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之我见
——以广西南丹文化生态保护为例

2021-04-06谭安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丹县南丹铜鼓

谭安强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广西 南丹547200)

一、前言

南丹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云贵高原南沿,红水河流经境内的板鞋舞之乡——吾隘镇。全县面积3916平方公里,人口约32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主要有壮、瑶、苗、水、毛南、侗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南丹各族人民长期耕耘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壮族文化独树一帜,壮族蚂拐节已成为壮族民族文化的奇葩,壮族板鞋舞曾走进中南海进行表演;白裤瑶文化古朴奇异,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寨居文化绚丽多姿。南丹也是中国铜鼓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吾隘镇壮族和六寨镇壮族使用铜鼓的方式大相径庭,白裤瑶族和中堡乡苗族使用铜鼓的方式和特点更是独具魅力,铜鼓文化内容丰富,意蕴深邃。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南丹县是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保护区。

二、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农耕文明在不断缺失、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等原因,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一些民俗活动、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曲艺等民族文化项目随着民间老艺人的逝去而不复存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物品已经毁灭或流失;一些古老的民居村寨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些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保护好文化生态,刻不容缓。

三、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定义阐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那么“文化生态保护”就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南丹县作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保护区,应重点保护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包括白裤瑶族、壮、苗等民族的铜鼓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陀螺文化、饮食文化、葬礼文化、蚂拐文化、婚俗文化、寨居文化、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多元性的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抓手

文化生态保护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遵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虽然已经列入为国家级保护区,但我们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主要内容和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

应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完善制定本县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文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2012年底,南丹县根据《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丹县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明确了南丹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保护区域,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里湖乡、八圩乡和吾隘镇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要范畴。具体工作目标、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明了清晰,目前各项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营建良好文化生态保护平台

文化生态保护要依托生态环境和工作平台支撑,没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工作平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保护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基于这一因素,我们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核心,传承展示活动为载体,选择文化生态环境较好,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群众保护意识较强的地域,建设“生态博物馆”“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村”“传习馆”和“展示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南丹县于2004年已建设了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该馆是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集研究、展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对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南丹县还在里湖乡怀里村和吾隘镇独田村建设了两个铜鼓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分别在里湖怀里村蛮降屯和县城建立了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立了“勤泽格拉”传习所、在里湖怀里村和八圩瑶寨村建设了南丹瑶族服饰示范户、在“歌娅思谷”白裤瑶风情园建立瑶族服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展演展示基地、在里湖中心小学建立白裤瑶文化保护传习基地等18个保护工作平台,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便利的条件。同时南丹还充分利用保护工作平台,根据每个平台的特点,制定平台管理办法,明确相关人员职责、资产管理租借制度、日常开放和传习活动开展的要求,发挥了保护平台的最大作用,促进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文化生态活态保护

“活态保护和传承”是文化生态保护的终极目标。除了依托“生态保护村”“传习馆”和“展示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设施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促进文化生态活态保护。

近年来,南丹县持续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里湖乡里湖中心小学、怀里小学、干河小学等民族学校举办白裤瑶民俗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承班,邀请白裤瑶民俗文化相关项目传承人讲授白裤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向白裤瑶小学生传授敲铜鼓、打陀螺、跳铜鼓舞、吹牛角、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等知识。尤其是里湖乡中心小学,以传承白裤瑶铜鼓文化为主题,开办皮鼓、铜鼓、铜鼓舞、陀螺、瑶族服饰等16个民族文化传承班,每周适时开展教学,根据场地、器材实际,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安排有兼职教师训练,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策划了一系列瑶族铜鼓文化原生态展示,每日的大型课间活动“勤泽格拉”最为典型,学生每天课间操都跳瑶族传统舞蹈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学校还创编《瑶童戏鼓》等系列优秀作品,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非遗展示展演交流。同时,还在吾隘镇吾隘中心小学、那地小学等壮族地区学校举办壮族板鞋舞培训班,把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技艺传承到学校。学校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掌握民族民间技艺,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南丹还通过举办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白裤瑶年街节、壮族蚂拐节、壮族敬牛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在活动中予以传承,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群体。

(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文化生态保护队伍建设

1.要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

目前,南丹已经完善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有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5项,其中瑶族服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壮族蚂拐节、壮族铜鼓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1名,其中2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后还要加大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人的认定工作。

2.要加强文化生态保护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资源,非遗保护传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空巢化严重,农村地区人员外流较多,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相应的保护传承主体,因此亟待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主体。近年来,南丹为做好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南丹核心区保护工作,我们先后组建3支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展演队、1支壮族文化风情展演队和1支苗族民俗文化展演队。每个展演队人数50左右,成员都是当地原原本本的农民群众。他们忙时务农,闲时抽取时间排练,不间断接受展示展演任务,多次参与县内外大型文体活动非遗展示,并能够获取相应补贴。经过多年的打造,展演队已自主形成一套内部运作体系,能够随时机动灵活地接受各种展演任务,展演水平得到长期保持,无形中群体性地保留了传承主体。同时要积极组织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培训,提高保护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传承人群体的传承能力。

(五)加强民族村寨生态保护

民族村寨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二十年前,南丹里湖乡怀里村蛮降、化图、化桥三个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保留着较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是白裤瑶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前些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古村落里兴起了建房热,部分居民随意拆旧建新,破坏了原生态民居的环境风貌。过去白裤瑶特有的干栏式建筑和白裤瑶粮仓被当代现代楼房挤压得原貌大变。古民居的建筑布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影响了特色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鉴于民族村寨风貌遭到破坏,寨居文化生态受到影响,南丹当地党委政府出台保护民族村寨的系列政策性措施,启动民族村寨保护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旅融合

文化生态的利用不等同于文化旅游开发,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及百姓,也是保护工作的目标之一。目前广西南丹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促进文旅融合的途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打造全年性民俗节庆品牌,以多样性与持续性节庆活动为旅游营声造势。每年开春以来,南丹各类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即按照时间节点依次举办,吸引了本地及周边人员参与,众多游客、媒体更是慕名而来,相关企业也会适时提前发布信息、组织旅游团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观体验。使得非遗在活态保护传承中,为旅游事业添光増彩;二是非遗与景区静态展示、动态展演体验融合发展。南丹目前与非遗结合的三大旅游区块,主要为以白裤瑶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歌娅思谷景区、以壮族文化为核心的丹炉山景区、以农业景观与壮族稻作文化为核心的巴平景区。每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都突出融入当地的非遗进行美化装饰,平时都非常注重非遗展示展演体验;三是充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成物质与体验旅游消费相结合,回馈群众增收。

“文化生态保护”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只要积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南丹县南丹铜鼓
基于Miryoku工程理论的南丹白裤瑶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油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南丹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语文(S)版第九册《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石山区旅游精准扶贫探索
——以南丹发展旅游产业为例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