师帮助,能独自完成午饭和点心的进食了。幼儿也都愿意和涛涛一个小组或是在一个区域一起玩游戏,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照顾和帮助涛涛的事了。

三、我们的成长

涛涛的到来给了教师、班级幼儿、幼儿家长、涛涛的家庭一起成长的机会。在涛涛到来的这一年中,教师逐渐积累了特殊儿童发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班级幼儿与幼儿家长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更为宝贵的是能够正向地去面对特殊儿童并与特殊儿童相处;涛涛这一年中在表达方式、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涛涛家长的育儿知识与方法进一步科学化,精神上的压力也有所减轻。

在涛涛来到班级的这一年中,我们在支持涛涛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如下的感受。

(一)了解背后原因,探寻本质是前提

广义上的行为是外显的可见的言谈举止,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谈举止就涉及对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探寻。找准背后的原因就如同医生下药要对症一般重要。面对涛涛哭着迎接妈妈、不愿意动、幼儿不愿意和涛涛一起玩游戏等问题,只有找准了原因,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支持,所以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探寻本质是教师支持幼儿发展的前提。

(二)掌握教育知识,方法科学是基础

幼儿的行为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要想做好这一专业的工作,掌握扎实的教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的方法、依据与指南,是教师有效支持幼儿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三)注重生态系统,齐心协力是保障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这句话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形象写照。在涛涛的案例中,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幼儿园教师、班级幼儿、班级幼儿家长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中各部分齐心协力,形成教育合力是幼儿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在其中需要做的则是凝聚力量,调整力量方向,引导各方在促进涛涛成长的同时一起成长。

在涛涛这个个案中,我们感受到全纳教育这一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对特殊儿童、其他儿童、特殊儿童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正向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与彰显,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促进。在全纳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社会层面大力的宣传、教师层面特教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提升,每一环都必不可少,只有多方联动,才能实现有价值的、有效的全纳教育。

【参考文献】

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刘晶波.特殊儿童早期发展支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视野下校园体育环境优化研究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全纳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及提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