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谣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
——民谣吉他在音乐教学中的“四大法宝”运用探索
2021-04-06雷天胜
□雷天胜
随着信息技术与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小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多种多样的音乐,民谣音乐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音乐类型。民谣吉他作为民谣音乐的“灵魂”,因携带方便、音色优美、适合弹唱而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民谣吉他主要为流行歌曲伴奏,当它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后,弹奏的曲目发生了变化,“歌手”发生了变化,为演奏者和聆听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使用好“打板”“扫弦”“拨片”和“变调夹”四大法宝,让民谣吉他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一、打板——为歌曲学唱提供节奏支持
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那么,难点节奏就是音乐学习中的“硬骨头”。在钢琴弹奏音乐旋律时,学生对音高的敏感性往往高于节奏,因此许多教师在解决难点节奏时,通常会把歌曲旋律中的“音高”和“节奏”分离出来。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打板”,即在吉他弹奏的过程中,用右手手掌或者手指,击打吉他箱体或琴弦。“打板”技巧在所有的和声乐器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掌跟击琴,提供节拍重音
解决节拍难点,关键在于解决节拍重点;解决弱起小节难点,关键在于找准节拍重音。在民谣吉他的演奏中,教师可以在每小节的节奏重音处,用右手的掌根击打吉他的箱体,为学生提供节拍重音。
《旅行之歌》是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学唱歌曲,它是一首斯堪的纳维亚歌曲,谱例如图1。该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完全小节的使用使歌曲的重拍前移。不少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首歌曲时,就被节奏狠狠地“拌了一脚”。弹唱示范中,笔者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加入打板技巧。其中第一拍(强拍),笔者用手掌击打吉他琴箱,第三拍(次强拍)则用二指和三指同时击打琴弦(见图1),其他节拍用上下行扫弦的方式进行,以此展现歌曲节拍的强弱规律。
图1
(二)手指扣弦,提供节奏提示
吉他的打板既可以拍打琴箱,也可以拍打琴弦。扣弦是抑制琴弦震动,让音色变“闷”的一种演奏技巧,它在民谣的弹唱中极为常见。演奏者时常通过“抑”和“扬”的对比,表现歌曲欢快、俏皮的情绪。扣弦技巧一般使用在歌曲的弱拍上,最适合在四四拍的歌曲中使用。如在《外婆的澎湖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歌曲每小节的第2 拍和第4 拍处加入了扣弦,让歌曲尽显“民谣风”。学生演唱的热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组合打板:提供三维音效
吉他打板的三维音效是指旋律、和声和节奏。弹奏与打板的组合,使得一把吉他成了一个乐队,这也是其他伴奏乐器所不具备的演奏功能。在弹奏旋律时,民谣吉他靠6 根线和14 个品,可以弹奏出四个八度的超大音域;在弹奏和声时,民谣吉他可以通过琴品指法,弹奏出数量更多、音色更丰富的和弦;在拍打节奏时,民谣吉他又化身架子鼓,可以演奏出多种音效,如用掌根拍打琴箱模仿架子鼓的底鼓,用中指击打琴箱模仿架子鼓中的军鼓,用扣弦表现节奏镲等。
二、扫弦——为歌曲学唱提供和声支持
“扫弦”是指用手指或拨片,由1弦扫动至6弦,或者由6 弦扫动至1 弦,它是民谣吉他最重要的伴奏形式,也是流行歌曲伴奏中的“招牌式”演奏形式。以“扫弦”为儿歌伴奏,不仅增加了歌曲伴奏的律动性,更拓展了钢琴伴奏的和声类型,让歌曲教学的伴奏风格更加丰富。在为小学音乐课上的儿歌伴奏时,“扫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供丰满的和声音响
民谣吉他有一些“万能”和弦,比如C和弦、Am和弦、Dm 和弦、G 和弦、F 和弦和Em 和弦等,这些“万能和弦”都是基本和弦,因此和声音响非常和谐,听上去十分悦耳。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儿歌弹奏中,扫弦技巧应该“量体裁衣”,以儿歌的节奏、乐句特点等因素为参考,灵活使用扫弦技巧。比如,在民谣吉他扫弦技巧学习中,学习者一般都学习过“上、上下、上下上”或者“上、上、上下上、上下上”等扫弦。这些扫弦规律时常以循环的形式出现。如果把这样的扫弦照搬到音乐课的伴奏中,容易把儿歌弹得生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为儿歌进行伴奏时,教师应该考虑到歌曲的节奏难点、技巧难点,为学生学习歌曲提供最优的支持。
(二)提供更强的伴奏音量
笔者走上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已有8年,然而将民谣吉他应用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直到近期才开始。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小学生演唱歌曲时常常是激情高涨的,当“儒雅”“内敛”的民谣吉他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相遇,会显得水土不服,伴奏音量跟不上学生演唱歌曲的音量。“扫弦”这一“法宝”可以同时拨动6 根弦,使音量“最大化”,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听清歌曲的伴奏。
(三)提供稳定的歌曲节拍
掌握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对提升小学生歌曲演唱的乐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并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与钢琴伴奏相比,将歌曲节拍的强弱特点与吉他扫弦的力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歌曲伴奏提供丰满的和声音响,更能为音乐教学提供稳定的音乐节拍,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三拍子和六拍子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常见的歌曲节拍,也是学生在歌曲学唱中的一个“技能难点”。在这些歌曲的学唱过程中,许多教师一般通过歌曲律动让学生体验节拍特点。然而,这种方式在高年级教学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使用民谣吉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民谣吉他扫弦中融合歌曲的节拍特点,既是培养小学生乐感的“无痕模式”,也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最佳路径”。
三、拨片——为歌曲学唱提供音色支持
钢琴发声的原理是手指触碰琴键后触发一系列连接杆,最后敲响琴弦发出声音。与钢琴相比,吉他的发声更加直接——通过手指或者拨片让琴弦发声,而拨片演奏可以让吉他的钢丝琴弦震动更充分,因此也就能弹出更有穿透性和颗粒感的音色,为音乐教学带来新体验。
(一)演奏分解和弦
所谓“分解和弦”,是指将三和弦或七和弦中的各音“分解”演奏。以民谣吉他C 和弦的分解和弦为例,通常演奏为“1-5-1-5-3-5-1-5”;Dm分解和弦一般演奏为“2-6-4-2-6-2-4-6”。用拨片演奏分解和弦,可以增加每一个音的“颗粒感”,将民谣吉他的独特音色发挥到淋漓尽致。用“拨片”为小学生儿歌伴奏,还有助于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在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笔者就通过吉他拨片弹奏,辅助学生学习歌曲的二声部。用两件乐器来辅助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利用的是民谣吉他分解和弦的特点,旨在为每个声部找到最适合的伴奏,帮助学生完成二声部的学习与实践。
(二)演奏琶音
民谣吉他演奏中的“琶音”和“扫弦”非常相似,共同之处在于二者演奏的“音”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音”演奏的顺序不同,扫弦是把和弦中的各音同时扫响,而琶音是演奏出有先有后、错落有致的音效。无论是用拨片演奏“扫弦”还是“琶音”,二者在小学音乐课上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以人音版第四册教材为例,《大树妈妈》《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都可以用拨片扫弦的方式进行伴奏;《共同拥有一个家》《铃铛舞》《杜鹃》等抒情歌曲或者三拍子歌曲,可以用拨片琶音来进行演奏。对“前短后长”结构的乐曲,以琶音演奏,会起到非常完美的伴奏效果。如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中的旋律——“6 656—|7656—|221256|5323—|”就十分适合。这种节奏类型的歌曲在第一拍用拨片演奏琶音(其谱例如图2),不仅伴奏音响非常好听,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音乐感觉。
图2
(三)演奏扫弦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教师在歌曲伴奏时,通常会在主歌和副歌采用不同的伴奏类型。在钢琴伴奏中,教师常用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表现歌曲的情绪变化;在民谣吉他伴奏中,教师则可以通过用拨片演奏分解和弦和扫弦的方式,表现音乐的张力,为歌曲在不同乐段中配上合适的音乐情绪。扫弦的拨片不宜过厚,以0.5~0.8mm厚度的拨片为宜。这样的拨片软硬合适,更能发挥出扫弦的音色优势。
四、变调夹——为歌曲学唱提供变调支持
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乐器,因此24 个大小调的音乐都能在钢琴上弹奏。然而在小学音乐课的钢琴伴奏中,许多教师还是靠“C调”和“F调”走天下,其他调的指法不是难以下手,就是错音连篇。教师唯有通过苦练基本功,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吉他弹奏则不然,一个变调夹就能轻松解决变调演奏的问题。
变调夹是指夹在吉他琴颈上,可以改变吉他“调”的一个吉他配件。有了这个变调夹,演奏者可以轻松演奏任何调的音乐。一般的民谣吉他有14个品,理论上讲,十二平均律下的所有调式,都可以通过变调夹来实现。然而在实际的弹唱中,变调夹最好不要超过5 品,这样的民谣吉他伴奏,各音弦可以用到最好的震动区域,从而弹奏出最佳的民谣吉他音色。所以,弹奏民谣吉他时,教师至少需要掌握“C”和“G”调两个把位的指法与和弦。在“C”调把位指法的基础上使用变调夹,就能演奏“C”“#C”“D”“#D”“E”“F”“#F”七个调;在“G”调把位指法的基础上使用变调夹,就能演奏“G”“#G”“A”“bB”“B”五个调。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音乐审美,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在使用民谣吉他开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用好“打板”的节奏支持、“扫弦”的和声支持、“拨片”的音色支持和“变调夹”的变调支持,让民谣吉他在教学中更可行、更科学、更高效,让“民谣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吹进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