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
2021-04-06李子
李 子
(常德市文化馆,湖南 常德415000)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为了明确比赛的分组竞赛规则,将参赛歌手根据其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了划分成不同的分组,在此之后又因为我国各地方的特色不同出现了劳动人们的原生态唱法。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形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大的类别之内,反而因为各种音乐形式的出现将这几种音乐形式更加融合起来,更加追求随意、科学发声、真情实感流露的演唱方式,各种演唱方式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模糊。
二、关于演唱方法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源自于意大利,该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要有充足的呼吸、清晰的咬字以及真切的发声、嘹亮的音质等各方面。Belcanto这个名词所涵盖的涵义已经进一步的拓展为美好、优越并且科学的演唱方式。但是belcanto这个词语并不是仅仅指声音,其翻译成英语应该是beautiful singing,并不是指beautiful voice。所以将该单词进行翻译时,更应该是指美好的演唱方式亦或是美丽的演唱,但是在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们将该词译成了美声唱法,这就在一定范围上缩小到了声的界定,让人误认为美声的唱法只追求声音的悦耳。但是真正的美声唱法绝对不仅仅是指只追求声音悦耳的唱歌技巧,也不是某一种特定独立的演唱风格,更多的是演唱者在对于声乐理解的美学原则的体现,以及歌唱者所要表达的艺术思想的体现。
(二)民族唱法
从宏观角度来说,民族声乐主要是指传统戏曲、曲艺说唱以及民族歌曲演唱等三种鲜明的演唱艺术。从狭义范围来说,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的民族唱法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体现。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的演唱方式,并将其进一步发扬的过程中还融合了美声唱法的精华所在,随着时间的发展,将两者不断融合为现代的民族唱法。
(三)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又叫通俗唱法。一开始就是叫流行唱法,后来又因为多方原因改名叫通俗唱法,为了与国际称呼统一又叫流行唱法。流行唱法的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并不像其他唱法一样有固定的形式。流行唱法的风格相对而言也更加追求随意,在个人特色中将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在舞台上上表现形式主要时通过音响等设备的利用来达到将声音扩大,并且会根据歌曲曲风所需将舞蹈、和声、电子乐队等方式来融入其中来进行舞台气氛的渲染。因为流行歌曲与美声和民族唱法等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相对于这些表演风格来说流行唱法更贴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且流行唱法对于美声、民族等等其他表演形式来说,其有着更强的娱乐性质,并且商业性质也更强一些。在此基础上,流行唱法对于其他演唱方式来说入门也更容易一些,大部分的流行歌曲就算是没有专业声乐知识的也能够朗朗上口,传唱度也就更高。因此流行唱法经过这些年的沉淀与发展愈发受到人们的热爱,有了广泛的以青少年为主流的受众基础。
(四)原生态演唱
原生态唱法与民生唱法同属于我国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与其不同的是原生态唱法主要以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演唱为主要的演唱形式,因此原生于劳动人们口中的原生态演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原生态唱法有着演唱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地域广泛、声音质朴等几大特征。
三、演唱方式的新变化
(一)艺术歌曲流行化
艺术歌曲是将音乐与诗歌相融合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具备很高的演唱技巧以及艺术修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细腻的声线和准确的咬字。现在,这样的艺术歌曲也逐渐被流行歌手所歌唱走进大家的视线,并得到了广大青年听众的喜爱,将艺术歌曲和大众审美不断拉近推动了艺术歌曲的转型及发展。
(二)流行歌曲艺术化
流行歌曲的艺术化主要得益于交响乐队和流行歌手的组队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早在2000年6月份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上,就已经通过流行歌手与交响乐队组合演唱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而在近些年的发展之下,也有陆陆续续的美声歌唱家以及民族歌唱家将流行歌曲带进了各大舞台以及大荧幕上。各大歌唱家的这种传唱流行歌曲的做法为流行歌曲的演唱提供了新的活力以及新颖的演唱模式,与此同时,也将流行歌曲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其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丰富,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例如杨曙光演唱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泽旺多吉演唱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天路》;以及廖昌永翻唱的周杰伦的《菊花台》等。
(三)民族唱法美声化
突出歌曲中的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是对于演唱者演唱民族歌曲演唱的基本要求,对于歌曲的演唱必然要将我国独特的民族韵味和气派充分体现出来。
经过近些年来这段时间的沉淀,有越来越多的学习民族歌曲演唱的学生还有声乐相关的从业人员,将美声唱法融合进到传统的民族歌曲的演唱中,来演唱这些美声特点较为突出的我国民族歌曲。例如阎维文翻唱的戴玉强的作品《我像雪花天上来》;还有王宏伟翻唱的徐晶晶的音乐作品《把一切献给党》;以及常思思演唱的原创歌曲《春天的芭蕾》等等。对于演唱者而言,这些演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演唱者不仅要充分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形式,还要掌握优秀的美声唱法,否则将无法完成。
(四)美声唱法民族化
尽管有一些民族声乐的表演艺术家学习美声唱法。但是其与民族声乐还是大相径庭的。随着近些年我国声乐领域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内地也开始陆续出现以美声演唱形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歌唱家,这些音乐家在我国各种音乐表演场合和大大小小表演舞台上展现了优异的民歌作品,有效且大范围的拓展了我国美声唱法的曲目和演唱范围,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融合进了美声唱法,从而走进大众的视线中去。例如戴玉强和孙丽英演唱的《婚誓》;殷秀梅演唱的由王德于1980年作词创作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声乐领域中,各种演唱方式以及各类型的歌曲融合趋势越来越广泛。不同唱法领域之间的相互借鉴现象也不再罕见。有些声乐歌唱家本身具备各领域的技能以及作品,最鲜明的代表人物就是中西唱法合璧的吴碧霞了,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各种唱法的分界线也就愈发模糊。这样的声乐发展趋势之下,如何做到声乐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声乐领域发展的歌唱人才是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四、基于唱法融合下的声乐发展策略
(一)打破瓶颈,解放思想
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大多学校会根据其唱法将学生划分为美声、民族、流行、音乐剧等各大类别,在不同唱法的教学汇总也是各不相干的,其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都不尽相同,教学的曲目更是毫无联系。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对于民乐并不了解,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西洋乐又几乎并不了解,这也就因此形成了各个专业之间的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的情况,其知识面的涵盖并不广泛。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终将是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当代的声乐教育中中国应该以演唱方法为歌曲创作服务的教育理念。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依然要学习民族唱法,学习民族唱法的同学也要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要做到能将各大唱法灵活运用,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身个性化的演唱方式。
(二)夯实基础,科学发声
中国唱法是在基于中华声乐传统精华之上,将西洋美声唱法进行不断融合,并经过改革以及反复实践后形成的具备中国时代发展特点的唱法。中国唱法即与民族声乐唱法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又与其的自然唱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唱法是新时代背景下最具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民族唱法。该唱法能够演唱艺术性强的歌曲,还有歌剧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也能够通过该唱法进行演唱。
与此同时,该唱法还能够迎合我国当代人民的审美,该唱法是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特唱法。中国唱法经过几代声乐相关工作者的不断改善,其唱法体系也在愈发成熟,这是中国声乐艺术的必然发展趋势以及所有声乐表演工作者共同的努力目标。
(三)接触不同风格作品
进入21世纪,我国声乐发展艺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必然要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声乐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的展。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必然会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进入到演唱方式融合的发展方向。在当代的声乐艺术演唱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跨界”演唱,其主要含义就是跨越“唱法”的严格界限,突破传统的演唱方式将各个声乐派别的不同声乐表演艺术方式进一步的融合。随着跨界演唱的兴起,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否客观理解学习这些现象,推动声乐艺术的前进是当代声乐教学的主旋律。
五、结语
演唱方式根据其特色进行划分已经有30余年,划分演唱方式的最初就针对于这一点争鸣不断。随着中国声乐发展至今,演唱方式的划分终于因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演唱方式的多元化而逐渐融合起来,人们对于演唱方式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演唱方式,只要是发声科学、符合中国人民生理结构而演唱的使人享受发生共鸣的音乐都是优秀的声乐表演。这样各类别唱法的融合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进行不断创新之下的行动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