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校园的美从建筑开始
2021-04-06李文星
李文星
在宁波,没有一所不注重美的学校。当你对这个结论产生疑问的时候,只需你移步宁波的任一所校园,单是第一眼看到的建筑,便已向你陈明了这所学校所崇尚的艺术门类,进而便可推想出学校的整体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宁波人对学校中每一座建筑的尊重,代表着他们对文化、对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坐落于很多高校的逸夫楼中,更体现在宁波市的任意一所中小学校园,将每一座教学楼、每一个休息亭都当作艺术品来设计的行动里。让美在孩子的每一个视野里浸润,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美的教育吗?
美的教育始于建筑
美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之初便不断被提及。较早给美育下定义的教育者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道:“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建筑美是艺术美的形态之一,是由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生成,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在实用功能中发展出的艺术品类。因此,它比其他的艺术门类更加贴近生活。
当你第一次走进一所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学校的建筑,物质实体的三维造型会带给你对学校的第一印象。美的學校建筑,会让你基于自己的审美与眼前的建筑发生奇妙的对撞,建筑语言直接诉诸感官,它的轮廓、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节奏的律、质感等,体现了一所学校甚至一座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风貌。
在学校的老师或学生,每日往来其间,举手投足,目之所及,日积月累中更会受到建筑美的熏染,通过角度、距离的改变和观赏点的移动,带来时间的推移,从而在空间景物的不断变化中唤起流动的感情。很多学生在离校多年之后,回想起母校,首先浮现于脑海的多是某个视角的小桥凉亭,或者某个角度的高山海景,这便是基于建筑的艺术记忆。
然而,走进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看到的建筑风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美感排布的四角方块楼、猪肝色的墙垣、无生气的回廊、躲在高楼之后的单薄凉亭以及随处可见的大字帖;另一种是被抽去历史真实的附庸风雅式建筑,抽空内涵的躯壳加之无中生有的“伪造”,泡沫化的建筑,更体现出文化缺失与精神荒芜。“千校一面”的粗糙与文化传统的“误读”在建筑上展露无遗,如果这种“眼前的美”都不能给人直观的陶冶,美育必定是难以完整的。
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走进宁波,我们发现了不同。从城市到学校,这里的建筑可以与我们对话,用它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这里的文化历史与时代精神。作为开关较早的近代城市,宁波的建筑兼具传统的亭台水榭与西方的古典主义风格,同时也加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当我们走进宁波的学校,建筑之美首先给我们对这所学校的认识加上了一层滤镜,宁波人对建筑的认真,是对美的尊重,是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同样,也是初来乍到者认识这座城市、认识一所学校的直观读本。
建筑的文化就是校园的文化
提起宁波校园的建筑特色,第一站是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月湖之上,占据了湖上竹洲岛的宁波市第二中学。校长叶惠良带我们走过通往竹洲岛的唯一小桥时,一种近代浙江沿海地区风貌兼江南水乡独有的建筑艺术气息迎面扑来。
这里是原宁波女子中学的旧址,里面还保存着几幢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中世纪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与江浙水乡“移步换景”的特别设计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教学楼的墙壁保持着青灰石瓦的原色,配以民国时期棕褐色的窗棂设计,远远望去,幽静的教室泛出淡黄色的光晕,初到者见此即静,立刻融进整个校园的安静氛围里。
行至学校后面,一行斜树错落于教学楼与月湖水之间,有甚者树木横斜,几乎贴在水面上,树影与楼影倒映水中,伴着夕阳促起的粼粼波光,静中生动。人在此景此境,立刻身心舒畅,意念平和,对于学生们来说,美的养成应该就在这一景一念中慢慢滋生了吧。
我们去时,正值学校的晚餐时间,行走在学校的楼宇回廊之间,随处可见奔跑在操场的学生和老师,以及独自在某个连廊幽静角落读书的女孩,活力与婉约的气息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各安其好,但都是怡然自得的样态。他们,也成了学校的一个风景。
宁波二中沿袭了宁波近代以来的艺术传统,同时,也继承了当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教育情怀与开创精神。距离宁波20公里外的镇海,位于甬江口的滨海小城,同样有一座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情怀与开创精神的学校——浙江省镇海中学。
提到镇海中学,外界多被其奇迹般的高考成绩所熟知,殊不知它首先是一座古色古香、建筑艺术气息浓厚的学校。
镇海中学坐落在梓荫山上,10分钟左右车程便可绕其一圈。梓荫一名源于《周书·梓材篇》,取“梓材荫泽,荫庇学子,源远流长”之意。校内多为沿袭历史的古建筑,同样结合南方园林的设计。镇海中学前身“镇海中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其是古代镇海文庙所在地,所以校园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中轴线分布,两侧分别是两幢高四层的教学楼和办公楼,白墙黛瓦,应用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
围绕中式主建筑,校园设计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石径交错,同时栽种雪松、金桂、香椿、翠柏,叠翠凝碧,四溢芳香,漫步其间,人不觉为古香所噬、为绿景所侵,加之沿海、山间小城忽明忽暗的天气,似有时光推移,恍如隔世之感。
中式建筑的基础是文化的积淀,镇海中学的建筑,无不在承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保留的历史景点、文物有17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处:梓荫山吴公纪功碑亭、泮池──裕谦殉难处、俞大猷生祠碑。除此之外,还有北宋时期祭祀孔子的场所大成殿,后成为历代将领抗击外侮的会晤之地;成立于乾隆年间的蛟川书院,后因林则徐在此居住,又在这里建成林则徐纪念堂;还有朱熹、王安石讲学过的梓荫阁等等,这些历史建筑使得学校如同一条汩汩流淌的历史长河,多了一股文脉之气,英雄之意。
学生每日在此学习,长时间与这里书写着文化的建筑相伴,怎会不知重学守礼、格局远大之古人哲思,能够连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也与这所百年学校相称。
建筑的气质即是校园的气质
同样是一所百年学校,宁波效实中学则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学校。效实的名字来源于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中所述,“物竞天择,效实储能”。效实中学新建的东部校区邀请了设计过许多学校建筑的建筑师路易斯·康,他将柏拉图的“树洞”理论加入现代主义风格的学校建筑中,创造了现代艺术与知识相结合的独特味道。
初进校园,便会发现这里与传统的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糅合了包豪斯与荷兰风格的教学楼,让装饰在功能面前做了极大的让步,简约的框架设计,纯粹的形状与色彩,建筑的几何形态与抽象的图像平衡统一。裸露在外面的立柱,平面的屋顶,希腊式的海洋风格喷薄而出,再将柏拉图的“树洞理论”以“新陈代谢主义”方法,让建筑与生物的有机生长结合,相映而生。走进内景,同样是极简风格的地面与台阶,抬头便可见楼顶的空间感,留足了人在其中的想象力。随处可见的几何形状,让人仿佛置身宇宙空间,不能自已。
海洋文明、知识、未来、创新、科学……效实中学的建筑直观地告知观赏者诸多寓意,学校的风格得到了艺术化的展现。作为一名观赏者,将从这所学校中看到什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将从这所学校中传授什么;作为一名学生,将从这所学校中学到什么,这样的建筑早已将你引向一种结果。
建筑所传达的气质,就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建筑的理念与价值观即是学校的理念与价值观。效实中学创新求变、“效实储能”,让学校独树一帜,有了教育、知识创新发展的标签,而它的建筑,就是他人认识这所学校的第一扇门。
另一所极具国际化与艺术化建筑风格的学校,是宁波外事学校。占地268亩,四围皆是商业区与居民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城市的高楼群中,更衬映出其文化气质,犹如西方城市中的教堂。
一进入这所学校,即刻就会被它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外事学校的“新古典”建筑沿袭了希腊与罗马的建筑风格,糅合欧陆著名建筑古典元素,再将其进行抽象化的表达,白色、金色、黄色的主色调,让建筑看起来明亮积极。人在极具整体性与结构分明的高大建筑之下,顿生严肃与尊重之感。无论是单个建筑还是整个学校的建筑群,对称与均衡是其最主要的构图逻辑,人的理性之美在其中展露无遗。简洁的外部形象加之干净整洁的校园,翠绿的草坪与连排的西方树木相映成衬,行走其间似行走在一所宫殿之中,让人心情时刻保持在一种高昂的状态。
内景结合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分明的层次与精致的雕塑满足了人理性世界所追求的“天”与“地”的哲学。严格的美学比例在每一处建筑中都清晰可见,优雅、庄重、理性的建筑与人所持有的人性美浑然一体,一同变得肃穆庄严起来。学生们或在高低起伏的草坪上三三两两,或在法国梧桐下轻歌漫步,错愕间,仿佛自己置身于凡尔赛宫殿,亦有去到剑桥大学的初遇之感。
作为一所中职外事学校,国际化与艺术化是其主打的品牌,这样的建筑风格与这两种使命完美地匹配。宁波外事学校开创了中国中职学校境外办学的先河,2016年在罗马尼亚设立了中国(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开放的视野、艺术的极致,是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获得的品质,也是他们从这所学校获得的标签。外事学校校长俞浩奇告诉记者,“外事学校几乎参与宁波教育界所有的文艺表演活动”,这里走出的艺术人才已经挂满了学校的一面名人墙。
从“千城千面”到“千校千面”独特的校园从独特的建筑开始
一所学校的成立之初,建筑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虽仅仅包括简单的教学楼、办公楼、体育场、宿舍楼、大门等有限的建筑元素,但如何将这些建筑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其中却大有文章。直白的纯工艺建造会让学校流于“千校一面”,简单的附庸风雅亦会显得文过饰非,当然,建筑并不能呈现一所学校的全部,但却体现着一所学校对于美的认知。建筑传达着一所学校最直观的印象,也是每個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场所,建校者能否认识到建筑所产生的效能与美育的价值,往往决定了学校建筑的样貌。
进一步说,决定一所学校建筑形态的,亦并非仅靠一所学校能够实现的,学校建筑作为整体社会建筑的一部分,也被城市左右着其格局与艺术形态。宁波对文化与艺术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建筑中,也体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宁波让每一所学校的建筑都具备其独特的风格,也是整个城市教育从城市到学校的对于美的坚持的体现,宁波格局的开放、文化的沿袭、教育的极致,让其养成了这份对于美的坚持。只有一座城市有着独特城市的意识,才会鼓励这种独特的观念,从而让每一所学校都建成独特的校园。也就是说,只有认识到“千城千面”,才能做到“千校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