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大视野
2021-04-06
“接诉即办”入法 为民办事更实
近日,《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审。《北京晚报》发文指出,“接诉即办”以立法的形式被固化下来,不仅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在法制轨道上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构建新时代城市规范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条例草案的一大特色是“全面接诉”,即市民热线服务工作机构应当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全面、准确、规范记录诉求提出的时间、诉求事项等要素,形成诉求工单,确保责任链条从第一环就扣紧压实。而“首接负责制”,即由首接单位牵头协调、一管到底,则关上了相关部门推诿的后门,确保群众的诉求不被“踢皮球”。至于群众诉求限时办理,电话、短信、网络回访,群众满意率纳入考评、与绩效挂钩,“接诉才办”变“未诉先办”等,更是确保了“接诉即办”能够成为一部好用、有用、管用的地方法规。“接诉即办”推行以来,各级职能部门和干部完成了从“原来是区里、市里出题,我们答给上级看”到“现在出卷人是老百姓,最后也是老百姓来阅卷”的转变,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哺乳” “如厕”等细节上落实妇女儿童权益
新的地铁线路在各大城市里不断延伸,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拔地而起,而使用面积可能不超过10平方米、基础版建设费用不过数万元的母婴室设置,却似乎一直停留在原地。《光明日报》发文指出,母婴室的欠缺,除了体现在数量少之外,还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管理也不尽如人意,其中不少还成为摆设或形象工程。我们不能在大部分女性都已经接受了母乳最优的常识后,却让其在生活中频频遭遇公共场所哺乳等尴尬体验。尤其是在“全面三孩”的政策背景下,更加关注女性作为生育主体的生命体验和育儿实践也成为必然。
从“全面二孩”到“全面三孩”,我们的生育政策连同社会的育儿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政策承载和观念展现的公共空间和社会场所,也应因此而有所反应,以对母婴更为友好的变化回应社会关注。加强母婴设施建设,不仅要尽可能让作为母亲的女性实现公共场所“哺乳自由”,也该让儿童实现“如厕自由”,让“爸爸带着出门的女儿”和“妈妈带着出门的儿子”都能找到第三卫生间,坦然如厕。带娃哺乳或如厕的体验虽然太过日常和琐碎,但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来感知环境的变化,意愿的评估与决策的制定也都无法与这些体验完全剥离开来。就我们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文明水平而言,建设母婴友好型社会,对于一地来说应该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就母婴室的建设实践来看,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可量化的部分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不可量化的那部分才是关键,比如对女性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关怀。
中国相控阵敏感器首次亮相太空
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自主研发的相控阵敏感器起到关键作用,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中国青年报》发文介绍,相控阵敏感器安装在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的下方,作用范围达十几公里,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和其他不同原理的测量敏感器密切配合,“接力”引导探测器平安落地。
与此前的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不同,火星和地球之间距离遥远,通信存在十几分钟的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黑色七分钟”的旅程,对敏感器的要求极为苛刻。相比于国内外已有的着陆测量雷达,相控阵体制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火星上时常会发生剧烈的尘暴天气,在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靠近火星表面时,其发动机喷射也会激起地面的粉尘,对探测传感器造成影响。相控阵敏感器在信号频段选择上做了充分的对比和论证,采用多种算法进行了综合优化,并在沙漠戈壁通过直升机气流模拟试验了在沙尘暴天气中的工作状态,以确保测量的可靠性。此外,相控阵敏感器还采用了瓦片式收发模块高密度集成,相当于用1套设备完成9套传统设备的功能,以使探测器可以携带更多科学载荷和燃料,完成更多的探测任务。
科学数据有了存储银行
银行是存储货币的地方,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也开始被储存在“银行”里了。《人民日报》发文介绍,日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论文关联数据存储库平台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这是一个论文关联数据存储平台,能够为论文关联数据的汇聚、管理、开放、共享提供解决方案,为落实科研诚信、培育共享文化、加快数据流转和促进国际合作提供平台和服务保障。
科学数据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等产生的数据,以及通过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式取得并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包括实验记录手写稿、电子表格、电子文本、电子图片、视频或软件代码等多种形态。科学数据银行支持共享、出版和开放获取。科研人员可以把各自收集整理的科学数据在数据银行中储存和出版,而数据银行则通过吸纳“数据存款”,把分散在个人和集体中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使其更容易被发现、访问、互操作和重用。这些公开共享的科学数据,将在论文投稿过程中成为期刊编辑部、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的依据。论文发表后,也将有效提升其可发现性和可引用性。对于研究领域而言,科学数据的共享还可供其他研究人员引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验操作,缩短研究周期,使研究人员的主要精力可以集中于新的探索发现。
世卫组织用希腊字母命名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以免污名化
世界卫生组织5月31日宣布,以希腊字母来命名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以避免将病毒与其最早发现国家联系起来而导致污名化。新华社发文介绍,世卫组织目前以谱系名称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命名,这种命名法虽有其优势,但比较拗口、不便记忆且容易误报。因此,人们常用首先发现变异毒株的地名或国名来称呼,这又容易导致污名化。为避免这种情况并简化新闻报道,世卫组织决定使用希腊字母命名新冠病毒的主要变异毒株,并鼓励各国政府、媒体机构及其他组织采用新的命名。目前,已被标记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有4种,已分别命名为α、β、γ和δ,分别指代最早在2020年9月于英国发现的B.1.1.7毒株,最早在2020年5月于南非发现的B.1.351毒株,最早在2020年11月于巴西发现的P.1毒株,以及最早在2020年10月于印度发现的B.1.617.2毒株;已被标记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毒株有6种,已分别命名为ε、ζ、η、θ、ι、和κ,分别指代最早在2020年5月于美国发现的B.1.427/B.1.429毒株,最早在2020年4月于巴西发现的P.2毒株,最早在2020年12月于多国发现的B.1.525毒株,最早在2021年1月于菲律宾发现的P.3毒株,最早在2020年11月于美国发现的B.1.526毒株,以及最早在2020年10月于印度发现的B.1.617.1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