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
——基于广东省37 个县的历时研究
2021-04-06张河清郭婷婷王蕾蕾
张河清,郭婷婷,王蕾蕾
(1. 广州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1483)
旅游竞争力是行为主体以自身内部优势为基础,整合外部条件,实现内外资源的利用和优化,确定主体的发展方向、态势和前景的能力[1]。县域旅游是以县域为地域范围,在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县政府、旅游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以旅游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完整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将食品、住房、交通、旅游、购物及娱乐6 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系统[2]。县域旅游竞争力是我国基础行政区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驱动力,也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也在不断改变,创建与时俱进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探究县域旅游竞争力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自20 世纪80 年代末起,一些学者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并探讨了影响因素,从而开始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3-5]。我国对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状态虽起步晚,但发展快,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竞争力的探索。窦文章等在深入研究区域旅游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系统模型”,开启了国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先河[6]。
目前研究中一般用德尔菲法及文献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7-8];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9-14];用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法、IPA 方法等研究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15-16];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竞争力的发展[17-18]。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有关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且完善的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且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旧的评价指标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合。2)在研究角度方面,大多从静态的角度展开研究,历时研究较少,未能较好地诠释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演化趋势。
目前有关广东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较少,样本时间跨度过小(如仅采用某一年或两年的样本数据,样本容量则过少)。本文在结合广东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原始数据,之后通过SPSS 软件对37 个县的原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对广东各个县域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全面剖析。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为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建设旅游目的地提供很好的参考。
1 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本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初步选取了一些合理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其次,深入了解县域地区旅游发展具体情况,发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性以及旅游资源等硬件基础,又要包括旅游宣传等软实力以及旅游业绩等经济指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以及新媒体利用等方面也应纳入指标体系的构建范围。最后,构建了要素竞争力(B1)、业绩竞争力(B2)、管理竞争力(B3)、发展竞争力(B4)、新媒体竞争力(B5)5 个一级指标,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及文旅融合程度等22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 所示。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A)可用公式表达为
式(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具有简洁、覆盖力强、针对性强等优点。
表1 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县域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广东省37 县(34 个县、3 个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主要包括:2013—2018 年广东省及各县的社会统计年鉴、旅游年鉴及当地文化旅游局官网等官方资料,携程、马蜂窝等第三方旅游平台的游客评价。该研究所有数据来源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研究结果
2.2.1 实证分析结果
构建模型之后,通过从上面列举的各个渠道获得数字数据及文字数据等资料,得到各县域竞争力原始得分。再利用SPSS 22.0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无量纲化,以此得到要素竞争力、业绩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发展竞争力与新媒体竞争力这5 项量化后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加权综合处理,可以得出各县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以此类推得出各县每年的竞争力排名。2015—2019 年广东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得分如表2 所示。
表2 2015—2019 年各县域综合竞争力得分
无量纲化公式为其中,xi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值,xij-xi表示第j 行、第i 列的数据减去列的平均值,n 为评价区域的数目。
由式(3)得出来的xij'即为无量纲化后的结果,根据无量纲化结果,采用加权综合法逐级计算指标。
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总分值为
其中,C 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总分值,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Ri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n 为指标总数。
最后,可以计算得出每个年份各县竞争力的得分,并进行排名。
2.2.2 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是通过选取某个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进行一层层的划分,相似程度高的样本则聚为一类的多元统计方法。根据上述的计算结果,本研究使用软件SPSS22.0 中的K-Means 平均值聚类分析功能进行迭代处理,实证设定的聚类数目为5 个,分为从“超强竞争力”到“微弱竞争力”五个类型,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广东各县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表1 分析结果可知,博罗县、南澳县、龙门县、惠东县、仁化县、德庆县这6 个县以超强的竞争力连续6 年都名列前茅,博罗县更是一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广东县域中十分突出。而郁南县、封开县、遂溪县、广宁县、紫金县、惠来县、陆河县由于地理位置差、旅游资源不突出等众多原因,旅游竞争力较为薄弱。
由此可知,地理位置及旅游资源的优越性是各个县域的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在。旅游资源作为吸引力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交通的通达性也降低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强劲的市场需求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处于第一类超强竞争力阶梯的6 个县,地理位置均处于广州1~2 h 经济圈中,而第五类的县域,则更多位于广东省的边缘地区,且旅游资源特色性不强、不够突出。
3 结论与展望
县域经济是民生之本,县域旅游的发展以及县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根据县域竞争力分析结果及当前广东各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建议,针对性补强旅游竞争力,从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1 响应全域旅游国家战略,促进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全域旅游模式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与响应国家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呼吁是相辅相成和相互呼应的。因此,各县域应积极响应全域旅游战略,借助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推动区域内部旅游业的发展,扶持旅游相关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全方位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真正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3.2 立足区域优势,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于区域发展而言,核心竞争力要素可以说是打造一流旅游城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广东省的各个县域应立足于本土资源优势,结合各县地方特色文化及旅游资源现状,深度挖掘独特的核心产业及竞争力要素,大力促进县域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有效整合,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评估区旅游资源的利弊,取长补短,优化并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旅游品牌及产品。
3.3 强化政府管理能力,推动管理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地方政府决策者要实现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地方政府决策者需要建立新理念和新思想,积极学习成功县域的发展经验,促进自身发展理念创新和思想解放;提高对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促进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管理及人才引进、培训等工作,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有意识地维护旅游和城市形象,并利用人才在产业中的促进作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及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域旅游建设添砖加瓦。
3.4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营销,推动新媒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建立跨平台、跨区域和跨终端的三维营销,协调各种宣传平台,发挥推广联盟的作用,不断提高旅游宣传推广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新媒体竞争力的发展,形成以新传媒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宣传体系。在改善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加大营销投入力度,运用各种旅游营销策略,提升知名度。利用当地知名景点,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及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区域合作意识,优化旅游产业竞合发展的新格局
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竞争性,但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经济发展。针对各县域旅游资源竞争力不平衡、不协调日益凸显的问题,应当着力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广东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跳脱出单个县域的桎梏,实现县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各县域间旅游资源的联动与共享开发,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旅游资源的发展经验,建立县域之间良性互动的旅游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在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继续促进区域旅游圈和旅游合作联盟的发展,优化内部旅游市场结构,合理配置区域间旅游资源。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37 个县域的实证分析,采取SPSS 软件计算了各个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并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分类,简要阐述了县域间旅游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局限,一是本文的指标评价体系引入了新媒体评价,尽管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发展对旅游而言极其重要,此为创新。但是由于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引用过该二级指标,因此其科学性仍有待考量。二是,本研究仅针对广东省各县域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能否推广到全国,是否能上升到具有一般性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的探讨。