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1-04-06邓轶聪
邓轶聪
[摘 要] 港澳台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很多方面都与内地(大陆)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在内地(大陆)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港澳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将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在深入理解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开展国情教育面临的困难,调研并总结了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国情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国家认同;第二课堂
近年来,随着更多惠港惠澳惠台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来祖国大陆求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大陆)学习、就业、生活,……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1]然而,由于港澳台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内地(大陆)学生不同,因此他们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很多方面都与内地(大陆)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在内地(大陆)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港澳台学生的思想教育将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中取消了“免修政治课和军训课”的规定,修改为“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将国情教育提高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高度,成为港澳台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在当前全国教育工作者纷纷“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背景下[3],理应理直气壮地建设好国情教育课程,使之成为帮助港澳台学生了解祖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重要着力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豪感,使之加强对“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本文在分析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总结了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提出了问题和进一步深化国情教育的思考。
一、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港澳青年发展得好,香港、澳门就会发展得好,国家就会发展得好”。[4]港澳台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未来走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性问题。
当前对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部分港澳台学生因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祖国大陆现状缺乏了解。正确认识祖国,至关重要。近五年,特别是2019年,在一些香港年轻人中出现的极端观念,甚至以身试法的行为,不免令人痛惜[5]。香港的系列事件,不仅反映出香港地区意识形态和安全阵地中的问题,也说明香港本地各阶段教育中国情教育的缺失导致境外消极思想占据了重要的教育领域。因此让港澳台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其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情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国情教育归根到底是做培养人的工作,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祖国情感纽带联系。因此,研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着眼于平时的教育和细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是内地(大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面临的困难
目前,选择在人生宝贵的黄金时期来内地(大陆)高校完成高等教育的港澳台青年,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国情教育的观念基础,而且这些青年多数就读于内地(大陆)知名高校,是当下和未来的青年英才,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群体性代表价值。但是,由于多数港澳台学生初到内地(大陆)求学,面临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转变以及教育管理上的差异,加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冲击都直接影响其在内地(大陆)高校的学习生活。
社会环境方面,由于某些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冲突,加上一些境外媒体的不良影响,使一些港澳台学生对祖国缺少正确客观的认识,不利于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生活环境方面,港澳台学生的普通话、简体字书写和汉语拼音掌握的水平不一,为其学习生活带来了困难,也给其与内地(大陆)同学交流交往带来了影响。另外,在“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趋同化管理方式下,各高校纷纷将港澳台学生纳入学生工作整体体系,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根基和价值观碰撞下,港澳台学生融入内地(大陆)班级集体生活时难免会出现消极心理。
对港澳台学生开展有效的国情教育工作,学校如何选好工作时间,如何选好阶段性工作重点,协调各部门共同主抓港澳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结合学校特点积极探索推进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探索
国情教育应着重关注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间的关系,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先观察、再实践,择机深化理论认识,并将理论水平的提升进一步落实到实践中,形成正向激励的环路,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形象的主观认知[6]。不断促进学生对于国情的认识,提高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认同感。国情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本国基本情况的了解,使学生在接受国情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概括出一个立体且富有生命感的国家形象,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校特点,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
高校应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以某法学特色的学校为例,该校利用法学特色,从加强港澳台学生了解祖国法制体系着手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类及实践类活动。例如,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代表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的检察开放日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宪法的庄严与神圣、司法的公平与正义,促进了港澳台学生学习宪法精神,感受宪法权威。活动期间,学生们参观了人民检察博物馆,通过人民检察大事记和展馆陈列,共同学习我国人民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学习了解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前沿互联网技术在司法实务領域的作用,亲身体会VR、人脸识别、同步录音录像等先进科技在检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国情教育。该校结合学校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并推进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将拥护“一国两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强调国情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利用法学优势,在新生入学时即举办了“一国两制”与国情系列讲座。讲座中知名宪法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一国两制”精神和法理,为新生补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讲座关注社会中的法制话题,内容主要涉及政策发布、改革动态、法制时事评论以及科技新知等领域,深入评析教育热点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二)加强港澳台学生对祖国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
国情教育不可局限于课堂和报告厅中,除了在课堂和校园内进行国情教育,还应当充分挖掘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国情教育,润物于无声中。高校可考虑以国情考察活动的形式组织港澳台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文明和多民族融合的复兴盛世。
例如可以以“学习烈士事迹、弘扬革命精神”“体验民族文化”等主题组织港澳台学生赴山东曲阜泰山、山西平遥、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湖南张家界、贵州等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名胜。面对实物,现场讲解,生动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游览自然风光以及写学习心得和办摄影比赛等多种方式,使港澳台学生有机会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以及热爱,并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游览中有所思有所得。
应当着重加强港澳台学生对祖国大陆现状的认知。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开展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访高科技企业等形式帮助港澳台学生了解祖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征文的方式,引导港澳台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到对祖国大陆现状的思考和宣传中,让他们也成为向港澳台地区的年轻人宣传祖国大陆现状的使者。
(三)积极搭建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大陆)学生沟通的桥梁
年轻人之间是易于交流和沟通的,内地(大陆)的年轻人也是港澳台学生认识祖国大陆的一扇窗口。因此还应该积极帮助港澳台学生融入内地(大陆)的学习生活,鼓励港澳台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让学生自己与内地(大陆)社会的深度接触,增进对祖国的客观认知。各方信息都表明,大部分港澳台学生是希望学校为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大陆)学生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加强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大陆)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例如向内地(大陆)学生介绍推广港澳台地区文化的活动及讲座。高校应注重开展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港澳台学生活动,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学生参与,促进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大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港澳台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之中。
在开展活动中应当注意双向交流。例如开设面向内地(大陆)学生,由港澳学生主讲的粤语选修课和开设面向港澳学生,由内地(大陆)学生主讲普通话甚至当地方言的讲座和培训,通过介绍双方的方言和风土人情,促进港澳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及他们与内地(大陆)学生的相互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双方混合组对的体育赛事,依托各级比赛活动为两地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注重国情教育的开展时期
港澳台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充满激情等特点,但同时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和言论中极容易受影响,学校应尤其关注入学教育阶段的黄金沟通期,有效地将国情教育落到实处。
可通过家长见面会,学校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使家长首先实现角色和观念的转换,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学校通过校园体验日、国情考察及联欢活动,使新生熟悉校园、熟悉同学、熟悉祖国内地(大陆),从而尽快融入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来,让港澳台新生充分了解祖国内地(大陆)的国情社情;也可通过组织新老学生见面交流会,让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新生在学习生活中去真听、真看、真感受,体会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的转变。
学校还可举办“开学第一课”与国情讲座形式,通过知名法学专家的讲授,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与祖国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学校应发挥学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影响力,以保证对港澳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更加全面的掌握和引导。
四、新形势下开展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成体系的国情教育课程支撑
当前“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对港澳台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与祖国情感的纽带联系。但目前不少高校仍缺少成体系的国情教育课程支撑,现有针对内地(大陆)学生的思政类课程并不适用于港澳台学生。特别是针对当前香港当地一部分中小学教育中的错误引导,应当建设面向港澳台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对那些错误进行纠正。
(二)交叉管理带来的不足
多数高校在管理港澳台学生时,普遍采用“一生两院”的管理模式,即学生日常管理和课业管理分属职能部门和教学学院。这种管理容易使港澳台学生在心理上觉得难以融入内地(大陆)集体,并且由于教学学院只负责学生教学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容易疏漏港澳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职能部门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对于港澳台学生的学业学习、培养进度等问题也缺乏及时响应。因此应当针对多重交叉管理带来的不足,建立多部门的例行联动机制,定期相互通气,共同做好港澳台学生的培养工作。
(三)加强针对热点问题的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应避免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学校应努力加强港澳台学生针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注重实效性、加强正向引导,利用新闻热点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对港澳台学生开展团体协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国情考察活动,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祖国的正确认识。
(四)对于思政课与军训的思考
根据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中取消了“免修政治课和军训课”的规定,修改为“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但是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有不少学生及家长呼吁希望参加军训,并为不能同内地(大陆)同学一同军训而感到遗憾。为此,可以考虑秉承与内地(大陆)学生“保证质量、一视同仁”的培养原则,以恰当方式让港澳台学生体验军训课。
五、总结与讨论
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港澳台同胞的向心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完整实现,而港澳台青年人是港澳台地区的未来,因此对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在对港澳台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调研总结了部分高校对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经验,并提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0/14/c_1126611290.htm.2020-10-14.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
[4]习近平.2018年11月13日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EB/OL].https://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2906673,2018-11-13.
[5]推动香港再出发从青年开始[N].人民日报海外版,x2020-05-16(4).
[6]國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助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